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多重宇宙”—劳动增强、工业革命与共同富裕研讨会顺利召开 |
2022年-05月-23日 |
2022年5月14日-15日,以“劳动增强、工业革命与共同富裕”为主题的“第二届人工智能与新工业革命论坛暨第四届人类增强与当代哲学会议”借助腾讯会议的科技力量,在线上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复旦大学复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复旦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等多所单位联合举办,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技术哲学社会人工物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前沿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智能革命与人类深度科技化前景的哲学研究”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合力支持。本次研讨会交叉学科氛围浓厚,议程栏目设置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宇宙学家马克斯·泰马克的四重宇宙分类原则,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侨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之江实验室等高校、科研院所师生150余人参加了线上会议。 14日晚,第一层“宇宙视域之外”由浙江大学潘恩荣教授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赵月刚秘书长为本次研讨会致辞,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向本次研讨会表达了美好祝愿,指出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人类增强、工业革命与共同富裕的交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潘恩荣教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目的,复旦大学杨庆峰教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栏目设计与特点。 “走入宇宙视域”(技术增强与人类未来专场)的引导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段伟文研究员,共有四个主题报告。南京大学潘天群教授认为,数字技术正在将正常的人类变成数字僵尸,人类的数字僵尸化现象将成为未来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徐志坚副教授认为,鞋可以成承载人类增强的基本线路,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理论隐喻,深入人类精神生活的内部。潘恩荣教授认为,在西方式现代化背景中,人工智能增强“以人为本”伦理准则的建构显得困难重重,而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国传统文化有可能提供新的思想资源或思路。杨庆峰教授认为,人的生命状态可以划分为包括疾病状态、日常状态与增强状态,在三种不同的生命状态中,人类增强都有着各自的存在意义与价值。 15日上午开始的是第二层“后暴胀泡泡”,这个层次包括2个平行泡泡。平行泡泡 I(增强技术反思)由上海社会科学院计海庆研究员担任“传送人”,共五个报告。黎昔柒基于社会建构论考察了人类增强技术的多元内涵。胡景谱认为,情感增强可以提升人类个体情感能力、观照人类社会情感生活、人工手段“制造”情感等正向价值。王乐认为,诸多生命伦理学家在后果论的视域中支持或者反对道德生物增强,康德的义务论为走出后果论的困境提供了契机。赵豆认为,休谟指出了道德增强的本质,并给出了人类道德增强的有效路径。于明艳认为,XR技术可以塑造体验和再现情景,能够实现文化记忆的非具身性与具身性融合,可以通过发展有效且安全可控的技术,推动个体与社会成为一个平衡而充满活力的整体。 平行泡泡 II(劳动与工业革命)由华侨大学朱彦明教授担任“传送人”,共有五个报告。王华英认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从英国工业革命与市民社会的矛盾运动中考察了工业革命的历史生成,揭示了工业革命的多重社会历史意义。陈婧洁认为,恩格斯的工业革命观是对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历史影响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对未来社会性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构想和思索。吕正兵认为,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与数字革命三个重要时期分别实现了技术、资本与媒介的三次大融合。潘沈阳认为,有必要回到马克思本人基于资本-劳动生产关系展开的协作理论重新理解资本主义协作中劳动主体以成为“物”为本质的风险性困境。王文泽认为,国外政治经济学者对人工智能等技术作用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新特征研究存在不足,只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劳资矛盾才能够得到根本解决。 之后进入第三层“多世界解释”。这个层次包括三个平行世界。平行世界 I(共同富裕)由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寿步教授担任“传送人”,共有两个报告。