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通讯2022第2期251 |
2022年-03月-07日 |
目 录 --本会动态-- 各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省市区研究会 2022年工作计划.........................................................................................................1 --学术活动-- 各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省市区研究会 2022年重要学术活动汇总表....................................................................................39 责任编辑:朱欢欢 2022年第2期 总第251期 各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省市区研究会2022年工作计划 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1.贯彻和落实研究会的工作部署,委员会主任参与和做好《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的编辑工作。 2.推动自然辩证法领域各个杂志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共同策划选题,引导和推进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3.筹备和推动自然辩证法研究文库的出版。 4.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新型举国体制等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界开展智库研究,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服务。 科学精神与科技伦理工作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刚刚开过,为 “十四五规划” 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深谋远虑,制定了基本的策略和方向,也为我们提出了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和任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精神与科技伦理工作委员会,根据总会的要求,和其他工作委员会、地方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将密切合作,在2022年将着力展开以下方面的工作: 1.发挥专业优势,努力研究新问题,多出好成果 围绕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通讯与量子纠缠问题、基因编辑与人体增强技术,关注其伦理、负责任创新等问题;围绕生态哲学、中国生态环境的治理实践等问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等问题开展系统性、前瞻性研讨。在这方面,董春雨教授、段伟文研究员、肖显静教授等都是全国知名专家,在2022年将带领委员会围绕这些问题,发表高水平文章,申报各级基金项目。我们将总结以往经验,同心协力,引领学界同行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2.做好宣讲,传播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 过去还做过许多相关的宣讲工作等,我们将继续邀请专家学者就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科研规范等进行宣讲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各级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合作,与高校合作,通过高校“自然辩证法”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堂、大师讲堂等活动积极开展专家宣讲,传播科学精神,倡导良好的学风建设和科学规范。 3.针对形势需求,适时召开各类学术研讨会议 与国内外同行加强联系,针对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科技治理、转基因风险、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等问题及时开展国内外相关学术研讨活动。 除上述工作外,工作委员会也将继续分步骤建立奖惩机制。坚决抵制不良学风,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对有学术不端行为者,将其学术不端行为通报给作者单位并上报有关部门;同时利用研究会网站对学术不端者进行通告,并与《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加强信息交换,建立健全联防机制。 同时,还将重点培养和吸纳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加入工作委员会,高质量开展各项总会要求完成的工作。我们相信,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领导下,在其他兄弟单位的积极配合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精神与科技伦理工作委员会,一定能够为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组织工作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2020年10月以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在上级党组织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本会秘书处等的紧密协同配合下,认真落实有关精神,扎实开展工作,在学会组织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预期成效。2022年拟开展如下工作: 1.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上级有关要求,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根据全会精神和张继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分支机构的指导、服务、监督和管理。组织各分支机构和广大会员认真学习中央、民政部、中国科协等上级有关社团建设的会议和文件精神 2.参加地方研究会有关会议并指导工作。落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对各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开展党的建设和组织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主动参加各省市自治区研究会会议指导相关工作。 3. 进一步加强研究会和各分支机构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会员管理,组织各分支机构对会员管理相关规定落实情况进行自查。 4. 协助推进自然辩证法名词审定工作。与全国名词委及自然辩证法名词审定委员会积极协作,做好名词审定工作。拟召开2次名词审定会议,完成名词释义修改,提交名词委。 青年工作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刚刚过去的2021年,疫情零星发生,很多活动由线下改为线上。这对于学术交流来说,长远看是不利的。2022年希望随着疫苗的普及和特效药的诞生,疫情能够早日过去。以下我将从组织建设、会员发展与服务、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几个方面就2022年计划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自然辩证法青年工作委员会骨干力量的团结与培养。着力联系在重点院校重点学科平台上的青年骨干教师。通过设立科技哲学青年学者论坛,给青年学者创造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这个论坛我们打算在各大高校轮转。先采取简单的讲座方式先把论坛转起来,慢慢地把这个论坛做成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深入争论的学者论坛。 青年学者论坛目前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已经开展了两期。一期请的是SSCI期刊 Journal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的主编 Eric Fisher做讲座。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各大学校的青年教师围绕 Eric发言进行了讨论,效果非常热烈。另外一期请的是前荷兰乌得勒支大学伦理学中心主任,Marcus Duwell教授讲人类尊严与生命伦理学。也收获了比较好的效果。2022年我们打算将把青年学者论坛进一步在其他高校推开。通过学术活动把青年骨干研究人员广泛地联系在一起,加深友谊,推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在2022年中,我们将进一步支持科学技术哲学相关的学术会议。其中包括因为疫情推迟的科学哲学年会,以及2022年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组织的年度会议等等。如果疫情缓和,条件允许,青年工作委员会将尽量申报分论坛。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因为受到疫情的冲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基本上均改为线上活动。2022年随着疫情的消退,可能重启线下国际交流活动。交流活动将不再仅止于邀请国外学者讲座,同时我们也着力于将中国学者的工作介绍到国外同仁中去。现初步考虑在一些国际期刊上组一些专栏,促进中外学者就新技术所造成的各种风险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未来的国际交流活动要一改西方单方面输入思想的情况,着力促进对等互惠的思想碰撞,加强文明对话。 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2022工作计划 过去的一年,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关心帮助下,专委会在成果产出、会议召开、国际交流、社会公益等层面仍持续进步,比如在疫情影响下,我们克服重重苦难,依然顺利召开了“第五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并首次尝试了网络直播的形式。 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2022,在研究会的领导下,以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为阵地,能够凝聚国内学术力量,持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分阶段、按计划地推进专业委员会地工作不断向前,为自然辩证法事业的持续不断前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1.日常工作上,稳扎稳打,尝试开拓新的平台、阵地。 (1)以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结合《中国博物学评论》的既有力量、资源,吸纳更多新鲜力量。 (2)开拓视野,开放格局,在专委会领导下加强对外交流、联系。用好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的平台优势,加强国内相关学者的交流互动,推动国内学者的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思考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转化问题。 (3)吸纳更多力量,规范、提升《中国博物学评论》的学术内涵、质量。 2.持续加强国际交流,增强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国际影响力。 (1)国际交流上,继续加强同国际学术组织、学者的交流,增强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同英国、美国、德国等有国际影响力学者的交流互通。 (2)会议筹备上,积极筹备“第六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加强同社会机构、单位的合作,形成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博物学文化论坛影响力。以专委会为媒介,以博物学文化论坛为阵地,加强同国际学者的交流沟通。 3.推进社会公益,重视公众传播,重视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力量。 (1)持续推进全国主题展览。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作为主办方已连续四年策划了全国性的博物画题材巡展,其中包括,2018年的“LIAN博物画全国巡展”,“通草画展”、2019至2020年的“《柯蒂斯植物学杂志》版画及西文博物学古籍展”、2021年清华科学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等地的博物画展,均有博物学文化专委会的支撑。 (2)主题讲座和报告。2021年,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12次“博物•生态讲书会”,期待未来能够引入各种资源,利用博物学专业委员会的平台资源优势,更好地宣传新博物理念,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为提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社会影响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希望在新的一年,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希望能够在研究会的领导下,获得更多支持,做出更多成绩! 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1.举办第十八届学术年会。 2.举办《朱训九十春秋》出版座谈会。 3.编辑出版《科学思维的力量》。 4.编辑出版第十七届、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5.编辑内部刊物《地学哲学通讯》四期。 6.开展地学哲学科普与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地学哲学进校园、地学哲学进矿山进地勘单位等活动。 7.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合作,持续推进地学哲学学科建设。 8.定期召开常务委员会议、秘书长工作会议。 9.积极配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开展工作。 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1.开展学术活动方面 (1)举办关于系统思想与系统方法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术会议2-3次 (2)参加国际系统研究联盟2022年学术年会并进行会议发言,争取发表高水平论文 2.社会服务方面 (1)推进发展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教育硕士,进一步突出特色方向“STEAM教育与科技创新素养”,服务广东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 (2)推进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的系列调研和案例研究工作,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合作,深入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绿色发展研究案例,服务于广东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发展建设。 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主要思路 继续联合中国工程院及有关学会,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推进我国工程哲学的发展,推进工程哲学与工程史、工程社会学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新工科建设以及工程哲学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年度工作计划 1.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举办《工程哲学引论》出版20年学术研讨会。 2.继续配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及其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举办第三届“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以促进工程哲学和工程科学的发展。 3.协助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完成《工程哲学》(第四版)理论篇的写作与出版工作。 4.推进并完成本科生教材《工程哲学教程》的编写,确保2022年正式出版,继续推进工程哲学进本科生课堂。同时,启动编写工程哲学研究生教材,进一步促进工程哲学与工程教育的结合。 5.联合有关出版社,启动“工程哲学专题研究”系列丛书编辑出版工作,推动工程哲学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工程哲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6.继续联合相关学会,推动跨学科工程研究的深入。协助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程史专业学会举办全国工程史学术年会;协助中国社会学会工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举办工程社会学论坛;同时争取在跨学科工程研究领域获得课题立项。 7.协助国科大办好“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杂志,共同举办“新型农业工程的跨学科研究”、“工程设计哲学”学术研讨会。 8.进一步扩大工程哲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提高会员数量和多样性,壮大工程哲学研究教学队伍。 9.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组织有关学会成员,积极参加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 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1. 