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与社会正义学术论坛”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成功举行 |
2022年-08月-25日 |
2022年8月20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自然辩证法通讯》《浙江社会科学》《福建论坛》《学海》《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协办的“工程与社会正义学术论坛”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云端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理事长、陕西省科协常委丁德科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有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赵月刚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10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为论坛做主旨报告。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首先举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赵月刚介绍了八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关于成立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的决议,并主持大会选举投票环节。经过参会代表投票选举,专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委员和委员人选最终确定。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任专委会名誉主任,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任首届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恒力教授等9位专家任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教授任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是1977年由于光远、周培源、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提议,1978年1月2日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成立的法人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协直属全国学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重要分支机构,挂靠在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李伯聪是享有国际盛誉的工程哲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资深教授。 工程与社会正义学术论坛紧扣“工程与社会正义”这一时代性和现实性主题,参会者均为来自全国高校的知名专家。通过大家跨学科交流与探讨,一方面深化了对工程的哲学、伦理、谋划、设计、运作等重要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在工程与社会领域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理事长、陕西省科协常委丁德科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有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赵月刚先后致辞。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蒲传新主持开幕式,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云霞主持闭幕式。 “叙事”和“做事”与“语言哲学”和“工程哲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在本次论坛做了题为《“叙事”和“做事”与“语言哲学”和“工程哲学”》的主旨报告,他以工程哲学在中外不约而同的起步发展为切入点,引出“叙事”、“做事”、“语言哲学”、“工程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美国普强公司研制新药引起的交涉扮演社会实验为例,说明两者的区别。在“做事”现象中,人是“做事者”,“事”是“被操作、践行的对象”,践行的中介包括物质工具、机器、组织制度等,“做事”的整体状况称之为“场境”,在工程哲学之中要重视动词和副词的作用,“做事”(工程项目中)的“生命周期”是一个需要“专题研究”的重大课题。他还指出,“工程与社会发展”是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领域与问题场域,希望学者们能不断深入研究,取得新成就、新进展。随后,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教授进行评论,他指出李伯聪教授是在用“做事”的概念不仅为工程哲学进行形而上学的奠基,也弥合了造物工程和社会工程的分裂。 工程中的“人” 工程是人的活动,没有人就没有工程,人的素质关乎工程的正义和社会的发展。陕西省科协常委丁德科教授首先发言,题目是《公众科学素质与工程正义》,他从人类历史上无数先辈对科学的探索入手,认为科学素质是人类心灵最伟大胜利的人为精华,并且说明科学与迷信的不断斗争的过程,提出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尤其是提高生态文明、科技文明、法治文明等科学素质,让公众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和了解科技知识,并且具有应用其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科学院大学胡志强教授则聚焦工程师群体,以《想象力作为工程师的认知美德》为题目,说明工程师在过程活动中需要“想象力”,他以疫情防控中的见闻为例子,指出“想象力”在工程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创造在工程上的人,创造一种想象力的美德,他还论述了工程师“想象力”从想象到创造的构造性心理过程,并且列举了“想象力”三个内容:可能发生的事态、可能的行动方案、判断行动的后果。上海交通大学陆群峰教授的题目是《公民科学与工程风险治理》,他用公众与科学的关系说明公民科学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政治层面的科学民主化,公众对于科技和工程决策不断监督,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在工程风险治理中,公民科学有一定的价值,不过公民科学并不绝对完美,也具有局限性和一定边界,因此走向一种负责任的适度的公民科学是一条合理路径,这样在一些重大的工程风险治理中,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共生和风险共治。《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李斌主持和评论本场主题发言。 工程与社会 当代社会是由工程塑造的,工程事关人类社会的福祉,理解工程与工程正义,才能更好推动社会发展。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通过工程理解社会发展》,他首先指出工程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自己物质生活的基本方式,没有工程就没有文明,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干预越来越强,关于工程的自我约束也就成为一个客观的一个要求,所以无论是规模、速度,还是复杂性,当代工程都把人类和文明带入风险之中,并举出三个例证,不过,他指出面对悲观的立场,我们必须抱有乐观的态度,用教育和解放等行动维护工程正义,促进社会发展。