主办刊物——工作通讯
工作通讯2022第3期252
2022年-03月-17日
                              目   录
 
--学术活动--
“第四届全国生态学哲学研讨会”会议综述..........................................................1
--各地消息--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10

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马来平教授
应邀赴国有高科技企业推动科普............................................................................13
--通知通告--
第二届人工智能与新工业革命论坛暨第四届人类增强与当代哲学会议
劳动增强、工业革命与共同富裕研讨会(第一轮通知)....................................15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2022学术年会暨成都信息文化论坛:“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智能社会”会议通知(第一轮)........17
2021-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再启通知......................................................19
“工程与社会正义学术论坛”
暨“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邀请函............................................20
第八届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学术年会通知(第一轮)..................22

 
责任编辑:朱欢欢                                          2022年第3  总第252    
 
  
“第四届全国生态学哲学研讨会”
会议综述
 
 
“第四届全国生态学哲学研讨会”于 2022年2月26日-27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联合举办。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肖显静教授主持开幕式,介绍各位参会嘉宾,说明本次会议的宗旨是启动国内理论生态学研究,加强生态学哲学与各相关学科及专业的融合。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院长范冬萍教授作为主办方致辞,欢迎各位与会代表,介绍本单位情况。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孝廷教授作为上级领导致辞,展望国内生态学哲学研究,给予鼓励和希望。考虑到国内疫情形势与防疫要求,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同时参会的方式进行,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共100多人,接收会议论文或摘要42篇,线上报告27人,在场报告14人。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国内生态学哲学研究的历程、成就、问题与对策”,主要分为如下四个主题展开讨论:第一,探讨生态学哲学与其他哲学或学科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专业研究方向;第二,梳理国内外生态学哲学研究的历程,指出国内生态学哲学研究方向;第三,展现生态学哲学的研究成果,为生态学和科学哲学研究提供启迪;第四,开拓应用生态学哲学研究,为学科交叉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实践服务。每个主题又分为若干专题。
一、探讨生态学哲学与其他哲学或学科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专业研究方向
在这一主题下,清华大学的卢风教授区分了生态学哲学和生态哲学,启发性地指出生态学哲学和生态哲学都是定位在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生态学哲学注重研究生态学所应用的基本方法,而生态哲学更注重生态学、复杂性科学对价值论、价值观、自然观和知识论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孝廷教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太慧学”之精华,提出生物多样性之“多”既是一个博物学的“首要”性发现,也是一条“共”的世界性原理,世上万物皆为共在的共之哲学。北京大学的刘华杰教授明确指出,脱离各种实践根本就没有哲学,生态哲学是面对工业文明之弊端而生长出的新学科,需要由理论走向实践,改变目前生态哲学面对环境问题无能为力的现状,这点对目前的生态学哲学研究者们颇有启发。沈阳工业大学的李世雁教授则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础,指出生态哲学就是哲学在当今时代的外在转向,而内在逻辑则是生态哲学是哲学本身的发展和继续,是哲学自身的完善。
二、梳理国内外生态学哲学研究的历程,指出国内生态学哲学研究方向
“生态学哲学”这一专业术语直到2000年才出现,作为一门新的哲学分支学科还是21世纪10年代的事。河南大学的郑慧子教授就他自己如何从环境哲学转向生态学哲学研究的历程和各位与会者做了分享。云南师范大学的李际副教授则以“生态学的哲学研究百年图景”为题对国外生态学哲学研究的历程进行了概括,认为生态学哲学以特殊的“科学+哲学”的范式为主干,方兴未艾,应当进一步加强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交流。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的肖显静教授梳理了国内理论生态学哲学的历程、成就、热点与问题,主要得出以下成果:
(一)系统梳理国内理论生态学哲学研究的历程及概况,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81-1990:理论生态学哲学的引入及其研究的自发
2. 1991-2000:生态系统平衡的研究及生态学哲学内涵的探讨
3. 2001-2010:规范的生态系统本体论研究及生态学学科界定
4. 2011-2020:理论生态学哲学学科的确立与研究的兴起
(二)回顾国内生态学哲学学科的建设及其成就
