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第十八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2年-07月-21日

  2022年7月16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八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以腾讯网络会议形式召开,国内20多所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约20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由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劲教授主持,杨怀中理事长,彭福扬、杨莉、马佰莲、李宏伟、易显飞等副理事长分别主持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怀中教授致开幕词,代表专业委员会对大家莅临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形势下的科技文化”,希望各位同仁围绕会议主题进行研讨,充分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促进科技文化研究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言献策。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孝廷教授莅临大会,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对第十八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刘理事长高度评价了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18年来所做的突出贡献,指出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需要从科技文化的视角开展研究,迎向文明新开端的科技文化研究需要转换“范式”,科技文化探索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

  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前主任、武汉理工大学黎德扬教授应邀出席大会开幕式。黎老先生精神矍铄,会前亲自为此次研讨会题字:“自然、质朴、简约才是美”。他在讲话中表示,利用利用腾讯网络召开学术研讨会,是一种节约、高效、便捷的办会方式,值得倡导。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形势下的科技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论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科技文化建设与创新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做了题为《迎向文明新开端之新科技文化的构建》的报告;武汉理工大学杨怀中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文化的建构与创新》的报告;江苏大学李丽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的科学精神及其弘扬》的报告;清华大学鲍鸥副教授做了题为《工程哲学理论的推广与工程文化建设》的报告。

  2、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思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李醒民教授做了题为《科学文化与境中的多元张力论》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孟建伟教授做了题为《科学与人生观新论》的报告;华南师范大学肖显静教授做了题为《“大写的现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的报告。

  3、高技术前沿的哲学与伦理反思

  江西财经大学黄欣荣教授做了题为《科学认知的数据转向与数据哲学的研究纲领》的报告;上海大学闫坤如教授做了题为《大数据的共享-隐私悖论探析》的报告;湖南大学刘红玉副教授做了题为《脑机融合技术的应用伦理争论及启示》的报告。

  4、科技伦理文化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李宏伟教授做了题为《基于人与技术实践共生的技术伦理反思》的报告;大连理工大学王飞教授做了题为《科研诚信专员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的报告;河北北方学院李振良教授做了题为《科技伦理新治下科技文化学者的责任》的报告。

  5、“自然辩证法”思想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立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自然辩证法核心要义》的报告;湖南师范大学易显飞教授做了题为《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质疑”及应对策略》的报告;武汉理工大学孙德忠教授做了题为《<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的报告。

  6、工匠精神研究

  江南大学万长松教授做了题为《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及其哲学基础》的报告;东北大学朱春艳教授做了题为《<考工记>中“工”的涵义及其制器理念解析》的报告。

  7、科技文化传播与普及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林坚教授做了题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的报告;武昌理工学院教师郑娅莉做了题为《基于游戏化传播理念的中国传统科技数字科普研究》的报告。

  此外,来自国内高校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在《研究生论坛》发表了演讲,所有参会论文经过论题筛选、重复率检测、专家评审等程序,评选出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其中,东北大学博士生李硕的《智能技术赋能艺术的理性反思》、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马雪梅的《中国高铁的工匠精神探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张友恒的《联结主义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历史羁》、武汉纺织大学硕士生郑新的《翼锭脚踏纺车的再研究》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总之,这次学术研讨会聚集了全国各地约两百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既有多位学术造诣甚深的国内著名专家,又有许多中青年后起之秀,还有一大批莘莘学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我国科技文化研究事业兴旺发达,人才济济,后继有人。通过此次研讨会,与会代表提出的许多富有创新性、合理性的建议,必将对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代的科技文化创新和发展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此次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成果详情另外撰文综述)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夏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