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综述 |
2021年-12月-02日 |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进一步开展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交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021年11月28日,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了“第六届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线上视频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百年党史’中的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实践的回顾与反思”;会议的议题包括:(1)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实践的回顾与反思;(2)自然辩证法教材体系如何被转换为教学体系;(3)自然辩证法混合式教学模式如何建构和实施;(4)自然辩证法专题教学改革及其对策;(5)自然辩证法数字课程如何构建与实施。来自全国各高校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就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开幕式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巍主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峻岭、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副理事长李东松、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孙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赵月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徐治立、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明国相继致辞。(1)杨峻岭指出,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在于回顾和总结我国高校自然辩证法教育教学的百年历程,探讨新时代深入推进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创新路径,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科学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优秀人才。(2)李东松指出,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研究从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中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研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际相结合,与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相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是如何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到自然辩证法课的教学中。(3)孙涛指出,自然辩证法教学工作作为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在研究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大成就。教学工作委员会近年来连续召开教学研讨会,尤其是召开线上教学会议,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广泛展开交流,收到更好效果。(4)赵月刚强调,要深入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引导和落实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精神和思路,实现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经验和信息的共享,以推动学科规范的指导与建设。(5)徐治立指出,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面对学科建设的新任务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色,积极融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同时要结合现代化建设,努力开拓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新的空间,实现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发展。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经过几次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对于促进全国自然辩证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具有重要作用。(6)张明国指出,今年继续在线上召开会议,围绕本次会议主题进行广泛交流和研讨,会议把发言分为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两个环节并将主题发言又分为三个时段,并分别设置了主持和点评,以此提高发言的实效性。 第一场主题发言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娜主持,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夏保华教授点评。(1)中国人民大学刘永谋教授指出,自然辩证法教学要注重科研诚信教育,要宣扬科学精神,传授科技观,激发其科研创新热情。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应有专门讲述关于科研诚信的课时,最好能开设专门相关课程,研究生导师应当结合科研实践向学生传播科研诚信的相关知识。(2)东北大学陈红兵教授发言的主题是“基于结果反馈的自然辩证法专题教学思考”。她通过对专题教学和贯通式教学利与弊的调查分析,既总结了专题式教学的优势,又指出其存在的师生交流缺乏、难以保证学业评定公平性等弊端,提出改善措施:专题教学组教师应加强沟通交流、教师主讲专题轮换、注重专题内容衔接、加强与同学沟通、加强教学管理、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专题教学组师生“微信群”等。(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刘晓君教授以“通过‘六个结合’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为题,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课程教学中结合科技发展史、科学哲学、科研实践、科技发展前沿、本校教师的相关情况以及学生专业与生活实际六个方面,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以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申健教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的经验”为题,根据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的奋斗经验及其教学素材,为丰富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提供了新的视角。(5)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以“‘百年党史’视域中自然辩证法教学历程的回顾与展望”为题,对一百年来中国自然辩证法教学及其方法进行了回顾。他侧重介绍了自然辩证法概论MOOC建设及其线下和线上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他指出目前我国的自然辩证法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理的透析,注重短时吸引力而忽视长久感染力,注重通识教学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注重传播西方自然哲学和科学技术哲学而忽视对其进行批判性回应。他主张,自然辩证法教学要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自然辩证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须强化。 东南大学夏保华教授在点评中指出,要高度重视自然辩证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他还提出了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存在着“成熟的烦恼”,指出自然辩证教学与研究需要守正创新,既要坚持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技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三位一体”,又要积极探索自然辩证法的智慧教育。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全喜主持,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教授点评。(1)山东大学高奇教授从山东大学自然辩证法课程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专题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智慧课堂、自然辩证法的延伸教学(“科技与人文面对面”工作室)等几个方面讲述了山东大学自然辩证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2)浙江大学白惠仁研究员从课时量、覆盖人数、开课单位、授课形式、教学特色五个方面介绍了浙江大学“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基本情况。他指出自然辩证法教学要结合经典,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文本出发,引出“自然辩证法”的中国化历程;自然辩证法教学要关注时代问题(如中国科学家精神以及科技自立自强等);自然辩证法教学要与学校自身特点相结合(如在教学中设置“竺可桢与现代中国科学事业”的议题),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实践模式。(3)江南大学万长松教授以新媒体、新技术催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业态为题,阐述了本校“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与新媒体新技术有效融合和深度融合的新教学改革:第一,形成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即以“实体课堂”为本体,以“虚拟课堂”和“移动课堂”为两翼;第二,以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学团体为基础,开展“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实体课堂建设,建设MOOC学习平台的虚拟课堂和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教学互动平台;第三,编写《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新大纲版)、制作《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2.0版)、开发《自然辩证法》案例库。(4)天津工业大学盛国荣教授以“自然辩证法教学体系如何转换为政治体系”为题,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就是要围绕人、自然、科学、技术、社会这五大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展开,为此,必须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他认为,第一,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维、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让学生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并切实的加以运用。