学术组织与学术交流活动 (1)在2021年成功吸纳化学家成为会员的基础上,秉承化学化工专委会广纳化学家和化学化工企业家的传统,积极吸纳化学家和化学化工企业家成为会员。 (2)在2021年化学化工专委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展开联合学术会议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年度学术会议。 (3)促进和推动专委会成员继续不定期举办化学哲学类工作坊、青年读书会,通过高度聚焦的主题来凝聚和促进高水平成果的交流,特别鼓励举办线上国际学术工作坊。 (4)促进和推动专委会成员以个人或专委会成员组团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依托学会国际交流专业委员会,促进学会成员的国际交流,积极参加PSA双年会、ISHPSSB等。 (5)与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建立联系,促进与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交流,共同举办学术会议。 2. 学术研究和传播 (1)研究并推进化学思想和杰出化学家科学方法的普及工作。 (2)以《科学元典丛书》为依托,继续服务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阅读指导目录》中的科学经典图书解读工作,引导我国中小学生深刻体悟科学技术背后的深邃思想。 (3)完善专委会网站建设,为专委会会员提供宣传和交流的平台。 (4)与中国化学会《化学通报》、化学工业出版社编合作,联合开展化学哲学与化学化工史论文组稿工作,为《化学通报》编辑部推荐一批优秀稿件,为化学工业出版社策划优质选题。 3. 化学教育、普及与智库工作 (1)继续依托北京科普政策智库基地展开智库研究工作。 (2)充分发挥专委会在化学哲学领域的研究优势,推动化学教育中融入化学哲学与化学史的教学实践。 (3)继续在公众理解科学领域展开实证研究,为科学传播提供学理上的支撑与有效建议。 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一、学会组织 1. 加强与总会的联系,积极参与总会主办的各类学术会议、学术评奖等活动,积极筹划与总会合作举办各类学术活动。 2. 进一步完善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 3. 积极吸纳新会员,加强与各高校、科研机构相关研究人员的学术联系。 二、学术研究 1. 进一步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研究。 2. 积极筹集经费,与相关出版社合作,组织翻译一批西方环境哲学经典著作和前沿文献。 3. 统筹编辑“环境哲学与生态文化”丛书,推动成员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和出版。 4. 建立与相关领域学术期刊的合作关系,尝试与相关期刊编辑共同策划若干选题、组稿发文,增强环境哲学的学术号召力和影响力。 5. 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积极共享学术信息和学术资源。 6. 培养环境哲学研究领域的后备力量,扶持青年学者。 三、学术活动 1. 与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分会合作,筹办2022年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年会,落实年会主办单位及会议主题。 2. 与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合作,筹办“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环境哲学的当代使命”圆桌对话会,预计于2022年1月在成都举行。 3. 依托相关高校单位,筹办“面向世界的环境哲学”高层学术论坛(计划于2022年5月)、“面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环境哲学”高层学术论坛(计划于2022年10月)等学术会议,拟每季度举办一次“环境哲学家茶座”。 4. 继续加强环境哲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尝试与国外相关学术团体共同组织学术会议和研讨会,邀请国外学者参加我会主办的相关学术活动。 四、学术普及 1. 继续加强与公共媒体的合作,及时向媒体提供学术活动信息,协助媒体记者进行相关宣传报道。 2. 依托“哲学与环境”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学会动态和学术信息,积极推介学会成员最新的研究成果。 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1. 2022年工作的指导思想 2022年,在党的十九届六中精神指引下,紧密团结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根据专委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国内学术界关于技术哲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技术哲学领域专业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环境与条件,进一步推进中国技术哲学的建制化发展,积极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2. 2022年工作的工作思路 为了促进中国技术哲学事业的发展,我们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服务意识,通过搭建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促进人才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产出更多的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全国技术哲学年会的成果为基础,加快推进中国技术哲学走向世界,增强中国技术哲学的国际影响。 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2)通过举办会议和讲座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吸纳更多会员,提升学术交流活动的品质,为会员提供更好的、更丰富、更优质的服务,增强会员学术活动的获得感。
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作为新成立的专委会,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委会的工作将聚焦于对新兴科技发展的研究、交流、前瞻与研判,包括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监管框架及社会近期、中长期影响等。专委会作为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的研究、交流、传播、决策支持的服务平台,将在2022年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积极发展专委会会员,扩大专委会影响。加强与学术界、企业界、政府部门等社会各界的交流、互动,吸收、发展会员,扩大防控科技风险、关心人类安全的学术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 举办科技重大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论坛。2022年上半年,举办第二届“科技重大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论坛,就相关理论进展、案例分析、政策建议、人才培养以及全球科技治理的中国方案等进行交流和研讨。 组织“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系列讲座与报告会。以专委会主要成员所在单位等为依托,组织一系列有关科技重大风险、科技治理、科技伦理、人类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讲座或活动,扩大专委会的影响力,促进学术界等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 积极参加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的年会以及各项活动。在2022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年会期间,组织专题会议,丰富学会的学术活动。 鼓励会员积极参加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以及政策咨询工作,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当前,新兴科技迅速发展,面临各种法律、伦理、风险挑战,为应对挑战,鼓励会员建言献策。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专委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努力发展同国外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技史、未来学、交叉学科等学术团体的友好联系,推进与国际科技重大风险治理研究团体的互动,通过灵活交流形式(如线上研讨会等),提升专委会在科技风险治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建设专委会网站、公众号等,为广泛交流与扩大影响提供条件。 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关于2022年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经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网上会议研究,初步计划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认真贯彻总会关于专业委员会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文件精神,按照《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做好学会各项工作,组织会员积极参加总会组织的各项学术交流活动。 第二,加强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组织建设,严格按照《章程》开展学术活动。 第三,做好会员发展工作,重点发展高校从事科技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同时积极面向科研单位和企业吸收科技文化研究者和兴趣爱好者。 第四,举办学术会议。一是拟于2022年8月在湖北恩施召开第十八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具体委托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二是拟于2022年6月利用“腾讯会议”举办科技文化高端论坛,邀请国内高校科技文化专家报告和研讨。 第五,积极拓展决策咨询、科学普及工作。拟年内邀请本会专家、学者,利用利用“腾讯会议”,以高校学生为主要对象,进行数场科技文化讲座。 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1. 2022年工作的指导思想 2022年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重要精神,通过推进国内学术界关于科技与社会(STS)理论与应用研究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环境与条件,推进中国科技与社会(STS)的建制化发展。 2. 2022年工作的工作思路 为了促进中国科技与社会(STS)事业的发展,我们将强化创新意识、服务意识,通过搭建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促进人才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产生更多的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时,进一步推进中国科技与社会(STS)走向世界,增强中国科技与社会(STS)的国际影响。 科技哲学史专业委员会2022工作计划 1. 2022年10月,围绕《科学技术哲学》教学召开一次学科教学与发展会议,推进科学技术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 2. 继续推进协办人民大学哲学院系列讲座,“科技哲学前沿论坛” 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1.继续做好《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工作 我们专业委员会所有委员都是从事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高校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完成与自然辩证法教学科研相关的学术交流工作和科学普及工作是我们的基本任务。在此基础上,以“讨论课”“辩论课”形式丰富每学期理工科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论坛”,让学生在演讲和辩论中深入思考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自然辩证法问题;扩大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影响并促使理工科研究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热点问题,学会用辩证思考并解决专业问题。基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和课程论文的撰写,向学术会议推荐更多相关主题的学术论文。 2.做好本专业委员会的网络传播和科学普及工作 在及时更新和维护本专业委员会学术网站(http://www.pcbsin.org)、做好网络传播的同时,利用好微信平台,配合网络平台做好学术交流工作。在学术网站上做好总会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精神的传播工作;做好科技前沿动态的报道和讨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为职能部门建言献策,努力尝试适用科技新成果、新方法促进社会发展,助力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3.提前筹备并组织好年度学术会议的召开 2022年我们的学术年会将在成都科技大学召开。这一届学术会议我们将增设与科技、社会发展相关前沿的若干新议题,注重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强调学术活动服务于实践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疫情控制形势,我们将在争取安全、周密的线下会议的同时,启用直播和在线会议平台,强化学术会议的交流效果,加大学术活动的综合社会影响力。在疫情形势好转的情况下,增设1-2项学术会议或学术座谈。与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合作做好首都发展论坛和智库建设相关各项工作。 4.在所在大学协助做好大学生双创工作 积极参与指导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课外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完成《军工高校生命观现状》调查报告的基础上,争取在相关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努力在北京市挑战杯、全国挑战杯中获得佳绩。 5.在学会学术网站上推出专家学术思想主题文集 选择本学会1-2位本学会资深专家,就其学术思想和主要学术贡献进行专题研讨。结合我们专业委员会的专业特点,在“科学的世界观基础(方法论基础)”、“高新科学技术应用与诚信社会建设策略”等课题展开形式多样的讨论交流,丰富和扩展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研究内容。 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1.因受疫情影响,原定于2021年召开的两委会年会,计划推迟至2022年召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委会将与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在山东齐鲁大学共同举办第九届两委联合年会。专委会秘书处将提前发布多轮会议通知,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学者投稿参加会议,推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学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2.继2021年顺利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委会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基础上,2022年科学技术学专委会拟进一步拓展,计划就前沿科技伦理与治理等话题,联合总会其他专委会举办一次全国性专业研讨会。邀请科学家与科技哲学领域学者对话交流。会前提前筹划,广泛宣传,争取在国内获得广泛关注,推动相关问题的深化研究。 2.发挥学术组织的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拟进一步服务科学技术学领域相关青年学者,通过网络平台(微信群)等,促进国内青年学者在研究主题、论文写作、基金申请等方面的交流,提升学术水平,加强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交流互动。拟举办青年学者论坛等。 3.积极拓展专委会成员,特别是青年成员,扩大科学技术学专委会在自然辩证法领域内以及相关其他学科的影响,为学科的发展培育新人。 4.组织专委会成员积极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等高级别项目,发表高质量论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一、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 2022年预计召开两个较大规模的学术会议。一是第二届“科研诚信与科技伦理”学术研讨会,二是第八届全国赛博伦理学学术研讨会。此外将酌情组织一系列小型专题研讨会。 二、组织建设与会员服务 2022年将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在中青年学者中发展会员,完善会员登记制度;筹备专业委员会适时换届,吸收一批学术成就突出、热心致力于科技伦理研究和教学的中青年学者担任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机构负责人。 三、学科建设 2022年将组织会员开展科技伦理领域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作为学术研讨会的重要议题。 