1. 查阅国外生态学哲学专业书籍,明确开展理论生态学哲学研究
2. 招收理论生态学哲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后备人才
3. 申报各级各类基金项目,推进理论生态学哲学研究
(三)综述国内理论生态学哲学研究的热点及其学术创新和贡献
1. 学科的自主与学科的哲学化:从生态学到生态学哲学
2. 生态学实在论研究:回归自然和追随自然
3. 生态学整体论与还原论争论:整体论的追求与还原论的责难
4. 其他生态学哲学主题研究
(四)反思国内理论生态学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 学科定位不明确,研究主题不扩展
2. 研究基地偏少,研究队伍不稳定,后续研究人才缺乏
3. 来自生态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持缺乏,研究的支撑不够
4. 对国外生态学哲学研究述评翻译不够,有待推进
5. 对生态学、生态哲学以及生态保护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够
三、展现生态学哲学的研究成果,为生态学和科学哲学研究提供启迪
(一)生态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研究
1. 生态学实体实在论
北京科技大学的毕丞副教授就“群落构建的生态位理论与中性理论之争”进行了哲学反思,分析了早期以“竞争排除”为主要原则的群落构建的生态位理论和后来发明的中性理论的不同侧重,指出了并分析了其疑难,对理解生态学范式转变和生态学历史及理论内涵具有深刻意义。山西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张亚玲基于对米尔斯坦的相关研究为“种群个体论”进行了辩护,指出种群与个体生物体相比具有较为松散的综合性和凝聚力,但这只能表明种群作为个体的程度与生物体作为个体的程度不同,不会因此削弱种群的内聚力,甚至推翻种群个体论。华南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梁艳丽分享了她对生态学中“自然平衡”概念使用情况的分析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生态学界对“自然平衡”的使用情况涉及以下三个主题:对“自然平衡”概念的历史演变探究;生态学界对“自然平衡”概念的质疑;生态学家使用“自然平衡”的不同哲学态度。山西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张建鑫就生态学客体的时空本体论进行了探究,界定了生态学中时空问题的基本方面,梳理了对生态学中时空问题的基本回答。
2. 生态学理论实在论
北京交通大学讲师赵绪涛以“改进的生态系统基于模型的建构论”为主题,以概念分析支持“生态系统在本体上是以具体对象构成的抽象对象”的观点。北京邮电大学讲师江学如分析了生态学“抽象化”数学建模的实在性,指出其研究的意义在于生态学与传统科学的研究对象与方式的不同,通过介绍对其的反驳与辩护指出“抽象化”是简化模型的重要理论方法,以一种特定的视角来表征实在,不断“逼近”和契合实在,极大改善了模型在理论层面上的普遍性。
3. 生态学实验实在论
    华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张松对其有关“生态学微宇宙实验的特征及其实在性追求”的研究进行了汇报,他首先考察了生态学微宇宙概念的提出,随后介绍了生态学微宇宙内涵的发展情况,在论述微宇宙内涵的变化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生态学微宇宙概念里比较核心以及争论比较激烈的部分作出了考察。
(二)生态学中的因果及其内涵关系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刘龙飞基于萨戈夫和唐豪斯的争论探究了“生态学有什么样的因果关系”,得出我们既不能从实证主义角度出发也不能遵循中立的进路,而是承认在生态学以及我们所处的真实环境中也存在普遍的因果关系。华南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刘甲玉汇报了他有关“机制、因果与自然律”的研究,回答了“应该如何运用自然类的概念来解释世界”的问题,指出自然界由客观存在的自然律支配,可以通过自然类来解释和建基自然律。华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张首园就生态系统间接效应的本体论特征进行了探析,梳理出生态系统间接效应具有中介性、关系性、非线性、远距性、放大性、非局部性以及主导性这七大特征。
(三)生态学整体论与还原论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倪俊伟梳理了生态系统有机论的产生以及发展历程,生态系统有机论的产生受到早期生态学有机论的影响,特别是克莱门茨的群落演替机体论。在坦斯利提出作为类有机体的生态系统概念后,生态系统在进一步系统化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有机论进一步科学化,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有机论者从自组织、认知和进化三个层面论证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赵亚萍对“共生”这个生物学术语进行了研究,该词在 1877年首次被弗兰克(Albert Bernhard Frank)提出,但通常被认为是德巴里(Anton de Bary)1879年的发明,其具体内涵及其与共栖、竞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挖掘。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叶国豪针对种群调节学派进行了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分析,并在总结分析过程的基础上给予了总体性的评价。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钟炜豪探析“生态系统能否还原为物种”这一论题,他从“生态系统的工程师”这一重要概念出发,指出这一概念经十余年的争辩、演进,最终形成大体一致的共识,但国内外对其与生态系统的联系都缺少系统性的探究。
四、开拓应用生态学哲学研究,为学科交叉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实践服务
(一)将理论生态学哲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态学指导环境保护的实践中
