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技伦理治理与教育”系列论坛第二场成功举办 |
2022年-05月-17日 |
为推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实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全面融合以及我校课程思政的典型化、特色化发展,全面塑造空天报国精神。2022年5月14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的“新时代科技伦理治理与教育”系列论坛之二——“科技伦理治理与教育的关键问题及其应对”成功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腾讯研究院等共十余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会议以在线方式进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王志强、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云龙分别主持了开幕式和主题研讨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恒力做了总结发言。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赵月刚在致辞中指出,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越发凸显。如果没有伦理的规范约束和价值引导,科技就难以真正造福人类社会。国家出台《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对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结合研究会近年来在科技伦理方面开展的工作,强调今后在强化科技伦理学术研究支撑、推动科技伦理教育和宣传普及,尤其是科技伦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自然辩证法应有的贡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蔡军在致辞中表明当前国际形势非常复杂,不仅是科技硬实力竞争更加激烈,科技伦理治理的软实力也更加成为国家科技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亟须补齐这个科技伦理这一短板,增强科技伦理的竞争力。其中,关键一环就是要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实现科技共同体乃至更大范围科技伦理素养的本质提升。高校是科技伦理管理的重要主体,也是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教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科技伦理意识、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科技管理人才队伍的这种重要使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高宁在致辞中表明在二十大召开前夕,研讨科技伦理教育无疑对培养实现第二个100年奋斗目标的科技人才队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开展高质量、高层次的研究生课程思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甚至是引领的意义。北航马院近年来非常重视科技伦理、科技政策的研究,特别把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作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的重点方向,蓬勃开展的高校科技伦理课程同历久弥坚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共同成为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个平台阵地,汇聚队伍、积淀知识、创新思想、繁荣教育、立德树人。 会议第二个阶段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教授李正风、北京大学医学与人文学院院长周程、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胡志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周付根分别围绕“科技伦理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教授李正风揭示了科技伦理和科技伦理治理的含义、分析了科技伦理治理的特点、科技伦理教育的意义;北京大学医学与人文学院院长周程在报告中明确了科研能力治理的定义并肯定了伦理自律非常有价值,但指出当前在伦理自律教育方面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从科研伦理他律角度出发构建了同行评议、科学共同体的现实进路;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胡志强针对“为什么伦理规范具有约束力?”这一主题作了报告,强调了近年来科技伦理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有关科技伦理的一些元问题亟待得到进一步澄清,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伦理规范的地位性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表明科技伦理的理论研究需要突破以及科技伦理治理是宏观性问题,强调了科研伦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站位要高,对科技伦理治理的问题进行扫描可以从高风险科技活动领域和高敏感伦理价值领域入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周付根围绕“医疗器械研发及其伦理考量”这一主题作了报告,梳理了医疗器械的管理法规、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流程,探讨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伦理问题,强调要加强对科技伦理问题的认识。 会议第三个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与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段伟文、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曹建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刘金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刘孝廷围绕“科技伦理治理教育”进行了精彩发言和热烈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与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段伟文在报告中表明科技伦理的前提是价值取向,科技伦理教育关键在于对科技的价值负载的认知。提出科技伦理规范与治理的现实原则包含底线性、适应性、相称性,探讨了科技伦理治理与价值博弈,从亲技术与反技术的交锋、快科学、慢科学、生存风险与人类未来四个方面指出科技伦理教育要基于对科技与社会的想象科技社会想象;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与科技伦理治理的关联性,强调了对社会生活的系统把握,是科技伦理落地和产生实际约束力的前提之一,科技伦理需要对社会生活的落地把握,面对具体问题;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曹建峰从数字化时代科技伦理的独特性视角出发,强调了科技战略进入了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并重的时代,揭示了科技伦理治理实践的三个进路,并指出在可信的、负责任的、以人为本的科技活动主旋律背景下,对技术伦理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刘金琨指出了工程伦理具有重要价值,展示了工程伦理案例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包含课程建设目标、案例教学设计的六个具体步骤、伦理分析的设计思路、设计实例、工程伦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刘孝廷围绕“面向第二开端的科技伦理”这一主题揭示了“新地平线”的内涵,探讨了第二开端中的伦理体系,指出了第二开端之科技伦理的深刻内涵。 会议最后一个阶段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恒力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表明今天的主题汇报是一场宏大的思想盛宴,对于科技伦理、科技伦理教育两个方面有深刻的体会。首先,从科技伦理层面来看,科技伦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显学,也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从应然到必然的基本需求,科技伦理问题不仅仅是科技的问题,也可能是伦理问题。通过今天的主题汇报对于科技伦理的认识可以从宇宙人、主体的自律和他律、马克思主义理论、航空航天医学领域、企业领域等方面展开新的认识和思考;其次,从科技伦理教育教育层面来看,第一,科技伦理是一个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科技伦理成为科学教育的基础是其内涵的主体、方法、内容、评价具有鲜明、独特的特点,第二,科技伦理教育不仅是科技教育还是一种大思政教育,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科技人才的综合素养、社会责任、职业责任是大课程思政的重要目标,第三,科技伦理教育既是一个课程思政也是一个思政课程,两者具有相兼容的内容和体系。从科技伦理教育主体上来看,不仅包括伦理工作者、科技人员,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因此,科技伦理教育是一个融合多学科,符合科技人员、人才自身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伦理教育。科技伦理教育,归属于哪个教育领域不应该简单定性,应该从科技人才道德意识提升、科技人才社会责任提升、职业责任提升等诉求来进行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