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
2022年-01月-11日 |
2022年1月8日上午,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21年学会顺利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步开展,来自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名理事和会员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刘劲杨教授主持了九届三次理事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教授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致辞。他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董春雨教授强调了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介绍了当前科技哲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希望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未来找准自身定位,谋求更新的发展和突破。理事长李建军教授在致辞中首先感谢各位理事和会员2021年对研究会各项工作的支持,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中再接再厉,继续推动研究会的工作创新和事业发展。 李建军理事长代表第九届理事会做了2021年理事会的工作报告,从党建工作、青年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智库基地建设等方面对研究会的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汇报。他强调,得益于市科协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研究会各位理事和会员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工作,研究会才可能在面对疫情防控等严峻形势下持续开展良好有序的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决策咨询活动。2022年,研究会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开展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持续支持教学工作委员会开展教学研讨会,建设并发挥市科协智库基地平台作用和研究会的跨学科优势,充分调动研究会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科技伦理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主体开展学术交流与决策咨询活动,适时启动科技伦理与治理专业委员会的筹建工作。监事长林坚研究员代表监事会做了2021年度监事工作报告。他从定位、有为、监督三部分进行了工作汇报,指出研究会作为学术性社团,在过去一年中定位准确,工作成效显著,组织监督得力,无违法乱纪和损害会员利益的事件发生。秘书长孙涛博士向大会做了财务工作报告,详细汇报了学会2021年度的收支情况以及经费结余情况。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明国教授汇报了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介绍了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博士生“思政课”教学研讨会组织工作和开展自然辩证法慕课教学等方面的探索。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滕菲博士主要围绕青年人才托举、青年学者论坛和青年科技论文评选等对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汇报。北京市科协科技社团发展与公共政策智库基地首席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潘建红教授也介绍了科技社团智库基地的工作和建设思路。理事会通过线下和线上投票的方式对理事会和监事会的工作报告进行了讨论和表决,并通过了理事会和监事会的工作报告,九届三次理事会圆满结束。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1学术年会分为学术报告和政策建议两场,分别由孙涛和滕菲主持,共有十位专家学者做了汇报交流。中国科学院大学孟建伟教授以“走向第三种科学哲学”为题进行报告,他首先论述了知识论作为传统的科学哲学,其困境是从狭隘的角度来理解科学与认识论,并试图用知识论的逻辑来揭示科学及其发展的逻辑,进而解决科学的客观性、合理性和进步性问题。然而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人创造的文化,仅仅用知识理性及其逻辑理性来抽象地理解科学及其发展规律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最终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科学问题。孟教授从文化论视角出发,提出“另类的”科学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论,其对科学的理解往往是外在的,对科学的反思和探索往往是批判性和解构性的。传统的科学哲学和“另类的”科学哲学在定位、内涵、立场上存在差异,两者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学术研究范式,要融会贯通和综合创新,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搭建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称其为“科学文化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益东研究员做了题为“致毁知识与‘杀手机器人’能否终结AI的野蛮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分析了当前各国出现的致毁性事件,并对致毁性知识及其不负责应用的严重后果进行了讨论。刘益东研究员提出,杀手机器人是无法禁止的超级恐怖分子,人工智能科学是致毁知识的新源头,知错纠错机制失灵导致杀手机器人与致毁知识势不可挡。从人类安全视角重新反思科技发展,反思科技与社会关系,反思商业社会,将出现一系列学术创新、理论创新的新机遇。首都医科大学讲师李曈博士做了题为“后基因组与后人类:生物赛博格的技术追问”的报告,指出后基因组时代和后人类主义等主张解构了原本的基因和人类的概念,人类纪和新星纪等概念的提出表明新兴生物科技的影响将是全球范围的,甚至不局限于人类本身,自然也在人类的干预下产生不可逆转的全球性变化和系统性影响。当下的热门她认为,生物技术不仅会给当事人带来影响,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心理,因而当代科技哲学专家有义务和责任去为社会提供相关解释。北京邮电大学李全喜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权的出场语境与建构路径”的报告,探讨了生态文明研究应该如何面对西方话语权,以及如何提升我国生态话语的问题。他指出,当前西方国家话语在多重矛盾和对立下呈现失效状态,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争论割裂了对人和自然的整体系统认识,“普世价值”的虚假性导致西方国家话语的失信。中国生态文明既有广泛的生态文明实践基础,也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智慧的理论养料,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指导,彰显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整体性。我们应从文化自信、坚守内涵、创新表述、搭建话语场域等方面建构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权。中国人民大学孙涛博士做了“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的价值论”的报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究其本质而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内在要旨,其核心体现的是人民至上原则,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分析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统一以及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即在实践要求上是一切工作指导地位的价值根据、在实践目的上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实践途径上是科学性与建设性安全价值的统一。 在政策建议分场,五位专家学者就服务北京功能、发展技术经济人队伍、实现山区共同富裕、政府监管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打造生态文明教育高地等进行了汇报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林坚研究员首先就强化服务首都功能、促进北京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接着北京社会科学院李晓壮研究员分享了他“关于加快发展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的建议”、北京市委农工委党校王弢副教授就打造夜间“五朵金花”,实现山区共同富裕做汇报。北京科技大学毕丞副教授就“在政府监管下推进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的研发与应用”提出了建议,北京林业大学樊阳程副教授围绕打造公民生态文明教育高地,提升首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实效提出了建议。在讨论环节,喻佑斌教授对以上各位专家的报告和建议做了积极会议,并建议研究会在新的一年中找准新的发展增长点,希望研究会智库能与地方进行合作,以更好地参与和服务地方发展。董春雨教授提议尽快设立科技伦理专业委员,动员更多的年轻学者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与会专家也在线上线下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