华南师范大学的肖显静教授基于萨戈夫与唐豪斯等人的研究与争论,对于“生态学理论能否用来解决环境问题”这一论题展开研究,阐述了萨戈夫“生态学理论不能用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论点以及来自环境政策史、生态系统理论内涵、生态学哲学方面的论证,分析了唐豪斯“生态学理论能够用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论点以及论证,指出不能把生态学理论作实在论的和反实在论的二元对立对待,而应该在这两者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恰当地展开生态学理论研究和生态学理论应用。对此,他进一步指出,生态学理论研究无禁区,对生态学理论应用有限制,在应用有时应该要特别谨慎。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杨婧对“因果异质性对于生态学理论预测的影响及其改进”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整理生态学理论预测的内涵及其现状,梳理生态学理论预测困境及其原因分析,针对因果异质性对生态学理论预测能力的影响以及提升生态学理论预测能力的改进措施进行了探析和阐述。
(二)将生态学与伦理学关联起来进行广泛的哲学研究
一是有关生态学与生态美德。南京师范大学的曹孟勤教授指出,从本体论角度引出的美德是首要美德,通过对生态文明的本体论分析提出了“看护自然”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人之首要美德,进一步分析指出人通过看护自然得以看护自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人与自然关系创造人与社会关系的联通进路。
二是有关生态学与哲学及其伦理学的关联。葛永林教授针对自己翻译的《变化世界中生态学与伦理学之关联:价值观、哲学与行动》一书,涉及以下四方面:(1)哲学与生态学的整合:生物文化的交叉领域。这部分的主题是生物文化伦理,涉及地方传统(宗教)文化中蕴含的生态知识与伦理规范。(2)生态世界观:美学、隐喻和保护。这部分的主题涉及美学欣赏和隐喻在生态世界观的建构以及环境保护中的作用。(3)环境哲学:伦理学、认识论、公正。该部分讨论了环境哲学的不同流派、生态实体、实证主义对生态学家的影响、气候正义、生态女性主义等话题。(4)生态系统:科学、价值观和行动。这部分的主题涉及生态学最新范式的讨论、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生态学与环境伦理的知识怎样在公众中得到传播,进而指导培育他们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三是有关生态学、生态价值与人类认识。中山大学的王志康教授报告了有关生态研究价值维度的多个观点,提出了“生态保持自然平衡必然抑制人类发展,而人类的存在必然破坏生态系统自然平衡,人是要过得好一点,还是存在时间长一点”这一发人深省的问题,同时王教授也指出,对生态价值的追问才是真正的生态哲学。河南师范大学的王海琴教授则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思考生态伦理学理论,通过对艾布拉姆诗性语言生态学的解析,展现了一种生态伦理古老而新颖的诗性语言哲学基础,进而指出诗性的语言具有促进人与自然对话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四是生态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哈尔滨师范大学的齐文涛副教授探求中国古人是如何利用野生动植物的,梳理了古代农业伦理,概括出“焚涸之禁”“童胎之禁”“非时之禁”三大古人渔猎原则,指出城市具有反生态的性质,生态文明也许具有田园色彩。五邑大学讲师刘怡分别从动物学史、动物文化史和动物伦理学三个视角梳理了学界对先秦儒家动物观的研究,指出此主题有较多材料可供使用,十分具有研究的价值。
五是生态学环境伦理学。江南大学讲师余怀龙分析了麦金托什对大地伦理生态学基础的批判,指出整体主义生态学的“完整性”“稳定性”难以清晰界定,会受到个体主义生态学的挑战,引发我们思考是否可以以及如何才能具有合法性地将仍有待完善的生态学学说作为大地伦理的理论基础。
经过如上将生态学与伦理学相关联的讨论,对于生态学与伦理学究竟包含了哪些方面引出了许多问题,例如:生态学实体(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究竟有道德地位吗?生态学对于伦理学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是否可以用生态学来为环境伦理学辩护?中国传统文化或农业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意涵究竟如何?关于自然或生态的语言的伦理意涵如何?生态学与社会伦理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三)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关联起来进行广泛的研究
北京大学的郇庆治教授从术语学角度解析了生态学哲学的学科定位及其特点,指出生态学哲学本质上是哲学而非广义上的科学,应当遵循哲学的思考认知和话语表达方式,同时郇庆治教授也指出生态学哲学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价值考量与选择,必须指向广义的实际应用,需要不断去伪存真构建出一种内在一致的话语理论体系来有效地影响实践。中国石油大学的叶立国教授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马克思的“政治生态学”何以可能,从其概念界定到理论渊源,再到问题域,最后指出马克思政治生态学能够为深入理解和解决当今复杂环境问题提供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式。北京化工大学的卢洪瀑讲师介绍了“新陈代谢断裂”理论的起源和基础并对其进行了解读,并指出如果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就不会是真正的生态革命,如果不是生态革命也就不会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王悦心考察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借用法兰克福学派“异化”观点来描述现代人“自我异化”的状态,对西方社会中无节制欲望与虚假需求等精神困境展开探讨,指出我们应当追求人与自然、他人、自我多维和谐的生态思维。