第二,教学目的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服务,以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更好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5)新疆喀什大学孙月红教授围绕《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存在着课时少而内容多、授课对象规模大和专业背景多样化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实施专题化教学。专题教学打破了章节的限制,筛选、融会其中的重要内容,专题设定范围主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中的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专题选择既联系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尤其是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更以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为切入点,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研究意识。专题内容设计充分体现自然、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第二,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问题切入,以问题引入知识点,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和方法论层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第三,注重案例教学,精选中外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经典案例,在教学中深度剖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促使学生思维开放,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通过相近专业组织教学班(不超过100人),以实现教学内容切合学生专业背景,提高了学科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效果。 北京大学周程教授在点评中指出,社会实践是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一大法宝;课堂教学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就目前自然辩证法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应切实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课堂教学灵活多样,新媒体技术积极尝试,要敢于解决“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难解决的问题。 第三场主题发言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计彤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徐治立教授点评。(1)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程岩副教授介绍了其直通式教学与融入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首先,按照每个老师不同的专业特点进行专题式教学;其次,从专题式教学的利弊两个方面出发,阐释了在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的措施。(2)北京协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刘俊香副教授主张,新时代自然辩证法教学要把学生背景和院校特色结合起来,与医学的整体教育目标相一致;应当在注重医学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加强医学生哲学社会科学思维训练,提升医学人文素养,促进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结合;从老师讲授、案例分析,学生深度阅读思考、反思性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入手,将自然辩证法大纲内容与医学院校特色贯通起来、以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科学技术观方面,注重结合医学学科背景分析科学发展的模式;在科学技术方法论方面,侧重于临床与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大连理工大学李雪梅副教授提出,课时少、内容多、学生多、班级规模大,这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破解之道有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精炼的专题教学内容和旨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流程设计;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的“八个相统一”为方法论原则来设计和组织专题教学,同时每个专题在内容上要有机融入新思想的相关内容。(4)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潘龙飞讲师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没有设置自然辩证法二级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政课”的地位边缘化。同时自然辩证法还有国际化的趋势,与科学哲学、STS等等在欧美发展相对成熟的学科研究内容有高度重合性,这使自然辩证法教学也产生了一些去政治化趋势,这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程本身的“思政”功能,也是课时被压缩的重要推手。北京大学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方向着重注意“两重关系”和“一个问题”。前者是指:科技哲学二级学科与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教育的关系。后者是指:科学家精神传播能否作为自然辩证法学科突围的方向?(5)东南大学黄婷讲师首先从师资的角度介绍她们的教学特色:集体备课,团队互助,教研结合,教学相长,培训比赛结合,提升教学质量,缩小班级规模,促进有效沟通等;其次从由己达人、细致入微两个方面谈了个人的教学体会。(6)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立教授委托其博士生陈思懿代为发言:他们坚持“内容为王”,融入新时代自然辩证法思想;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师生互动,努力追求教学相长;提出“自然辩证法概论”MOOC的清华方案,形成课堂教学与MOOC教学的互补贯通,讲述了清华大学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治立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将《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与工科专业相结合具有特色;将《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与医学结合起来具有正面意义;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对于开展《自然辩证法》教学方法改革很有启示作用;探讨哲学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育如何结合以及科学精神如何培养贯穿到“思政课”教学中去的做法具有价值;年轻教师参与《自然辩证法》教学与课程建设的探讨具有积极意义。 自由发言环节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魏海香、张子睿、樊姗姗主持。(1)魏海香认为,结合会议主题和自身教学情况提出了三个问题:首先是课时少。课时少让专题性教学成为必然选择,但是专题性教学使课程探讨不深入;但贯通式教学容易流于一般性介绍,无法突出课程意义;也因为课时少,致使部分学生和老师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希望可以增加课时。其次是师资队伍专业度不高。因多数教师专业是马哲背景,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技哲学的结合度不够。最后是课程的落脚点不够清晰。无论是从师资还是教材等方面来看,课程的核心理念还不聚焦、不清晰,还存在“因人授课”的现象。而这些问题需要从教师匹配度、教材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2)张子睿强调,第一,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要实现“突围”,做到努力追求可用的课时,充分运用自媒体和课余时间进行自然辩证法的科普。第二,结合现实的问题,例如,将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融入课程内容。第三,要结合专业和学校特点进行授课,同时给学生一些展示时间,“学生论坛”将自然辩证法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进行展示。(3)樊姗姗首先从教学方式入手指出,学生情况复杂、师资不够导致教学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基本内容和专业内容相结合。其次合理利用线上的资源,希望在本校设置一个关于自然辩证法线上的课程,使得线上和线下达到融合和统一。最后在授课方式上注重以讨论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授课。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明国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1)本次会议以“‘百年党史’中的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实践的回顾与反思”为主题,参会人员结合本校的教学情况和本人的教学体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汇报与交流,本次会议参会人数超过了以往的会议人数,扩大了影响。(2)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要持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持续获得自己的体会,需要持续的相互交流,也需要持续召开教学交流会议。做到教学持续进行,交流持续获得,会议持续召开。(3)从去年开始自然辩证法研讨会召开线上会议,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充分证明,线上会议可行,以后也可以继续进行,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结合,继续邀请全国其他高校的老师广泛参与。(4)本次会议既有宏观汇报,也有专题汇报;既有围绕高校教学情况的专题汇报,也有围绕个人教学情况的汇报;既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围绕教学方法的交流。内容交流广泛,效果良好,今后要继续邀请更多高校教师参与会议。(5)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作为思政课,要时刻跟随党和国家步伐,将重大方针政策融入到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大连理工大学李雪梅老师提到了把“坚持八个相统一”和自然辩证法教学相结合的做法值得肯定;北京大学潘龙飞老师提出的把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自然辩证法教学的做法现实可行。(6)夏保华教授提出的“成熟的烦恼”值得思考,希望找到新时代教学创新之路;周程教授提出的要防止把自然辩证法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变为普通选修课的警示值得重视;徐治立教授提出的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和学科融合问题也应引起重视。(7)今后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将采取轮值主办会议的形式,以此调动广泛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会议的影响力。同时要与全国其他省市联合举办类似会议,共同探讨自然辩证法教学工作,也需要总会和其他省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会议主持人王巍副主任宣布本次会议圆满结束,期待在2022年第七届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再次相约! (供稿: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