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着眼于“工程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为大家做《工程共同体新观察》的报告,他借由李伯聪教授的理论概念,结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进一步深化“工程共同体”的内涵,指出工程共同体是工程与社会交互的枢纽地带,需要从个体视角和组织视角分析工程共同体,其内部是分层的又是演进的,而且具有超人际的匿名互动机制,所谓的目标、信念、规范、技术、人工制品都是共同体的粘合剂,他还指出共同体的边界永远是争斗的结果,边界的划分,无非是权利关系的产物。浙江大学潘恩荣教授的题目是《工程概念:从技术人工物到社会人工物》,他首先回顾了李伯聪教授创立工程哲学的过程,确定工程就是以建造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概念,并且说明工程不仅是一种“人工物”,还是“人工的过程”,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工程不仅是技术因素的合成,更是社会因素的集成,这样一个基于工程生命全周期的工程概念谱系就形成了,以工程设计问题为中心的技术人工物研究伴随着技术,人工的进程,体现出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王志强主持和评论本场主题发言。 工程哲学新研究 工程在社会中不是孤立存在的,研究工程问题,要将视野扩大,从环境、科学、设计等方面创新研究。南京大学蔡仲教授的题目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视域中的当代反科学阴谋论》,他从《自然辩证法》中的一篇文章——《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出发,分析了恩格斯对三位自然科学家的批判,恩格斯指出他们不应将科学和宗教混合在一起,这实际上是在讨论科学的分界问题,然而科学哲学划界失败产生了“伪科学”“反科学”,是无知、扯淡、利益交错的地带,他借用恩格斯的分析,认为反科学阴谋论用相对主义取代了绝对主义走向,并证明了恩格斯“蔑视辩证法是不得不受惩罚的”的名言。安徽大学王金柱教授的题目是《设计与遗忘》,他以“物”为切入口,讨论设计是如何被遗忘的,在目前的研究中,往往更多研究作为存在着的物,而遗忘对设计的研究,技术作为一种海德格尔式的真理的开显,不仅构造人类生存的本质方式,也具有通达人类境况的解释的信息,而从历史上看,设计的概念并没有被很早的提出,而且设计的优先地位没有被重视,于是设计被遮蔽了,不仅作为人造物的技术被折叠,还被人造物作为生存方式对人的现实生活的构建而遮蔽,更是对于真理领域本身的遮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贵红教授的题目是《气候工程中的环境正义问题分析》,他以“地球气候工程”为对象,说明这种科学研究面临的环境正义问题和环境非正义,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他指出这些研究没有进行实施和实验推广就已经产生很多争议,潜在的风险是社会争议,带来不公正,他使用一种非后果论的风险视角分析气候工程,指出会对低责任方、后代、程序正义产生不公平,提出用技术降低环境风险、设计技术伦理的公平补偿机制、合理分配风险等三点建议。南京财经大学卓承芳教授为大家做《“灰色生态学”危机及其克服——维希留与技术批判理论新进展》的发言,她首先引出维希留的“灰色生态学”指出其与“绿色生态学”的差异,进而说明“灰色生态学”的视角其实是聚焦于整个宇宙的,是用技术与生态之间的问题构建的,而与之相匹配的是在运用技术的过程当中,这种实践必然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指引我们走向新的方向,她还认为“灰色生态学”的理论解释了“虚拟空间”对现实世界的污染,是生态环境中“速度圈”被技术破坏的结果。本场主题发言由《南昌大学学报》主编钟贞山主持和评论。 工程与伦理 工程实践不仅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也是一种涉及人、自然、与社会的伦理活动,工程与社会正义是工程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工程与伦理问题是必要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韩连庆教授首先做题为《“没有伦理问题,只有存在问题”——技术伦理学的现象学基础》的报告,他指出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伦理学不断诞生新的部门,然而这些学科更多利用知性思维来思考,而非使用理性思维,预设了理论、实践、事实、价值描述和规范,甚至让主体跟客体两分,这导致伦理学自身的丧失,所以必须构建出一种现象学的基础伦理学,更应该直面和承担科技发展带来的全部后果,改变一些传统的伦理学观念。上海大学闫坤如教授的题目是《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及其实践研究》,她利用数学分析的方式,建立函数模型解释工程决策中存在的风险,并使用很多生活中发生的真是事件说明我们不仅对风险的认知有偏差,还会做出错误的风险决策,她引入逻辑学分析风险认知,并试图建立一个系统工程的方法论,而人工智能可以有效排除干扰,使用系统论做出合适的工程风险决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恒力教授的题目是《面向中国实践的工程管理伦理探索》,他从不同的大型工程入手,试图提出“工程管理伦理”的概念,并解决目前中国各项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他认为,在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人类自身,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解释“工程管理伦理”,他还认为西方的工程学不符合中国工程实践发展要求,也未必能够真正解决中国工程,工程管理伦理中重要的一环是中国的工程管理者,对其共同体进行抽象,提高管理者的伦理领导力。西安交通大学王亮教授做的报告题目是《人工智能体是道德体吗?——基于马克思实践哲学视域的反思》,他围绕人工智能体是不是道德体这个问题展开论述,并指出西方学者研究人工智能道德的一些不足指出,无论是直接赋予人工智能自由意志,还是将问题悬置,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利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提出人工智能体的道德嵌入问题,并认为马克主义实践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开放性,推动革命性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不仅为人创造了条件,而且推动了人的道德观念发生变革。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教授的题目是《伦理与政治:工程正义的两条研究进路》,他以正义为角度研究工程正义问题,提出研究工程正义问题的伦理学道路和社会学、政治学道路,他指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从政治学角度研究工程正义问题比较薄弱,认为要从工程政治学出发,在工具理性和抽象的层面把工程看作成一个更加复杂的、非专业知识能够解决的事,进而提出研究工程正义的可能进路是学术史的梳理、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用现代政治学分析考察不同政治权利模式对工程成败的影响。《伦理学研究》杂志社编辑余露主持和评论本场报告。 最后,李伯聪教授做学术总结,胡大平教授致闭幕辞。李伯聪教授谈到,在重新认识哲学时,必须承认工程设计和工程决策是头等重要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同时还介绍了“设计学科”的发展状况,指出“自然辩证法界”应该更加关注“技术设计”,关注“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哲学分析”问题,期望与“设计学领域”的人士共同举办“中国设计哲学研讨会”。 (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