南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刘超群通过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切入进行生态哲学理论研究,认为《自然辩证法》关于生态哲学具有方法论意义,即人类自觉通过自身意识或思维建立起与生态自然的客观辩证法相一致的主观辩证法得到承认并作为指导人类认识、改造生态自然的科学的方法论,极大地促进人类与生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石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和灿纯探析了李比希对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影响,深入挖掘了其具体历程及主要内容,认为这一研究可以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华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尹振国探究莱文斯和列文廷的生态学辩证法,系统地梳理了二人以辩证的整体论世界观为基点对生态学和生物学中相关观点的批判与反驳,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合理性和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四)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的姚晓娜副教授对“生态敏感性”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就这一跨生态学、人类学、伦理学三个领域又内涵不同的概念与大家进行了讨论,认为生态学哲学要能够基于生态学知识的哲学元问题分析为生态哲学提供数学基础,我们仍需要对这一概念的生态学理论基础、生态学哲学意涵及美德伦理学的理论支撑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成岗研究员则是从独特的生命科学角度的角度指出人体内存在三套DNA遗传编码系统,即人类基因组DNA系统、线粒体基因组DNA系统和微生态 DNA系统,认为“菌粒阴阳学说”这一理论能够为生态学哲学提供直接的生物学基础。超讯通信的谭少锋工程师从广义进化论的角度看人类未来,设想了未来人类文明的形态,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华南师范大学的博士生肖昆就“自然”与“人工”的内涵及其边界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界定了二者的实质内涵与边界,指出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过对文献的研究进一步说明随着深科学、深技术的发展会使“人工”与“自然”对立的观点被打破。华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王璇对可持续性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进行了界定,在已有的关于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三个角度对其跨学科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研究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述。
会议的最后葛永林教授主持了研讨会的闭幕式,肖显静教授作了会议总结。肖显静教授认为,我们国内的理论研究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国外有较多人研究的主题在国内研究的人较少,例如对可持续性科学的研究为我们可持续性的发展提供科学性的学科范式基础,这类研究在国外非常充分,但国内研究的人却很少。国内生态学哲学界学人的学术的鉴赏力,学术的开放性、突破性、创新性和深刻性还有待开拓,将生态学与环境哲学、伦理学、中国传统文化、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保护实践及其决策等整合不够,从而导致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管理、生态政治等中少有生态学。一个没有生态学或生态学哲学的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管理学、生态政治学、生态马克思主义等等,是不完整的。这就给生态学哲学界提出了艰巨的任务:
一是深入生态学研究自身,探讨其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含义,为国内学界提供关于生态学究竟是什么的知识基础。这是理论生态学哲学研究的任务,构建生态学哲学知识体系,用于指导生态学家的研究,完善并且丰富科学哲学的相关结论。
二是将理论生态学哲学的相关知识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中,进行哲学分析,构建应用生态学哲学的知识体系,为环境保护作贡献。这就需要我们“象牙塔”,将生态学哲学与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生态管理学、生态政治学等生态学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联结起来,形成生态学哲学与生态学人文学科和生态学社会科学的联盟。
三是扩大宣传和影响,与其他相关专业委员会加强联络,共同举办会议,吸引其他与生态学及其生态学哲学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关注乃至参与到生态学哲学的研究中,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这也是我们这次特别邀请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生态政治学等领域的专家与会的原因,他们的到来,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加深了我们对相关学科的理解。在此,特别感谢这些与会的专家学者!
可以说,我们这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我们吹响了开展应用生态学哲学研究的号角。今后,我们应该在理论生态学哲学和应用生态学哲学两条战线作战,将生态学哲学的研究生态学认识层面扩展到生态学应用层面。没有理论生态学哲学的研究,就没有水平和基础,而没有应用生态学哲学的研究,就没有前途和特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关心生态学的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实践的人们,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吧!谢谢各位参与专家学者与同学们!谢谢各位网上旁听者!
 