四、国际交流 2022年将逐步恢复受疫情影响相对停顿的国际学术交流,主要是与美国著名学者米切姆教授、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环境伦理学者布瑞格教授、荷兰4TU学派、日本神户大学嘉指信雄教授等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并积极开拓新的学术交流渠道。 五、决策咨询 2022年将组织会员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工作,重点是科研诚信、科技伦理、企业负责任创新等领域的决策咨询。 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1.组织建设与会员发展 我们将加强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建设,2022年本专业委员会将召开全体会员会议,进行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的换届选举工作,从而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委员会领导机构和组成成员,以带领专业委员会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未来一年,我们将积极发展本专业委员会的会员,计划使得会员数达到200人。 2.学术交流与学术活动 (1)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 本专业委员会将与科学精神与科技伦理工作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在上海共同举办第七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论坛。本次论坛以“新兴科学技术时代的公共政策”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从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公共政策学等视角研究新兴科学技术的哲学、伦理和治理问题。具体议题为: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基础理论问题;科技史、科学文化与公共政策;生态文明与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生物科学技术的哲学、伦理与治理问题;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哲学、伦理与治理问题;核电站和核废料的风险评价与决策;应对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对策与建议等。 (2)与其他专业委员合作举办专题性学术会议 本专业委员会将加强与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农业哲学专业委员会等兄弟学会的联系与合作,将围绕“科技创新文化、绿色发展与公共决策”等热点问题共同举办专题性学术会议1次。 (3)加强与高校科技哲学重要研究机构的合作 本专业委员会将同高校科技哲学重要研究机构继续或新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打造好一些知名学术活动品牌,并定期开展活动,至少举行3次。例如,与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共同举办“科学技术与社会高层论坛”,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举办“当代科技哲学前沿系列讲座”,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共同举办“科技哲学与科技史论坛”等。 (4)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 本专业委员会将积极组织和鼓励本专业委员会成员参加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以及相关专业委员会(如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会等)组织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开展相关学术交流。 3.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 本专业委员会将围绕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涉及的公共政策问题,组织学术活动,开展学术研讨,推进学科建设与学术繁荣。本专业委员会计划在《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科技哲学栏目组稿一期“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主题论文。 本专业委员会将鼓励和组织骨干成员围绕“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有关主题开展课题申报和学术研究,以形成一批重要学术成果。一是,争取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等有新增立项:二是,在《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本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系列相关研究成果,争取能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4.决策咨询与科学普及 本专业委员会将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服务社会,体现“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的精神”,从而增加社会效益。一是,组织本专业委员会成员撰写推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治理的政府咨询报告,为有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二是,组织本专业委员会成员围绕“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热点问题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主流媒体发声,以引导社会正确舆论。三是,组织本专业委员会成员到大学、政府部门和社区等开展学术报告和科普讲座,在增强相关群体理论水平的同时,也大大提升“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影响力。 科学思想史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1.专委会建设 2021年专委会增选委员3人,并经表决修订、完善了招募会员、增选委员的办法,2022年度计划加大会员招募和委员增选力度。 2.举办学术活动 专委会2021年克服疫情困难,召开了第五次西方科学史和科学文化论坛及专委会年度工作会议。2022年计划继续召开“第六次西方科学史和科学文化论坛”。 3.推进科学思想史论著的发表 2022年专委会将继续依托学术年会等渠道,致力于发现科学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优秀研究工作,向相关期刊推荐。 科学与艺术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艺术与科学专业委员会将依托于与院校的落地合作,以推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为抓手,积极落实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搭建跨学科学术研究平台,进一步推进研究会工作。2022年工作展望如下: 持续依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印刷学院以及已经确立起来的广泛学术网络不断推进工作。 未来专业委员会将进一步寻找并整合有关平台用来更好的艺术与科学跨学科的研究工作。 拟组织并参与以下活动: 持续加强与中国文联的合作与联系,以《民艺》杂志为发声阵地,扎根民间艺术,强调科学系统性,更为深入广泛的拓展学术交流平台。 2021年12月,举办“产业数字化助力民间工艺创新发展”高峰论坛——2021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艺术与科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学术研讨会。 2022年4-6月,计划举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徽”设计活动。 2022年9-10月计划召开北京印刷学院艺术与科学专业建设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艺术与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议,商讨学校学科建设以及全媒体设计发展工作以及专业委员会的发展规划。 企业发展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为2022年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经商讨开会决议,现制定2022年度工作计划如下: 学术活动 举办(线下或线上)博物教育推广与产业实践论坛(详见附件) 工作内容 推动出版相关研究图书 会员发展计划 通过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积极发展会员 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领导下,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继续秉承“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发挥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培训专长,配合各级政府、行业机构、企事业单位,针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面对新冠疫情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因地制宜,拟采用现场、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计划组织开展下列重点工作: 继续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培训; 配合相关地区政府,开展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防范敌对势力,坚决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系列教育培训活动; 根据国家法规要求,在金融保险监管等机构指导下,开展反洗钱、防范非法集资、扫黑除恶系列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与行业机构合作,开展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 上述所有活动,本着公益与服务的基本原则,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均不向参训和活动参加人员收取任何费用,活动费用与资金均由相关地区政府、行业机构等负担解决。活动具体时间、地点、内容要视新冠疫情发展情况和国家防疫要求而定。 另外,努力扩大专业委员会的专家队伍,重点吸收企业高管、专业咨询与培训机构的咨询顾问和培训师,积极发展会员,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并胜利召开了十九届六中全会。当前,全国正翘首盼望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和党的第二十届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全民也正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在各自岗位努力奋斗!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将继续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总会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总会工作,开展有意义、有特色和有时代感的学术活动。 基于此,2022年度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委员会自身的建设 (1)进一步完善专业委员会的管理与建设 在2022年度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将以纪念“科技冬奥”“科技哲学视野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抗击”和“碳中和与碳达丰决策中的生态学哲学意蕴”等相关的主题学术活动为契机,为会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增强委员会的凝聚力,并积极接纳新会员入会。 (2)形成召开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年度会议的机制 结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总会对制度建设、经费管理和党建等方面的工作要求,本专业委员会计划于2022年初召集各常务理事,召开常务理事会会议。 会议将主要针对学会现有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计划进行研讨,具体的会议地址将依据疫情防控情况灵活采取线上或线下的模式召开。 2.积极举办和参与学术会议 委员会2022年将积极组织以下一些方面的学术活动,具体计划详见附件表格: (1)筹备和举办第四届全国生态学哲学学术研讨会 将计划于2022年6-8月,与生物学哲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办“第四届全国生态学哲学学术研讨会”。 拟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会。 (2)组织召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态学范式争论的哲学研究”(16ZDA112)项目结题报告会 肖显静教授主持的国哲学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态学范式争论的哲学研究”(16ZDA112),计划于明年下半年完成并结题。计划于2022年10月召开该项目结项报告会。 拟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会。 (3)于2022年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年会设立分论坛 在积极调动和整合国内的生态学哲学研究资源的基础上,争取于2022年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年会上,或独立或联合其他专业委员会形成分论坛。 (4)积极参与其他单位举办的各级学术会议 积极通过各种线上和线下渠道,向委员会成员发布学术会议通知,鼓励委员会成员积极投稿参会,并发表主题报告。 其他会议计划举办见附件。 3.拓深和拓展本领域研究 拟进一步依托于专业委员会成员已有的科研项目,并积极发表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争取在2022年度,委员会成员能够有更多学术论文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科技哲学的主要期刊上,并鼓励委员会成员积极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和《世界哲学》等重要期刊投稿。 积极组织委员会成员参与省部级,乃至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和软科学研究项目的申请。尤其鼓励和指导委员会中的青年学者,积极申请各级科研项目中的青年项目,在帮助青年学者站稳学术脚跟的同时,也进一步稳定生态学哲学的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4.提升本研究领域的社会影响 2022年度,本委员会将进一步鼓励学者,对最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以开设课程或举办主题讲座等形式进行积极有效的传播。 委员会中的骨干成员将协助青年学者设计和打磨自己初涉讲台的课程,并在时机成熟时协助青年学者传播自己的学术理想。 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第一,大力支持和配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总会的工作,按照总会工作方案,积极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第二,坚持自然辩证法研究为党服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文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中梳理有关自然辩证法或科学技术哲学的重要思想主题和理论问题,开展学术研讨。为此,计划2022年春季以“自然辩证法与社会主义中国新型现代化”为主题举行征文活动,并在征文的基础上举行学术研讨会。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第三,2022年,罗马俱乐部报告《增长的极限》发表50周年,《地球宪章》(里约宣言)发表30周年。为此,计划2022年夏季召开纪念大会。会议面向国内外学者,以文参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第四,积极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工作。为此,计划2022年冬季举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新境界”学术研讨会,召集在京自然辩证法界专家学者交流研讨,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第六,积极推进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工作,计划2022年年度以高校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府公务员和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为重点,发展一批综合素质优良、业务优势突出的优秀会员。 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1.加强问题哲学和问题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围绕问题哲学国家重大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 2.推动问题哲学的学术讨论,拟于2022年10月-11月召开全国问题哲学第三届会议(地点待定),总结问题哲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研讨问题哲学理论和未来发展策略。 3.加强问题哲学研究基地建设,华侨大学问题哲学研究中心目前拥有专职研究员10人,兼职研究员20人,他们是问题哲学的核心研究人员。华侨大学问题哲学研究中心将与问题哲学专业委员会协同合作,共同推动问题哲学研究和宣传工作,加强学科建设。 4.