郭喨认为,西方国家实施的“负所得税”、“现金转移支付”与“全民基本收入”等福利举措,对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辛华钰认为,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是“建立新的共同富裕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共同富裕)生产关系和(共同富裕)分配关系”,而不是孤立的“分配关系”,需要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集成角度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平行世界 II(科技伦理治理)由心理与行为科学系陈辉教授担任“传送人”,共有三个报告。之江实验室杨嘉帆助理工程师认为,“水分子”概念模型E2T提供了一种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相协调的技术管理思路,可以为人工智能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支撑。清华大学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张琛助理研究员认为,侵入式与非侵入式电刺激神经调控等技术可能在应用过程中产生伦理问题,应该推进人工智能更好的尊重人的自主性、保护人的隐私,确保安全性与可靠性。计海庆认为,为了有效杜绝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科技伦理治理方法要从传统的技术评估模式转化为建构性的技术评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在商业化应用中引起的问题更应该被有效监管。 平行世界 III(记忆增强伦理)由复旦大学杨庆峰担任“传送人”,共有三个报告。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库逸轩教授揭秘出了通过认知调控和神经调控的方法增强短时记忆的容量和精度的可行路径。闫宏秀认为,记忆印痕论、记忆信息论与记忆的神经元网络模式等研究成果呈现出数据与记忆之间的技术性关联性,对数据记忆作为一种新的记忆类型的可能性其意义进入到了哲学之中。朱彦明认为,应该关注妇女具身主体经验(“我能”)在新生殖技术应用上的积极作用,同时结合妇女选择技术的社会语境条件,从而重塑妇女身体的完整性和生殖自由。 下午开始的是第四层“终极集合”。这个层次包括三个平行宇宙。平行宇宙 I(人类增强)由上海交通大学闫宏秀教授担任“传送人”,共有三个报告。崔中良认为,需要以共情感受作为人的理性范畴边界,构建以共情机制作为人类增强技术治理的边界与核心的化解方案。郭江勇认为,需要审思科学走向、资本取向与解放愿景等三重维度,需要与人工智能时代下人的异化新体验相结合,方能在(机器VS人)的矛盾中解答走出人工智能异化泥沼。周雪健认为,道德物化轻视了技术主体的道德责任,忽略道德直觉的意义,福柯的“自我技术”可以成为道德直觉物化的反思性视角乃至超越的途径。 平行宇宙 II(虚拟与增强)由南京大学潘天群教授担任“传送人”,共有四个报告。香港城市大学邓文涛认为,虚拟现实中的猥亵行为应该被指控为虚拟性侵犯。高强认为,克服人工物异化问题,构建人与人工物之间的具身共在关系,需要以工程生命全周期视角审视人、人工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完善制度设计,以伦理为先导构建良性互构关系。程宏燕认为,一方面人工智能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在社会物质财富层面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会使我们劳动产品所密集的这种对象化特征消失。需要以积极的良好的态度和良好的机制来引导我们的人工智能一种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未来。戚墁认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面临着大数据时代安全问题,必须完善与发展科技体系,避免隐私泄露和版权纠纷这一系列问题发生。 平行宇宙 III(数字劳动与增强)由浙江大学郭喨博士担任“传送人”,共有五个报告。阮凡认为,数字劳动的多种形态都未脱离马克思劳动价值的理论视阈,应该从劳动者权力意识的培养、收入分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方面应对数字劳动新挑战。吴雯认为,只有深入理解智能监测技术的运行规律,准确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才能确保技术向善,可以凑从感知增强、身体重塑与人技交互等方面重建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索引认为,在身体现象学视角下虚拟现实增强体验是建立在“肉身”存在的基础上,使人的存在与他者、环境以及世界处在一种具身性的动态关联中,这一状态会在人具身经验的增强和扩展中丰富人的生命体验。肖云龙提出了作为汇聚增强技术的“元宇宙”概念,认为需要从人类与智能机器的结合上维度上定义“后人类(社会)”。岑朝阳认为,元宇宙具有感知与记忆的双重属性,具有增强与药学的差异性效用,具有第三持存的本质特征。 第五层现实展望(科技未来专场)由潘恩荣教授担任“传送人”,共有两个主题报告。寿步认为,agent 应译为“行为体”而非“智能体”,agent 应是 AI 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交叉研究时涉及的 AI 在各该领域的“行为”的“主体”。段伟文认为,超人类主义打破了人类盛衰的节律,而生命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但这种类似“玩火”的行为却体现着人类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 “穿越多重宇宙”之后进入现实视域融合,这个环节由复旦大学杨庆峰教授作会议总结。杨庆峰认为,本次“宇宙穿行”观点深刻,取得了预期的理论效果,向支持本次“宇宙穿行”的“传送人”与“穿行者”表达了真诚的谢意,希望各位“穿行者”能够奋力在自己所向往的“学术宇宙”中奋勇穿行。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潘恩荣、孙宗岭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