(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崔昊宇 供稿)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年第4期要
(2022年4月18日出版)
 
建党百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与创新………………………………陈  凡,程海东
使真者与真理符合论 ………………………………………………………………李主斌
论自然实验的定义 …………………………………………………………………任思腾
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下“工艺”概念演化考辨 …………………………………吴  哲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九届三次理事会
暨2021年学术年会

 

2022年1月8日上午,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21年学会顺利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步开展,来自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名理事和会员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刘劲杨教授主持了九届三次理事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教授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致辞。他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董春雨教授强调了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介绍了当前科技哲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希望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未来找准自身定位,谋求更新的发展和突破。理事长李建军教授在致辞中首先感谢各位理事和会员2021年对研究会各项工作的支持,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中再接再厉,继续推动研究会的工作创新和事业发展。
李建军理事长代表第九届理事会做了2021年理事会的工作报告,从党建工作、青年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智库基地建设等方面对研究会的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汇报。他强调,得益于市科协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研究会各位理事和会员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工作,研究会才可能在面对疫情防控等严峻形势下持续开展良好有序的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决策咨询活动。2022年,研究会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开展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持续支持教学工作委员会开展教学研讨会,建设并发挥市科协智库基地平台作用和研究会的跨学科优势,充分调动研究会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科技伦理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主体开展学术交流与决策咨询活动,适时启动科技伦理与治理专业委员会的筹建工作。监事长林坚研究员代表监事会做了2021年度监事工作报告。他从定位、有为、监督三部分进行了工作汇报,指出研究会作为学术性社团,在过去一年中定位准确,工作成效显著,组织监督得力,无违法乱纪和损害会员利益的事件发生。秘书长孙涛博士向大会做了财务工作报告,详细汇报了学会2021年度的收支情况以及经费结余情况。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明国教授汇报了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介绍了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博士生“思政课”教学研讨会组织工作和开展自然辩证法慕课教学等方面的探索。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滕菲博士主要围绕青年人才托举、青年学者论坛和青年科技论文评选等对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汇报。北京市科协科技社团发展与公共政策智库基地首席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潘建红教授也介绍了科技社团智库基地的工作和建设思路。理事会通过线下和线上投票的方式对理事会和监事会的工作报告进行了讨论和表决,并通过了理事会和监事会的工作报告,九届三次理事会圆满结束。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1学术年会分为学术报告和政策建议两场,分别由孙涛和滕菲主持,共有十位专家学者做了汇报交流。中国科学院大学孟建伟教授以“走向第三种科学哲学”为题进行报告,他首先论述了知识论作为传统的科学哲学,其困境是从狭隘的角度来理解科学与认识论,并试图用知识论的逻辑来揭示科学及其发展的逻辑,进而解决科学的客观性、合理性和进步性问题。然而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人创造的文化,仅仅用知识理性及其逻辑理性来抽象地理解科学及其发展规律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最终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科学问题。孟教授从文化论视角出发,提出“另类的”科学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论,其对科学的理解往往是外在的,对科学的反思和探索往往是批判性和解构性的。传统的科学哲学和“另类的”科学哲学在定位、内涵、立场上存在差异,两者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学术研究范式,要融会贯通和综合创新,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搭建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称其为“科学文化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益东研究员做了题为“致毁知识与‘杀手机器人’能否终结AI的野蛮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分析了当前各国出现的致毁性事件,并对致毁性知识及其不负责应用的严重后果进行了讨论。刘益东研究员提出,杀手机器人是无法禁止的超级恐怖分子,人工智能科学是致毁知识的新源头,知错纠错机制失灵导致杀手机器人与致毁知识势不可挡。从人类安全视角重新反思科技发展,反思科技与社会关系,反思商业社会,将出现一系列学术创新、理论创新的新机遇。首都医科大学讲师李曈博士做了题为“后基因组与后人类:生物赛博格的技术追问”的报告,指出后基因组时代和后人类主义等主张解构了原本的基因和人类的概念,人类纪和新星纪等概念的提出表明新兴生物科技的影响将是全球范围的,甚至不局限于人类本身,自然也在人类的干预下产生不可逆转的全球性变化和系统性影响。当下的热门她认为,生物技术不仅会给当事人带来影响,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心理,因而当代科技哲学专家有义务和责任去为社会提供相关解释。北京邮电大学李全喜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权的出场语境与建构路径”的报告,探讨了生态文明研究应该如何面对西方话语权,以及如何提升我国生态话语的问题。他指出,当前西方国家话语在多重矛盾和对立下呈现失效状态,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争论割裂了对人和自然的整体系统认识,“普世价值”的虚假性导致西方国家话语的失信。中国生态文明既有广泛的生态文明实践基础,也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智慧的理论养料,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指导,彰显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整体性。我们应从文化自信、坚守内涵、创新表述、搭建话语场域等方面建构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权。中国人民大学孙涛博士做了“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的价值论”的报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究其本质而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内在要旨,其核心体现的是人民至上原则,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分析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统一以及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即在实践要求上是一切工作指导地位的价值根据、在实践目的上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实践途径上是科学性与建设性安全价值的统一。
在政策建议分场,五位专家学者就服务北京功能、发展技术经济人队伍、实现山区共同富裕、政府监管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打造生态文明教育高地等进行了汇报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林坚研究员首先就强化服务首都功能、促进北京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接着北京社会科学院李晓壮研究员分享了他“关于加快发展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的建议”、北京市委农工委党校王弢副教授就打造夜间“五朵金花”,实现山区共同富裕做汇报。北京科技大学毕丞副教授就“在政府监管下推进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提出了建议,北京林业大学樊阳程副教授围绕打造公民生态文明教育高地,提升首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实效提出了建议。在讨论环节,喻佑斌教授对以上各位专家的报告和建议做了积极会议,并建议研究会在新的一年中找准新的发展增长点,希望研究会智库能与地方进行合作,以更好地参与和服务地方发展。董春雨教授提议尽快设立科技伦理专业委员,动员更多的年轻学者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与会专家也在线上线下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马来平教授
应邀赴国有高科技企业推动科普
 