在华侨大学宣传部指导下,加强“问题哲学微信公众号”建设,建立问题哲学研究数据库,普及问题哲学知识。截止2021年12月1日,数据库收藏国内外问题哲学专业文献280篇,注册会员896人。 5.加强问题哲学理论研究的应用和推广,鼓励会员面向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对策建议。 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将在2022年1至2022年12月间计划做如下工作: 1.将与国外有关学术组织联合举办“国际科学技术诠释学研讨会”。 2.将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有关部门联合召开多届“可靠性技术哲学研讨会”。 3.将主办“第七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 4.各理事长、副理事长单位将举办多场学术讨论会。 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工作计划 (1)“自产食疏”国际合作项目:(完成了“问卷调查”基本数据统计) (2)组成“自产食疏”数据分析研究组,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组成研究团队,因疫情原因,主要通过邮件进行沟通与交流,先后完成论文:“‘乡村.未来’:库哈斯带来了什么?”(见《晋阳学刊》2021年,第一期);发表题为:“‘自产食蔬’:可能性、现实性与战略”(《科普时报,2021年4月17日》);发表题为:“人类命运面前的‘省’与‘思’”(《人民政协报》2021年5月31日)等文章。 (3)2021年3月23日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讲,题目:“自产食疏: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讲座。 (4)参加“自产食疏”国际合作召开的国际会议(线上),主题“正规与非正规经济的交汇点在哪里?” (5)参加日本京都国立人与自然研究所组织的国际会议(线上),主题:“文化转型中食物生产与消费:人类世背景下的叙事”。 (6)参加欧盟能源研究中心召开的国际会议(线上),主题:“能源脱碳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方法创新”。 (7)参加“第四届国际社会学论坛”(线上),主题:21 世纪的挑战:“民主、环境、不平等、交叉性”。 (8)参加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举办的“国际城市社会学大会”(线上),主题:“城市理论与城市实践:过去、现在和可能的未来”。 (9)网上学习了瑞士巴塞尔大学全职博士招聘项目介绍,主题:生态村庄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孵化器(Ecovillages as Incubators for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10)2021年7月10日在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召开“自产食疏与日常生活伦理”书稿讨论会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洪武主持讨论,易能研究团队五人,以及清华大学王程韡、浙江工商大学朱红、周鸿承博士等十人参与讨论,讨论了“写作框架”,制定了工作进度表。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1年工作计划2022年,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继续围绕北京市科协重点工作,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业务指导下,在研究会党建工作小组的政治引领下,积极开展经理学术、教学研讨、青年人才培养和智库基地建设等工作。 1.加强党建工作小组的工作力度,强化职能定位,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完善研究会的工作制度,密切联系专家和会员,如期举办九届四次理事会,提升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组织建设能力。 2.依托申报市科协学术研讨课题项目,开展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计划在市科协学术活动月期间,依托市科协“前沿科技伦理与公共政策智库基地”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举办“前沿科技伦理与社会治理”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术论坛活动。 3.继续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开展青年学术能力建设活动,持续开展“青年学者‘科技与北京’论坛”。同时,依托青工委和各高校院所,联合举办“青年人才成长与首都城市发展”系列学术沙龙活动,交流前沿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为青年人才成长搭建平台,为研究会的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4.持续支持“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开展教学研讨会,开展“第七届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和“第五届北京高校博士生‘思政课’教学研讨会”。 5.发挥市科协智库基地平台作用和研究会的跨学科优势,充分调动研究会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前沿科技伦理治理、城市公共安全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主题举行学术研讨和决策咨询服务活动,向市科协提交10份左右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政策建议、专家要报等智库研究成果,努力将北京市科协“前沿科技伦理与公共政策智库基地”建设成为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科技社团智库基地。 6.根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作安排,积极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承接总会学术年会分论坛的组织活动。 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工作计划 一、学术研究计划 拟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开展研究: (一)技术哲学方面 1.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研究,主要是芬伯格关于技术民主的想象。 2.技术的民族性和民族化问题研究,以技术哲学基础理论服务民族地区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立足于民族本土、植根于原生态文化语境的技术哲学研究特色。 3.技术伦理尤其是技术道德主义与道德物化思想研究。从技术伦理学的转向和负责任创新理论着手,关注价值敏感性设计和道德物化等理论与方法。 (二)科学哲学方面 1.哈贝马斯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病理学研究。 2.胡塞尔科学史学的历史效应研究。 3.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及其历史效应研究 (三)科技史方面 1.拟完成岭南地区古代矿冶遗址调查,选择重点遗址开展研究,发掘冶炼技术特征,认知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内涵价值,揭示中华传统冶金技术的伟大发明和创造,阐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贡献。 2.充实技术史、传统工艺、文物修复、科技文献等方向的专业队伍建设;建设一个文物保护修复室;分批次完成陶瓷、冶金、生物考古和文物修复所需主要仪器设备购置,使相关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1.梳理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科技创新政策,加深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研究。 2.产业技术尤其是糖业产业技术负责任创新研究。 二、学科建设 1.广西大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点建设,广西民族大学加强科技史博士点建设,强化“民族性”和“国际性”特色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启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阶段。 2.加强科研和教学平台建设。深化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外有关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与广西文保部门在文物保护、科技考古、教学实习、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动提升,资源共享。 3.组织好《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加强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建构良好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知识体系和从事学术研究的伦理与规范意识。 4.与广西医科大学自然辩证法团队协作,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三、学术交流 1.拟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环境哲学”年会,10月份在桂林。 2.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培育学科特色。 3.推进广西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团队的合作,组织自然辩证法教学工作会议。 四、学会建设与社会服务 1.加强学会内部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多渠道扩充会员,尤其是引入政府机关、企业、科协管理部门的人员,搭建官、产、学、研协作机制,开拓社会服务的渠道和领域;同时邀请更多的高校自然辩证法研究同行,共建学术共同体。 2.开展社会服务。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文化事业需求,继续建设好广西区文旅厅“振兴传统工艺研究中心”“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积极开展广西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划方面的研究。 3.开展理论宣讲,结合学术共同体的理论优势,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关于教育、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思想。 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工作计划 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总会的指导下于近期完成重建工作,并于2021年开始正常运转。未来,拟充分发挥学科点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开展适宜的学术论坛、调研与实践、服务地方科技治理等活动,不断激发高校、研究单位、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工作人员对自然辩证法的热情,发展壮大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队伍。 2022年的具体工作目标是活跃学术氛围,完善会员登记和发展工作,努力扩大自然辩证法在河北省的影响力。 2022年,拟举办如下活动: 召开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会议,研究副秘书长分工,研究2020年活动的组织安排工作。 研究会与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学术研讨会; 举办“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课程思政学术论坛”; 开展河北省科技伦理监管与治理现状调研,提出对策建议。 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工作计划 1.做好决策咨询参政建言工作。2022年研究会将继续围绕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充分发挥自身智库作用,稳步提升智库内参《创新发展报告》办刊质量,积极为湖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力求为政府部门提供更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 2.提前筹划学术年会交流活动。提前部署、认真谋划,继续与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对接联系,计划依托该会员单位,于2022年5月中下旬组织召开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年会,广泛发动各会员单位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3.持续推进党建带会建工作。2022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把研究会党建工作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关键性任务来抓,深入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学会党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研究会整体服务能力。 4.通过课题申报论证助力学会科技服务能力提升。2022年研究会将继续做好决策咨询课题的申报论证工作,进一步拓展智库研究成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围绕深入阐释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继续做好智库成果质量提升工程,以课题研究带动科技服务,进一步彰显学会的智库价值。 江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 1. 继续努力恢复江西自然辩证研究会组织机构,选取理事会主席、成员,制定机构的办事章程; 2. 邀请省内外专家来南昌大学,举办江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复会后的首次研讨会; 3. 争取为江西省高校编写和修订自然辩证法相关教材。 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 未来五年,江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基础上,努力促进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在江西的发展,主要规划围绕以下开展: 1. 定期召开江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年会,以及举办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扩大研究会的影响力; 2. 每年吸纳一定数量的会员,补充、删减和调整下属专业委员会分支机构,合理优化研究会的机构设置; 3. 出版一定数量具有影响力的自然辩证法著作,宣传自然辩证法知识。 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工作计划 在2022年,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届全会精神,按照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关于“十四五”期间地方研究会工作的总体要求,强化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在进一步落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辽宁省科协部署的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做好学会的日常工作,通过搭建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为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各项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最大限度的条件支持,推进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健康发展。 第一,加大研究会组织建设力度。严格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组织管理,在选人用人、加强监督上下功夫。完善研究会机构运行机制,加强研究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常务理事会定期议事制度;强化理事会议事职能;进一步优化理事会成员结构;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切实防范政治、法律和经济纠纷风险。 第二,加大会员发展工作,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自然辩证法学术共同体。研究会将进一步拓展队伍,将涵盖辽宁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党校、军校、新闻出版社、期刊杂志社、企业等,会员将包括教师、科研人员、文化传媒工作者、工程师、研究生等,形成大约500人左右规模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自然辩证法学术共同体。 第三,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加强科研活动开展力度,学术交流迈上新台阶。把科学研究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大力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全国其他省市的联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不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分享学术成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传播力,不断增强会员凝聚力。 