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党校系统专业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综述
|
2021年-11月-09日 |
2021年10月30-31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党校系统专业委员会召开以“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为主题的学术年会。由于疫情原因,本次年会在线上进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参会者的热情,来自全国党校系统的30余位学者相聚云端,就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10月30日下午,党校系统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克迪教授发表开幕致辞,向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总会、参会专家和组织人员表示感谢。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百年历程,其中有许多值得深入研讨和总结之处,这正是今年专委会会议主题“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的由来。 随后,原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庞元正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为大家带来两场精彩的主旨报告。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的两个重要问题”为题,庞元正教授系统阐释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机制。以“中国道路与技术治理”为题,刘永谋教授对从技术哲学视角研究中国道路、技术治理与技治社会的兴起、以审度的基本立场研究技术治理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主旨报告换届由黑龙江省委党校马边防教授主持。 10月30日下午至31日上午,学术论坛主题发言分四阶段进行,分别由中央党校付立教授、胡明艳副教授、刘晓青副教授、湖南省委党校毛明芳教授主持,上海市委党校张春美教授、云南省委党校盛世兰教授、山西省委党校牛芳教授、中央党校胡明艳副教授进行了阶段总结点评。与会专家围绕建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研究、科技哲学前沿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分享,现将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建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 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云南省委党校白婧副教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接受、探索和发展的百年历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辽宁省委党校冉鸿燕教授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丰富内涵与世界意义,这一崭新概念的提出对于更好地认识与把握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甘肃省委党校成兆文教授剖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他指出,32字的伟大建党精神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求真、重行、善为与守本的特质,它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理论之源。宁波市委党校讲师张力文指出,“美好生活需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的现实要求,在扬弃了资本逻辑的同时肯定了人本身的价值。 结合党校系统的实际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陈宏教授阐述了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要把握好的八个方面的辩证关系。长春市委党校讲师阎泓多总结了基层党校自然辩证法教学中的难点与突破。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解读出发,中央党校哲学部博士生云霄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进行了新的诠释。 生态文明建设 聚焦宏观政策,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江增辉从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和意义进行论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并详细分析了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五个着力点。 结合区域发展实践,广西自治区委党校哲学部黄炳线教授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物质变换和共生”、“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等理念为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并总结了对广西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山西省委党校牛芳教授梳理了资源型县域生态治理的主要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全面推进资源型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揭示了资源型县域生态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中央党校哲学部的研究生们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博士生徐敬博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硕士生白英慧解读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意涵与实践要义,硕士生樊子安尝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探寻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行动的统一性。 科技创新研究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深圳市委党校易永胜副教授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内核,丰富发展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理论范式。 聚焦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湖南省委党校毛明芳教授分析了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湖南省的基础条件和瓶颈制约提出了政策建议。安徽省委党校赵菁奇副教授对G60科创走廊内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计算研究,并从构建创新策源地、发展格局、发展模式、营商环境及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江光华回顾了首都北京科技发展理念的演进历程和主要特征,并系统分析了新时代对北京科技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北京的新担当。海南省委党校娄瑞雪副教授对海南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海南应该按照制度集成创新的要求从多个方面同步着力。 科技哲学前沿研究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近年科技哲学研究的前沿议题。河北省委党校陈显中教授指出,为保障人工智能的安全使用、实现人工智能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构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体系、加大政策支撑力度、优化治理环境、打造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模式、推动人工智能的国际合作和治理。中央党校哲学部讲师兰立山阐释了经济理论、政治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等技治主义的三个理论维度及其当代发展,为充分发挥当代技治主义的价值和重新建构它的理论提供了基础。湖南省委党校张旺副教授指出,算法伦理审查的价值规范体系包括算法伦理审查的标准化、制度化和结构化,推进算法透明度、可解释性以及公众满意度等伦理维度指标,可以有效消解算法歧视和隐私暴露等问题,更好地推动算法伦理审查机制的健全完善。 此外,贵州省委党校崔树芝副教授以牟宗三中西会通的科学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科学的本质与良知坎陷,他指出,牟宗三从现代文明的高度审视科学,为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央党校哲学部博士生江居庆对自然辩证法与当代科学技术哲学进行了反思,他认为,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事情,学科未来发展的重心应当是全面反思科学、技术、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 中央党校胡明艳副教授对本次学术论坛进行了总结。她归纳了近十年来党校系统年会关注的四大主题: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科技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影响、思想意识形态话语研究。胡明艳认为,党校系统年会的发言体现了党校“用学术讲政治”的特色,是“顶天立地”的研究——上接理论探索,下达实践耕拓。同时,此次年会上涌现出了一些年轻的新面孔,预示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党校系统专委会的勃勃生机,期待日后有更多更有深度的学术探讨。 (党校系统专业委员会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