2022年2月11日,乾云信息集团举行科普理论研究与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座谈会。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产权交易集团“五老”志愿者马来平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山东产权交易集团党委组织部部长李倩、党委宣传部(党群工作部)经理助理马金出席会议,乾云信息集团董事长刘春,山东乾云信息科技集团工会主席、董办主任郑艳君,乾云社会服务板块在孵企业云领橙长教育科技公司主要负责同志高旋、王新运等参加座谈会。
李倩部长首先对马教授莅临乾云信息集团指导工作表示感谢,特别介绍了马教授的学术研究与主要著作。随后对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进行了传达和解读,对乾云信息集团充分发挥“五老”在教育引导和关爱青少年方面的优势,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等工作提出了重要建议。
刘春董事长简要介绍了乾云信息集团基本情况及发展历程,着重汇报了公司在科技创新、军民融合、省市重点任务等方面的工作。作为省属科技骨干企业,乾云信息集团在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学精神培养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在国家政策指引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正在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深入基层开展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工作。希望云领橙长干部和教师团队能够坚守初心,探索出一条“科技服务社会,科学筑梦少年”的成功道路。
乾云集团所属云领橙长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同志就公司在中、小学科技教育、科普方面的业务设计、发展状况,社会反响及未来计划进行了汇报。
马来平教授对乾云信息集团取得的成就和云领橙长公司热爱科普、从事科普事业并取得的工作业绩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向与会人员讲解了科技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科技哲学在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理论和观点;同时,讲解了科技哲学与科普的关系,以及提升公众科技素养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影响;接着,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关于科学素质内涵的界定,即公民应具备的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四科”,以及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两能力做了详细阐释;最后,介绍了前些年他在全民科学素养提升工作中,参与制定国家相关文件、承担国家相关课题、提交参事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参加高层次科普会议、深入基层开展科普活动、发表高层次科普论文,以及出版科普理论著作等七大方面的工作和体会。
通过马教授的介绍,与会人员对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和科普理论有了较深入了解。与会者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认为此次交流座谈,为乾云集团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云领橙长在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方面明确了标准,指明了发展方向。云领橙长教育科技公司王新运表示,在集团“乾道直行”企业文化的感召下,在集团领导的支持下,近年来公司在中、小学科技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人力,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更多的孩子打开一扇科技之窗,为学校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助力。公司一直就如何发挥自身在科技人才、科技资源方面的优势,将公司业务从单纯的科技知识传授向提高师生的整体科学素养转变在积极探索,听完马教授的讲解,认真学习了马教授的众多著作后使我们豁然开朗,今后我们中、小学师生科技素养课程,将以马教授的科技哲学理论研究为支撑,以马教授的科普著作为蓝本精心研发、科学设置,积极推动已有科普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打造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平台。努力构建关爱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浓厚氛围。
乾云科技是一家专注云计算核心平台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的​国有高科技企业,其自主研发的云操作系统(MCOS),打破国外垄断,在关键性能和兼容性等方面较同类产品具有明显优势,获得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和产品认证。坚持创新驱动,致力自主可控,乾云科技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紧贴技术前沿,深耕行业市场,公司与国家信息中心、中科院、IBM、INTEL、华为、浪潮等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开展了深入合作,产品在国防、公安、教育、医疗、政企等多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客户覆盖全国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
(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许遇好等 供稿)​
 