第四,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为载体加强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加强省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自然辨证法学科建设工作,每年举办一届学术和教学研讨会,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论坛,同时加强与其他省市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交流与互鉴。 第五,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一是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政府委托任务。发掘学会社会资源潜能,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组建专门研究咨询团队,主动参与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并承接好政府委托项目。二是发挥专业优势,开展高水平的政策研究与咨询。针对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以实证资料和专业分析为主要特点的咨询报告。三是创新智库建设方式和服务模式,建成独具特色的学术智库,把研究会建设成为引领创新、政府重视、学界关注、社会信任的高水平智库,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中发挥智囊作用。四是参与科学普及工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第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利用暑期讲学等形式邀请国际知名专家讲学,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和论坛,宣传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新成就。 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工作计划 (一)完成新旧领导班子换届交接工作,搞好领导班子建设,增强领导力和凝聚力 按照社团组织管理相关规定,2022年7月我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五年期满,届时将举行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认真总结第八届理事会的工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学会发展的新模式。 (二)改进和改革工作模式,充分调动理事会成员参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理事会成员100余人,但每年参加学会活动和学术年会的人员只有30-——40人左右,参会人员出勤率长期偏低,有些会员常年不参加研究会任何活动,对此,研究会要下大力气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革理事会的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模式,完善研究会组织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理事会成员参会的热情。 (三)创新思路,不断开拓研究会工作新局面 如果疫情得到控制,我会将利用学术年会这一平台,邀请国内本学科知名专家做讲座,拓宽学术交流渠道,深化对一些理论前沿问题的认识,以期活跃自然辩证法教学活动;二是根据研究会实际,谋求与其他省级学会联合举办学术专题报告会。 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中国科协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有关指示,不断改革创新,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着力建设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学术团体。为此,2022年我会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完善组织建设,加强会员服务 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按照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特别是进一步加强秘书处建设,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学会创造性开展工作奠定组织基础。依托研究会秘书处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加强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学术信息的发布与宣传,提高研究会的学术影响力,增强会员凝聚力,为会员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研究会还将加强个人会员、团体会员的登记管理等工作,积极作好新会员发展工作,扩大研究会的会员基础,完善会员基础信息,加强研究会组织建设。 二、提升创新能力,做好决策咨询 当前山西经济正面临转型,山西省委省政府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进行深化改革。研究会将紧抓这一重大机遇,立足科技、服务创新,发挥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优势,服务山西经济、参与决策咨询,为山西省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围绕山西省科技发展、信息化建设、发展低碳经济等重大需求,以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为政府提出有影响力的咨询报告。加强科技哲学智库体系建设,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意见,着力推动从学术成果到咨询应用的转化。 三、打造精品学术期刊,建设信息服务平台 在过去一年中,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刊物《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得到了发展,充分展示了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的新形象、新成果,成为山西省自然辩证法事业与全国乃至国外进行交流和联系的重要桥梁与窗口。《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连续多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优秀)期刊”,2021年4月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2022年我们将继续努力,将《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打造为研究会的精品学术期刊,更好地服务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研究会还将着力打造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信息平台,将其建设为融合科技前沿与人文思想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为了强化交流效果,不仅要加大各会员单位之间的线下交流力度,而且要通过秘书处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的网站、微博、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会员之间的线上交流。 四、专注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会多年来始终重视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坚持以当代前沿科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为导向,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风格。在哲学和科学相结合的交叉综合研究中,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和路径,解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具体哲学问题。近5年研究会在科学技术哲学领域先后获批了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20年,殷杰教授获得了第八届(2020)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由郭贵春教授、殷杰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编写的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2022年,研究会将继续以科学技术哲学为引领,以标志性成果为导向,聚焦当代科学重大发现的前沿交叉领域,开展量子信息哲学、生命科学哲学、智能与认知科学哲学、计算社会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会培养和促进了一大批高级知识份子的成长,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梯队。研究会将推动各会员单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此外,研究会还将坚持为各高校的理工科研究生讲授自然辩证法课程,注重将思政教学与科学理论方法紧密结合起来,推进案例教学改革,保持其作为跨学科思政课程的特色地位,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政治水平和人文素养。 五、推动学术交流,促进科学传播 在新的一年里,研究会进一步拓宽人员学术互访和交流的途径以及覆盖领域,加强国际科研合作,提升学术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汇聚社会资源,继续推进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坛的举办。同时还将面向国外高校学生,持续接收优秀海外学生来晋留学,传播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学术思想。由于2021年疫情影响,原计划2021年在太原举办的第20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延期至2022年举行。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积极配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办好本次大会,为全国科学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思想交流平台。 2022年,研究会将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组织我会专家学者面向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扩大 “科学技术哲学论坛”“睿翼讲堂”“任之讲堂”等开放式公共讲座活动的影响力,在省内中小学、工矿企业、城乡社区等机构开展科普活动,落实公民教育责任,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天津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工作计划 以党的建设为保障,以组织建设为支撑,以学术活动为重点,以智库建设为抓手,着力形成一批骨干力量,提高研究会的平台能力与作用,增强研究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研究会的服务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 一、加强学会党建工作。以“五有”标准为基础,加强党建活动的阵地建设。重点加强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快制定党组织组织生活、学习教育、档案管理、党风廉政等党建制度,并加强制度的落实。围绕研究会的中心工作,开展党建活动。 二、加强组织建设和学术能力建设。推动组织的新陈代谢,大力发展会员,发挥中青年会员的作用。以中青年学者为核心,以科技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重大实践问题为重点,建设3个左右专业委员会或学会业务团队,打造成核心学术板块。每个团队形成3-5人学术带头人、20-30人骨干学术队伍,完成并交流或发表20篇以上学术论文。 三、加强学会智库建设。面向国家、天津市(区)教育、科技、知识产权、文化、宣传等政府和各级科协科学决策、科学管理需要,组织会员申报承担决策咨询课题,力争每年开展一批重点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提供资政建议3-5篇。把智库建设和专业委员会建设相结合,以智库为平台,以专业委员会为网络,整合多方资源,逐步把研究会建设成为立足天津、面向京津冀的专业智库 四、提高学术交流活跃度和影响力。一是组织好每月1次的线下学术沙龙或线上学术报告;二是打造品牌学术年会,包括“历史变局与创新发展”夏季论坛(每年5月中旬)、“中青年创新者金秋圆桌会”(每年10月下旬)的交流平台建设工作;三是面向会员,通过微信公众号、会员群、理事工作群、理事长办公群,提高研究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活跃度。 五、提高合作发展、开放发展水平。一是按照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工作部署与安排,加强沟通、积极参与,借力总会专家资源,提升地方研究会的学术水平;二是与天津市科协合作,谋划牵头成立学会联盟,提高研究会的智慧集聚和资源整合能力;三是加强与京津冀无形资产与科技智库联盟、中国科学学研究会区域创新专业委员会、天津市科技咨询业协会等学会协会的跨界合作,采取联合办会、相互加盟、合作研究等途径,实现共同发展。 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工作计划 经常务理事会研究,形成2022年度研究会工作计划,内容如下: 一、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全省科协系统工作部署要求,在省科协指导下,结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作部署,加强党的建设,积极发挥研究会在理论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方面的优势,加强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服务会员和服务社会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二、工作目标 1.在省科协社会组织联合党委领导下、在党建指导员指导下,扎实做好研究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功能型党支部在研究会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 2.进一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特别是进一步加强秘书处建设。严格执行研究会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秘书处职能,为学会创造性开展工作奠定组织基础。 3.完善会员单位联络员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团体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的联系工作,更好地服务会员和会员单位;积极作好新会员发展工作,扩大研究会的会员基础。 4.加强与四川省哲学学会、四川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的联系与合作,加强学术信息发布与宣传,提高研究会的学术影响力,增强会员凝聚力,为会员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和交流成长平台,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 5.加强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联系,积极参与和承办相关活动,扩大与各省市研究会的交流与合作,在条件成时,争取联合召开 三、重点活动 1.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和决议学习。 2.做好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后续工作,完成理事会换届后的相关报备报批工作。 3.继续加强与兄弟学会合作,扩大科普工作影响力。 4.以“喜迎党的二十大”为主题,召开2022年学术年会。 5.积极参与“成都哲学圆桌论坛”,加强研究会与四川省哲学学会等学术组织的联系,积极推进四川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学术共同体建设。 6.召开2次理事长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年度重点工作和总结年末工作;召开1次常务理事会,研究并检查工作计划落实情况。 7.积极参加省科协和省民政厅组织的党建工作和业务培训,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8.按要求做好社团年检工作,确保研究会合法有序地开展工作。 9.认真完成省科协和省民政厅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10.加强同《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相关学术刊物的联系,努力为学会成员提供前沿学术信息;与相关高校合作,邀请专家学者来川讲学交流,积极推进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 11.加强与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联系,为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的工作计划 新年即将到来,在新的一年里,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拟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做好贯彻工作,拟于2022年春节前后召开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会议,在认真学习和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好研究会的制度建设,使研究会更好的从学会的实际出发,发挥好自身的作用。 2.加强和推进中共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党支部的建设,健全组织,发挥好党支部的作用,探索和创新学会功能型党支部工作,召开支部会议,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之成为有力的战斗堡垒。 3.根据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1年的安排,在已进行前期筹备和准备的基础上,克服因疫情原因导致理事会换届工作无法开展的困难,拟于2022年 1月份召开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的换届选举大会。 4.从云南省的实际出发,拟于2022年10-11月由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云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云南省第十届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论坛》,并认真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由于该论坛的影响日趋扩大,参加的高校和人数增加较快,目前已由过去的1个论坛扩展为2个分论坛,。有鉴于此,希望得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大力支持,创建好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精品学术和活动平台。 5.进一步落实由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的《云南省第7-8届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集和《云南省第9届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集的各项任务,并做好出版发行工作,进一步提升研究会的影响力。 6.发挥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优势,鼓励和组织有条件的会员参加党的“十九大报告”等各类宣讲团,并做好宣讲工作,同时配合做好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 7.继续完成好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委托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编撰,并已交付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云南科学技术发展史》一书的修定和出版发行工作。 8.完成好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下达的各项任务,各会员单位组织和开展好各项学术活动,努力组织和推进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技伦理等方面的各类活动,同时总结经验,推动研究会的科研和学术活动向应用性方向发展。 9.按照云南省民政厅社团管理处要求和相关文件的规定,完成好研究会的年度检查工作,同时做好研究会应该完成的总结和年度计划,并上报相关的材料。 漳州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工作计划 一、继往开来,在省市科协的领导下做好各项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思广益,回顾过去的工作,总结经验,适应新形势,积极配合漳州市科协,做好科协布置的任务。 二、探索新时代自然辩证法思想全面发展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之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目前中国的学科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专业的哲学名称是科学技术哲学。1990年之前,“科学技术哲学”的名字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界曾经引领风气和时尚,走在中国改革时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今天,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挖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已然摆在我们面前。 三、尝试举办相关科普专题沙龙活动,继续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同时配合漳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积极推进科技智库建设,为省、市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四、2022年我会将结合新冠疫情后的形势特点开展学术年会,并将利用新媒体、新科技手段,从线上网络直播和线下座谈会多方位结合,通过会议进行多样化学术研讨,从自然辩证法视域,探讨新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老百姓与大自然结合的养生文化,为城市文明创造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为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人们自觉承担更加广泛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提供正能量。结合漳州区域实地考察漳州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对接政府,走进企业,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充分发挥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和在各专业领域的学术优势,面向广大会员、学界同仁征集会议论文。 五、学术活动多样化,增加科普宣传的力度和拓展兄弟协会的深入合作,资源共享。 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工作计划 为迎接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基于国内形势繁荣向好,但国际形势仍然错综复杂的局面,学会特设党支部将按照总会和重庆市科科协的统一安排,灵活多样、有声有色的开展我会特设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学会微信群等现代传媒手段,及时推送相关政策文件,统一思想与认识,把特设支部工作做好做实。 我会将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契机,将严格贯彻总会的相关要求,继续做好学会相关工作。我会将按照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尤其是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要求,以开展重大学术活动为引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促进学会内部管理事务制度化和规范化,把我会建设成为社会信誉好、发展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服务成效显著的科技社会团体。我会将通过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教学与学术研讨会、专家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与川渝地区自然辩证法学会相关成员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我市自然辩证法学界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 基于当前疫情的常态化,我会将在未来一年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活动,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学会成员的活跃度,吸引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加入到学会中来,壮大学会力量。 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度工作计划 2022年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指导下,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和领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以服务国家和黑龙江省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主旨,加强组织建设、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以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带动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决策咨询。推进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作为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哲学学术研究中心,作为黑龙江省科技政策决策咨询重要智库的内涵建设。 一、推进学会的组织建设 (一)加强学会理论学习的组织 通过线上线下、自学和参加所在单位党组织理论学些的方式,组织学会党员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精神。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拥护“两个确立”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并将其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系统了解黑龙江省委关于2022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对照要求进行课题研究,提供决策咨询。 (二)召开九届二次理事会 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将原定2021年3月召开的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九届二次理事会未能按期召开。2022年研究会将灵活采取线上、线下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九届二次理事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秘书处人员调整,总结学会2021年工作,布置2022年工作。 二、推进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 2022年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学会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并将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作为带动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和决策咨询工作的动力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年第3期要目(2022年3月18日出版) 关于未来世界的知识:怀疑与辩护…………………………………………………何朝安 新兴技术伦理分析路径研究 ……………………………………………王中贝,周荣庭 西方数据正义研究的三条进路 …………………………………………黄家诚,田广兰 “有什么”:《本草纲目》科学特质撮要 ——异于“缺什么”与“像什么”的科学史考察 ……………………蒋忠华,郭欣莱 各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省市区研究会2022年重要学术活动汇总表 举办单位 活动名称及主要内容 时间、地点、规模(人) 联系人及电话、邮箱 科学精神与科技伦理工作委员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七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论坛: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基础理论问题;生物技术的哲学、伦理与治理;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哲学、伦理与治理;科学技术创新、决策与绿色发展等。 2022上半年,地点:上海交大,规模60人。 陆群峰:18257283602,luqunfeng1981@163.com 王 娜:139119955382,wangna@buaa.edu.cn 清华大学、匹兹堡大学 第14届“清华-匹大科学哲学暑期学院” 8月,清华大学,60人 王巍,13552475960 wangwei@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 第7届“清华生命科学史与哲学研讨班” 8月,清华大学,60人 王巍,13552475960 wangwei@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伦敦政经学院 第8届清华-LSE社会科学工作坊 9月,清华大学,60人 王巍,13552475960 wangwei@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 第5届“清华STS工作坊” 8月,清华大学,60人 洪伟,13436356508 hongwei@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 西方科学史经典专题选讲 秋季学期,清华,60 王哲然,18510416028 wzr@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 逻辑学专题与前沿 7月,清华大学,60人 刘奋荣,13671187746 fenrong@mail.tsinghua.edu.cn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系列国际讲座 4次,中科院,80人 郝刘祥,18910836126 haoliu@ucas.ac.cn 复旦大学 复旦PSI严复讲座 4,复旦大学,80人 刘闯,13716487499 logics@ufl.edu 技术经济咨询工作委员会 绿色供应链大数据网络技术建构研讨会 2022年4月16日,友谊宾馆,40人 胡春立,642434195@qq.com 技术经济咨询工作委员会 两山理论月绿色供应链调研 2022年6月25日-30日,新疆伊犁、重庆武隆等地,10人 胡春立,642434195@qq.com 技术经济咨询工作委员会 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研究开题及研讨会 2022年7月15日-16日,崇学山庄,40人 胡春立,642434195@qq.com 技术经济咨询工作委员会 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研究调研 2022年8月20-25日,福建福州、湖北黄石、浙江宁波等地,10人 胡春立,642434195@qq.com 技术经济咨询工作委员会 理事大会及年会 2022年12月20日,科学会堂,100人 胡春立,642434195@qq.com 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等 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沙龙 上半年; 北京; 30人 徐治立; 13439082701; xuzhiliw@163.com 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等 自然辩证法多学科课程与教学研讨会 上半年; 北京; 50人 徐治立; 13439082701; xuzhiliw@163.com 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等 新时代自然辩证法实践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增长的极限》发表50周年 暑假前后; 北京; 50人 徐治立; 13439082701; xuzhiliw@163.com 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 党的20大与自然辩证法教育普及研讨会 下半年; 北京; 50人 徐治立; 13439082701; xuzhiliw@163.com 中国人民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前沿讲座 2022-4 ,人民大学,20人 王小伟 天津大学 青年学者论坛 2022-5, 人民大学20 黄晓伟 中国人民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前沿讲座 2022-6 人民大学20 王小伟 浙江大学 青年学者论坛 2022-7 人民大学,20 白惠仁 中国人民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前沿讲座 2022年10,人民大学20 王小伟 北京师范大学 青年学者论坛 2022-11 20 代海强 中国人民大学 米切姆技术哲学研讨会 2022-12 30人 王小伟 博物学文化专委会 第六届博物学文化论坛 2021年,成都,150 徐保军,13683183182,xubaojun@bjfu.edu.cn 博物学文化专委会 博物•生态讲书会 2021年,腾讯会议,150 徐保军,13683183182,xubaojun@bjfu.edu.cn 党校系统专业委员会 2022年学会年会“创新性g与生态文明建设” 50人 胡明艳1358199497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地学哲学委员会承办 《朱训九十春秋》出版座谈会 预计2022年8月 王玉平 13601226258 wangyp@cast.org.cn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地学哲学委员会承办 第十八届学术年会 预计2022年10月 王玉平 13601226258 wangyp@cast.org.cn 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 英国赫尔大学朱志昌教授“东西方系统思想对话”系列讲座 2022年3月至9月 刘益宇 15813328727、liuyiyu66@126.com 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孙卫民教授“还原与因果”系列讲座 2022年8月 刘益宇 15813328727、liuyiyu66@126.com 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与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 第13届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 2022年上半年 张文俊 18660796170、zwjgeorge@m.scnu.edu.cn 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 英国赫尔大学朱志昌教授“东西方系统思想对话”系列讲座 2022年3月至9月 刘益宇 15813328727、liuyiyu66@126.com 