 
第二届人工智能与新工业革命论坛
暨第四届人类增强与当代哲学会议劳动增强、工业革命与
共同富裕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恩格斯指出,从1760年英王乔治三世执政到1830年托利党独霸政坛,英国经历了“一次比其他任何国家经历的变革意义更重大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大幅增强了人类劳动能力,“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在足以创造养活全人类所需物质财富的条件下,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劳动增强并没有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历史性交汇。以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为代表的人类增强技术又一次大幅度增强人类的劳动能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那么,在新一轮劳动增强浪潮中,第四次工业革命能够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并走向共同富裕吗?如果可能,又将如何可能?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复旦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承办,组织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专项课题“《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工业革命思想及当代应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技术哲学社会人工物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前沿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智能革命与人类深度科技化前景的哲学研究”等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拟于2022年5月举办“劳动增强与共同富裕研讨会”,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
  鉴于您对会议主题有深入研究,特邀您以文会友参与交流讨论,围绕会议主题发表真知灼见。
  一、会议时间、地点:2022年5月14-15日,浙江杭州
二、会议主题:
       1.马克思主义劳动增强技术思想研究
       2.马克思主义工业革命思想研究
       3.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研究
       4.人类增强技术与工业革命
       5.脑神经、认知增强与劳动增强
       6.科技伦理、工程伦理与人工智能伦理
    三、征稿说明: 请于2022年4月15日前发送参会论文全文与参会回执。 本次会议以文会友,论文经过评审后,将在第二轮通知中告知结果。 论文格式请参考《自然辩证法研究》论文标准规范。
    四、考察活动与相关费用:
  本次会议不收会务费,往返交通费与住宿费等由参会代表承担。
  会议考察: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实验室。
  五、联系方式:
  浙江大学:潘恩荣:13456979133(可加微信),enrongpan@zju.edu.cn;
            陈  辉:0571-88273337,chenhui@zju.edu.cn。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复旦大学复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2022年3月1日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
2022学术年会暨成都信息文化论坛:“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
智能社会”会议通知(第一轮)

 

时间:2022年5月28-29日

  地点: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阳光(成都)国际会议中心(暂定[1])(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西侧,成都市郫都区高新西区合作路188号,电话:028-63209888)

  主题: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智能社会

  议题:

  1.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其当代价值

  2.高新科技前沿哲学问题

  3.科学哲学新领域与新理论

  4.高新科技成果应用的中长期效益与风险评估问题

  5.负责任的研发与创新与科技伦理问题

  6.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现代生态文明价值

  7.元宇宙与未来社会

  8.其他议题

  主办: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

  电子科技大学

  承办: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的哲学逻辑与历史中心

  会议安排(会议代表约本地30人,外地50人):

  5.27全天报到:阳光会议中心前台

  5.28 上午:开幕式、大会主题报告

  5.28 中午:阳光会议中心午餐休息

  5.28 下午:分组报告(包括研究生专场)

  5.28 晚上:宴请、专委会会议

  5.29 上午:大会主题报告、研究生发奖、闭幕式,代表离会

  5.29 中午:阳光会议中心午餐

  5.29 下午:自由活动

  会务:万小龙15071496061、戴靓19102645220、王正仙17853513148

  回执:谢长虹(2224153068@qq.com)

  交通:会议地点在成都西郊位于市中心到都江堰间,离开春熙路25公里。天府机场100公里,建议先乘地铁18号快线到成都南站再转地铁或打车。双流机场打车25公里(约45元);成都东站打车35公里(约50元);成都站打车20公里(约35元);成都南站打车30公里(约45元);成都西站打车11公里(约20元)。请注意电子科大会议地点离开最近地铁站有1公里且过高架。如果乘地铁6号线红高路下须换公汽301一站或205坐两站,到电子科大医院下,再向西步行200米。

  如果届时疫情防控严,改成线上线下结合或另做安排。以正式会议通知为准。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

电子科技大学

 

 

 

 

 

 

2021-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再启通知

 

会议主题:“碳达峰”目标与可持续休闲行为(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2年5月29-30日