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孙卫民教授“还原与因果”系列讲座 2022年8月 刘益宇 15813328727、liuyiyu66@126.com 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与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 第13届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 2022年上半年 张文俊 18660796170、zwjgeorge@m.scnu.edu.cn 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工程创新的逻辑与经验学术论坛及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2022年4月;西北工业大学南山宾馆;100人 张云龙 13909250138 Zhyl629@126.co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五届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社会发展(STS)学术论坛 2022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B座;80人 张恒力 13241764114 bjjszxlt@126.com 安徽大学 “知识与行动”高端论坛 2022年7月;安徽大学罄苑宾馆;80人 王金柱 15849178696 anhwjz@163.com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省自然辩证法年会暨第十五届科技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2022年10月 西安交大创新港;100人 王亮 13484511539 Wangliang@xjtu.edu.cn 陕西师范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政策的历史变迁学术论坛 2022年12月,陕西师范大学;100人 张云龙 13909250138 Zhyl629@126.com 西北工业大学 吴国盛教授学术报告 2022年5月;西北工业大学;200人 张云龙 13909250138 Zhyl629@126.com 西北工业大学 刘孝廷教授学术报告 2022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200人 张云龙 13909250138 Zhyl629@126.com 西北工业大学 胡志强教授学术报告 2022年11月;西北工业大学;200人 张云龙 13909250138 Zhyl629@126.com 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工程哲学引论》出版20年学术研讨会 2022年5月,北京,60人 王楠 15601101138 wangnan@ucas.ac.cn 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协办 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 2022年4月,北京,200人 王大洲 13552656567 dzwang@ucas.ac.cn 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工程设计哲学学术研讨会 2022年7月,北京,60人 王大洲 13552656567 dzwang@ucas.ac.cn 华东师范大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建设研讨 2021年4月 朱晶,13818915946,jzhu@philo.ecnu.edu.cn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化学哲学与化学史青年工作坊 2021年6月 朱晶,13818915946,jzhu@philo.ecnu.edu.cn 华东师范大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建设研讨 2021年4月 朱晶,13818915946,jzhu@philo.ecnu.edu.cn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化学哲学与化学史青年工作坊 2021年6月 朱晶,13818915946,jzhu@philo.ecnu.edu.cn 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环境哲学的当代使命”圆桌对话会 2022年1月 成都 约40人 路 强 13753174971 yuzhi4971@126.com 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 “面向世界的环境哲学”高层学术论坛 2022年5月 北京 约30人 周国文 13522637012 guowenzhou@126.com 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 “面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环境哲学”高层学术论坛 2022年10月 北京 约30人 周国文 13522637012 guowenzhou@126.com 待定 第19届全国技术哲学年会 主题: 中国与世界:技能与工匠精神的哲学审视 暂定11月底12月初 地点待定 50-80人 陈凡 13709831366 Chenfan336@sina.com 东北大学 技术哲学与STS高峰论坛 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东大讲学 2022年全年多次 沈阳 30-50人 陈凡 13709831366 Chenfan336@sina.com 东北大学 技术哲学与STS文库(第四辑) 五部专著 2020-2023、沈阳 陈凡 13709831366 Chenfan336@sina.com 东北大学 国外技术哲学与STS译丛(第四辑) 五部译著 2020-2023、沈阳 陈凡 13709831366 Chenfan336@sina.com 东北大学 SPT与CSPT学者高峰论坛 新兴技术的哲学问题 2022、30-50人、沈阳 陈凡 13709831366 Chenfan336@sina.com 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 绿色供应链建构研讨会 2022年4月15日,友谊宾馆,40人 胡春立,642434195@qq.com 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 两山理论月绿色供应链调研 2022年6月25日-30日,新疆伊犁、重庆武隆等地,10人 胡春立,642434195@qq.com 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 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研究开题及研讨会 2022年7月15日-16日,崇学山庄,40人 胡春立,642434195@qq.com 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 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研究调研 2022年8月20-25日,福建福州、湖北黄石、浙江宁波等地,10人 胡春立,642434195@qq.com 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 年会 2022年12月20日,科学会堂,100人 胡春立,642434195@qq.com 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委会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STS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编辑部。 第二届“科技重大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论坛 2022年上半年,地点北京,60人 王彦雨 18810835916 wangyanyu1982@ihns.ac.cn 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委会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STS中心、中国政法大学过程马克思主义与实践哲学研究中心 举办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系列讲座和研讨会 2022年4-6次,地点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 张秀华 13621073718 xiuhuaz@cupl.edu.cn 刘益东 18001392911 liuyidong.cn@263.net 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委会 参加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的年会以及各项活动 2022年 李润虎 18813109126 lirunhu@ihns.ac.cn 专委会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STS中心 举办1-2次线上国际会议,主题为科技风险、科技伦理治理 2022年下半年 高璐 18611772172 gaolu@ihns.ac.cn 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八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2022年8月,湖北恩施,100 夏劲,Xiajin688@163.com 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 科技文化高端论坛 2022年6月,腾讯会议,30 夏劲,Xiajin688@163.com 东北大学 技术哲学与STS高峰论坛 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讲学 2022年全年多次 沈阳 30-50人 陈凡 13709831366 Chenfan336@sina.com 东北大学 第13届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 主题:科技与社会(STS)与创新发展 2022年、50-60、沈阳(疫情原因2021年未举办,顺延至2022年) 陈凡 13709831366 Chenfan336@sina.com 东北大学 出版技术哲学与STS文库(第四辑) 五部专著 2020-2023、沈阳 陈凡 13709831366 Chenfan336@sina.com 东北大学 出版国外技术哲学与STS译丛(第四辑) 五部译著 2020-2023、沈阳 陈凡 13709831366 Chenfan336@sina.com 东北大学 SPT与CSPT学者高峰论坛 新兴技术的哲学问题 2022、30-50人、沈阳 陈凡 13709831366 Chenfan336@sina.com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委会 第九届两委联合年会 山东济南,50 王高峰 13855105814 Wanggf@ustc.edu.cn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委会 前沿科技伦理与治理研讨会 安徽合肥,50 王高峰 13855105814 Wanggf@ustc.edu.cn 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 第二届“科研诚信与科技伦理”学术研讨会 预计2022年6月,地点待商定,规模100人左右 王前,13842870198,qianwang@dlut.edu.cn 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 第八届全国赛博伦理学学术研讨会 预计2022年10月,地点待商定,规模90人左右 于雪,13889644025. yuxue@dlut.edu.cn 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科学精神与科技伦理工作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活动名称:第七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论坛 主要内容: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基础理论问题;科技史、科学文化与公共政策;生态文明与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生物科学技术的哲学、伦理与治理问题;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哲学、伦理与治理问题;核电站和核废料的风险评价与决策;应对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对策与建议等 时间:2022年上半年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 人数:60人 陆群峰18257283602 luqunfeng2012@163.com 科学思想史专业委员会 第六次西方科学史和科学文化论坛 2022年下半年、中国科学院大学、40~50人 13520120587 suzhan@ucas.ac.cn 科学与艺术专委会、北京印刷学院、四川文化产业学院 “产业数字化助力民间工艺创新发展”高峰论坛——2021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艺术与科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学术研讨会 2021年12月25日、线上线下相结合、300人 袁园、13611075244、54868685@qq.com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管理哲学中心与洛阳龙门海洋馆联合举办 博物教育推广与产业实践论坛 五月份 洛阳龙门海洋馆或线上 100人 丁宏伟 13701034333 598625834@qq.com 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山西大学 第20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 视疫情而定,太原,250 尤洋,13934156467 youyang@sxu.edu.cn 在京高校与科研机构轮流主办 北京科学哲学论坛 8次,在京高校,40人 王巍,13552475960 wangwei@tsinghua.edu.cn 中科院哲学研究所,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 第6/7届科史哲青年著作奖 1月补办 11月 100人 张增一,13683594641 zhzy@ucas.ac.cn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 9次,人民大学,40人 刘晓力,13520528505 liuxlphil@139.com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人文论坛 2次,人民大学,40人 刘晓力,13520528505 liuxlphil@139.com 中科院哲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系列国际讲座 4次,中科院,80人 郝刘祥,18910836126 haoliu@ucas.ac.cn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科史哲讲座 8次,清华大学,100人 吴国盛, 17610327723 gswu@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 2次,清华大学,20人 王巍,13552475960 wangwei@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匹兹堡大学 第14届“清华-匹大科学哲学暑期学院” 8月,清华大学,60人 王巍,13552475960 wangwei@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 第7届“清华生命科学史与哲学研讨班” 8月,清华大学,60人 王巍,13552475960 wangwei@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伦敦政经学院 第8届清华-LSE社会科学工作坊 9月,清华大学,60人 王巍,13552475960 wangwei@tsinghua.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博古睿中心 “贞下起元”年度论坛第一届 3月,中国人民大学 40人 刘晓力,13520528505 liuxlphil@139.com 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华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院 “中国生态学哲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主题研讨会,暨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2022年会议 2022年1月中旬到下旬之间,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 线下地址华南师范大学,约30人。 肖显静 电话: 13261252558 邮箱: xxj201@126.com 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科技工作者对国家碳中和与碳达丰重大战略决策的感知、预期与建议”学术沙龙 2022年6月中下旬,线上用户线下混合模式; 线下地址北京科技大学,约15人。 毕丞 电话: 18911035116 邮箱: bbcggp@126.com 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科技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联合举办,2022年科技与公共政策学术年会,设立科技与环境政策主题分论坛 2022年5-7月,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 线下地址为上海交通大学,约200人。 陆群峰 电话: 18257283602 邮箱: luqunfeng2012@163.com 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生物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联合举办第四届全国生态学哲学年会暨第十届生物学哲学年会 2022年7-10月,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 线下地址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约200人。 肖显静 电话: 13261252558 邮箱: xxj201@126.com 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华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举办第四届“贡院—砚湖”科技哲学论坛 2022年10-11月,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 线下地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约50人。 肖显静 电话: 13261252558 邮箱: xxj201@126.com 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华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态学范式争论的哲学研究”(16ZDA112)结题报告会 2022年9-12月,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 线下地址为华南师范大学,约20人。 肖显静 电话: 13261252558 邮箱: xxj201@126.com 生物哲学专业委员会 学术年会 2022年8月,珠海,50人 李建会 Ljh98@sina.com 中山大学 /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 2022数学哲学年会 2022年8月,中山大学,约30人 杨睿之(13564980237,yangruizhi@fudan.edu.cn) 任远(15992460192,hssreny@mail.sysu.edu.cn) 复旦大学/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 2022数理逻辑暑期学校 2022年7月,复旦大学,约100人 杨睿之(13564980237,yangruizhi@fudan.edu.cn) 思维科学与认知哲学专业委员会等 元宇宙与社会认知变革学术沙龙 5月中旬 北京 30人 黄传根 18811350369 zhengfa4204@163.com 思维科学与认知哲学专业委员会等 回顾与展望:思维科学与认知哲学的发展研讨会 6月下旬 北京 40人 黄传根 18811350369 zhengfa4204@163.com 思维科学与认知哲学专业委员会等 当代高新科技发展与思维科学发展论坛 9月上旬 北京 40人 黄传根 18811350369 zhengfa4204@163.com 思维科学与认知哲学专业委员会 “灵魂、心灵与认知哲学”学术工作坊 11月中旬 北京 30人 黄传根 18811350369 zhengfa4204@163.com 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 学术会议“自然辩证法与社会主义中国新型现代化” 2022年春季;50人 王天民 手机3621123631 邮箱wtm@bnu.edu.cn 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 学术会议“纪念《增长的极限》发表50周年,《地球宪章》(里约宣言)发表30周年国际生态文明研讨会” 2022年夏季;50人 同上 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 “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新境界” 2022年冬季;50人 同上 华侨大学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问题哲学第三届全国会议 2022年10月-11月,100人 马雷 18850544594 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举办 继续完成“自产食疏”国际合作跨学科研究工作 待定 马惠娣 15611714462 mahuidi@china.com 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举办 将出版学术专著:《休闲农业:农业史于文化文明史相互关系指证》 2022年上半年正式出版 待定 2022-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 待定 国际易学联合会 当代易学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 2022.5 北京 15人线下与线上 李朝辉13126698753 13126698753@163.com 太湖书院 当代科技产业发展与易学创新 2022.8 苏州 30人线下与线上 李朝辉13126698753 13126698753@163.com 当代养老产业研究院 易学智慧与科学养生 2022.12北京20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 李朝辉13126698753 13126698753@163.com 自然哲学 专业委员会 自然哲学专题学术研讨会 2022年上半年 腾讯会议 100人 吴建国 18883769960 wujg699@126.com 自然哲学 专业委员会 自然哲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 学术年会 2022年下半年 腾讯会议+线下会场100人 吴建国 18883769960 wujg699@126.com 安徽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022年年会 安徽芜湖,80 王高峰 13855105814 Wanggf@ustc.edu.cn 沪,浙,苏,皖三省一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长三角自然辩证论坛 浙江嘉兴 王高峰 13855105814 Wanggf@ustc.edu.cn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第13届“青年学者‘科技与北京’论坛” 2022-6,北京,30人 13511012864;ys77878@163.com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 第七届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 2022-11,北京,100人 13522431840;zhangmg@mail.buct.edu.cn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 第五届北京高校博士生“思政课”教学研讨会 2022-12,北京,100 13522431840;zhangmg@mail.buct.edu.cn 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22年学术年会 时间:2022年7、8月份 地点:福州 规模:80人 秘书处:谢克俭 电话:13950318242 邮箱:420598256@qq.com 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十八届福建省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演讲会 时间:2022年4、5月份 地点:福州 规模:80人 1.福建研究会秘书处:谢克俭 电话:13950318242 邮箱:420598256@qq.com 2.福建师大马院:黄正华 电话:13859027456 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环境哲学主题年会 2022.10 50人 陆秀红 13978875659 Luciaxh@163.com 广西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自然辩证法专题式教学研讨会 2022.06 40人 陆秀红 13978875659 Luciaxh@163.com 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办、河北师范大学承办 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研讨会。 会议内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 时间:暂定2022年6月 地点:河北石家庄 规模:100人左右 薛立杰13810486805 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课程思政建设学术论坛 时间:2022年4月份 地点:河北师范大学 规模:15-20人左右 韩来平13933809382 hanlp@hebtu.edu.cn 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办、河北师范大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承担 河北省科技伦理监管与治理的现状调研活动和对策研究 2022年1-3月在河北省以省会石家庄为主进行调研;10人左右参加 王烨18631194663 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湖南师范大学 2022年度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年会 2022年5月中下旬,100人左右 张旺,18570803985,82024273@qq.com 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学术研讨会 2022年9月,30人左右 张旺,18570803985,82024273@qq.com 东北大学 技术哲学与STS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东大讲学 2022年全年多次 30-50 沈阳 陈凡 13709831366 chenfan336@sina.com 东北大学 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论坛 主题:辽宁省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论坛 2022年9月 50-60 沈阳 朱春艳 18602455791 z25621334@163.com 东北大学 出版技术哲学与STS文库(第四辑) 五部专著 2021- 沈阳 朱春艳 18602455791 z25621334@163.com 东北大学 出版国外技术哲学与STS译丛(第四辑) 五部译著 2021- 沈阳 朱春艳 18602455791 z25621334@163.com 东北大学 出版东北大学博士文库(第七辑) 十部译著 2021- 沈阳 朱春艳 18602455791 z25621334@163.com 内蒙古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学会组织建设与管理 继续学会筹建工作 全年 内蒙古大学 全区 刘剑 15771361025 jianliuphil@163.com 内蒙古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合办) 举办“科学与人文”论坛 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技伦理”等,开展系列学术活动 全年 内蒙古大学 全区 刘剑 15771361025 jianliuphil@163.com 内蒙古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合办) 系统哲学与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 8月 内蒙古大学 全区 刘剑 15771361025 jianliuphil@163.com 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常务理事工作会/研讨两会精神,研究确定学术年会主题,第九届理事会工作安排 22年3月 地点:济南 马佰莲15954916145;mblzhen7235@sdu.edu.cn 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暨2022年学术年会 22年8月 地点:山东大学,约100人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学院、 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第二十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 会议主题: 一般科学哲学;形式科学哲学;物理科学哲学;生命科学哲学;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哲学;欧陆传统科学哲学;科学实践哲学;科学技术的伦理学;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英文专题研讨会;研究生专场 2022年4月 山西省太原市 200人 王凯宁,15503631823 傅星源,18535158551 邮箱kezhe2021@163.com 西安交通大学 换届大会 3月底 罗丽15691989011 Shanxispt@163.com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研究生论坛 5月中旬 罗丽15691989011 Shanxispt@163.co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青年学者论坛暨教学研讨会 10月底 罗丽15691989011 Shanxispt@163.com 天津市研究会 “历史变局与创新发展”夏季论坛 2022年5月天津 李春成13612065961 天津市研究会 “中青年创新者金秋圆桌会” 2022年10月天津 李春成13612065961 天津研究会 月度沙龙或学术报告 2022年1-12月(5、10月除外) 李春成13612065961 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第四届“经验与概念”工作坊,主题:“素朴实在论” 郭艺(电邮:gyjhy18@163.com;电话:15540953693) 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哲学分析性阅读与写作研讨会 2022年3月左右:华师大+上大+武大 郁峰 15802135753;fyu@philo.ecnu.edu.cn 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新书发布会 计海庆13661834994 JHQ@SASS.ORG.CN 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布兰顿哲学思想》新书发布会 计海庆13661834994 JHQ@SASS.ORG.CN 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上海理工大学 学术沙龙 郭明哲(guomingzhe0516@163.com) 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复旦大学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 and Trust 王国豫 Wguoyu@fudan.edu.cn 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复旦大学 人工智能与信任系列报告 王国豫 Wguoyu@fudan.edu.cn 上海、浙江、安徽、江苏等四地辩证法研究会 长三角论坛 杨庆峰(复旦大学) 电话:13564477559 邮箱:bioefd@126.com 汪 禹(南京财经大学)电话:18551839069 邮箱:2699966@qq.com 王高峰(中国科技大学) 电话:13855105814 邮箱:wanggf@ustc.edu.cn 吴 宝(浙江工业大学)电话:0571-85290269 邮箱:7707596@qq.com 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022年度学术年会 杨庆峰 电话:13564477559 邮箱:bioefd@126.com 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 第27届上海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 闫宏秀 13512108754 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科技伦理专业委员会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届“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工智能前沿问题研究”暨上海市首届中青年科技伦理论坛 苏令银13917603503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术沙龙:“数字技术与资本逻辑批判” 王不凡 18801966727 bufan0712@163.com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从问题到实践:自然辩证法课程建设研讨会 王不凡 18801966727 bufan0712@163.com 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第七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大会 2022年1月 云南农业大学 70人 诸锡斌13518763776 Zhuxibin163@163.com 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省第十届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论坛 2022年10月 --11月 云南师范大学 150人 诸锡斌13518763776 Zhuxibin163@163.com 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表彰第《十届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作者 编辑《云南省第十届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集 表彰70-90人 编辑完成优秀论文集1本 诸锡斌13518763776 Zhuxibin163@163.com 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并召开第九届三次常务理事会、特色党支部第四次专题组织生活会 2022.2 待定 20人 邱德胜 13996199450 dsqiu@swu.edu.cn 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四川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川渝青年学者学术论坛 围绕“科技创新、双循环、双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平衡、科技政策与服务地方发展”等主题展开研讨 2022.6. 重庆三峡学院 60人 邱德胜 13996199450 dsqiu@swu.edu.cn 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精神学习讨论 九届四次常务理事会、特设党支部第五次组织生活会 2022.10 北碚缙云山 20人 邱德胜 13996199450 dsqiu@swu.edu.cn 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年会 组织召开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22学术年会 2022.12. 四川外国语大学 100 邱德胜 13996199450 dsqiu@swu.edu.cn 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分阶段、主题参加总会学术活动 积极参加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总会活动 2022.1-12 根据总会安排确定 邱德胜 13996199450 dsqiu@swu.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