  地点:杭州 博地中心丽筠酒店(杭州萧山区民和路628号)

  “2021-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因疫情原因在2021年没能如期如愿举行。但是,所有提交论文参与者对会议的热情依然不减,常有问询者来信息咨询新的会议日期。对此,我们十分感动与感谢。

  经杭州市科协与会议组委会协商后,确定会议再启的时间定为:2022年5月29-30日初夏的杭州。杭州市科协与会议组委会将热诚地邀请大家届时光临。

  五月的最后一周是杭州市科协“科技周”,休闲年会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考虑到这个因素,我们希望借会议再启之际,邀集更多关于“碳中和”、“碳达峰”的科技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成果。我们建议的选题:“碳中和”、“碳达峰”的思想与技术前沿 北京“2022冬奥会”的“简约、低碳、绿色”办会理念带来的启示 碳排放计量标准的科普与传播意义 如何在日常生活和行为(消费)方式中实现“节能减排” 休闲社会学视角中的“低碳”与“绿色” 我们能为在杭州举行的“2022亚运会”在“节能减排中”有哪些思想设计与路径选择 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疑点、难点和惑点 与之相关的选题

  以上仅供参考。

  论文摘要请在2022年4月20日前提交;完整论文请在5月20日前提交。交稿邮箱:mahuidi@china.com

  联系人:邵肖梅:13004605008   马惠娣:15611714462

 

2021-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组委会

  2022年2月28日

 
“工程与社会正义学术论坛”
暨“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邀请函

 

   尊敬的____教授/专家: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现代化之路,工程活动在这一征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代如何铸造更多更好的“正义工程”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有鉴于此,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拟于2022年6月3—5日在古城西安举办“工程与社会正义学术论坛”,届时将举行“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素闻您在本领域的影响,敬请您惠赐佳作,拨冗出席。会议详情如下:

  一、会议主题

  1. 百年来中国的工程与社会发展

  2. 工程与人道主义事业

  3. 工程活动与公共利益

  4. 女性主义视角中的工程

  5. 工程与社会正义

  6. 其他与此相关的主题

  二、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协办杂志:《自然辩证法通讯》

            《浙江社会科学》

            《福建论坛》

            《学 海》

            《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三、会议时间

  6月3—5日,3日全天报道,4日全天会议,5日上午离会

  四、会议地点

  西北工业大学南山苑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西安市长安区东祥路1号)

  五、会议费用

  本次研讨会不收取会务费,主办方统一安排食宿,交通费、住宿费自理。

  六、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工程与社会发展专委会:张云龙教授(副主任兼秘书长) 13909250138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吕天择副教授 13426069530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康旭博(博士生) 18309282232

  邮箱:1208852388@qq.com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章)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2年3月12日

 

 

 

 

 
第八届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022年学术年会通知(第一轮)

 

第八届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学术年会将于2022年下半年在石家庄举行。本次会议由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共同主办,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承办。现诚邀省内各高校、科研机构等有关单位学者、研究生撰写论文并参加会议。
一、会议主题
本次会议主题是“当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
届时,会议将邀请全国自然辩证法领域知名专家作大会主旨报告,安排省内专家进行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等交流。
二、主要议题
1.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研究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研究
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与现代人工智能研究
4.马克思主义工程伦理与责任创新以及伦理教育研究
5.自然辩证法与贯彻新发展理念问题研究
6.马克思主义科技与人文研究
7.新兴科技伦理风险防范与治理研究
8.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研究
9.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教育与教学、课程、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研究
10.河北省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与安全发展问题研究
11.高校思政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与教学研究
12.自然辩证法领域的其他相关研究
 
三、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2022年下半年(暂定)
会议地点:河北师范大学观和国际酒店(暂定)
四、会议形式
本次会议拟采用线下形式,根据防疫要求将有可能调整为线上形式(腾讯会议)。会务组将提前通知参会人员。
五、会议征文
本次会议将由学术委员会评选优秀论文和青年优秀论文。优秀论文可推荐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相关学术专栏。
投稿论文请参照《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格式(附件1)。论文题目及摘要请于2022年1月31日前,论文全文请于2022年5月1日前,发送至会务组邮箱。
六、其他事宜
本次会议不收取会务费,统一安排食宿,参会人员食宿差旅费自理。
参会回执(附件2)请于2021年12月31日前发送至会务组邮箱;
、会务联系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薛立杰  13810486805
王  烨  18631194663
会务组邮箱:hbzrbzf2020@163.com
 
 
                          
                      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2021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