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通讯2022第8期257 |
2023年-01月-30日 |
目 录 --学术活动-- 纪念库恩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举行..............................1 第十八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3 “工程与社会正义学术论坛”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6 --通知通告--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关于延期举办2022年学术年会的通知(第三轮)..................................................12 “中国与世界:未来技术与技能(工匠精神)的哲学审视” 第19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通知(第一轮)..................................................14 “科学与价值”专题研讨会邀请函........................................................................16 “科技伦理前沿谈”征文通知................................................................................17 责任编辑:朱欢欢 2022年第8期 总第257期 纪念库恩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举行 2022年7月18日上午,纪念库恩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厅(蒙民伟人文楼B206)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办,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出版机构的二十余位嘉宾在线下现场出席会议,另有五百余名各界师友通过线上会议、直播等形式共同参会。会议由科学史系副系主任蒋澈主持。 蒋澈首先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缘起,并感谢两大学会与各位参会嘉宾的支持。此次会议正值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1922年7月18日–1996年6月17日)诞辰100周年,2022年也是《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1962)出版60周年;此外,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张卜天教授翻译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新译本也即将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接下来,范岱年先生首先在研讨会现场致辞,提纲挈领地回顾了库恩著作及其思想在中国译介、出版和研究的学术史。刘钝先生随后在现场致辞,幽默风趣地回忆了自己学术生涯中与库恩思想的三次交集,和各次契机中对库恩思想的学术评论与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教授在线上致辞,分享了库恩思想对自己从事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启发。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孝廷教授在现场致辞,感谢了自然辩证法学界前辈学者和同仁在对库恩思想的传播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并再次强调了库恩思想及其研究在中国和当代语境中的重要性。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四位学者在线上和线下作主题报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王巍教授首先以《库恩与后库恩科学哲学》为题作线上报告,简要评介了库恩的生平和代表著作,梳理了自库恩同时代(1960年代)到21世纪的科学哲学教材中对库恩的不同评价,以此反映出科学哲学界对库恩思想的不同接受。随后,王巍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库恩在科学哲学界的影响,包括后达尔文主义的康德主义(post-Darwinian Kantianism)的发展、对科学实在论之争的介入、科学知识的社会维度及心理和认知维度在科哲界得到重视、科学史在科学哲学中的运用与整合(表现为1970年代起一系列新的科史哲机构的成立)、分支科学哲学的兴起等。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李创同教授在线上以《规范与游戏规则——库恩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为题作报告。李创同教授对库恩文本采取思想史的分析方法,提出paradigm一词在中文里的翻译问题,指出其作为“规范”的含义,并探究“规范”概念在库恩思想中的起源。随后,李创同教授提出库恩在《结构》第二版中出现了所谓“维特根斯坦转向”,将“规范”一词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规则”联系起来,探讨其异同,并引入波兰尼的“意会”概念帮助澄清其理解。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崔伟奇教授在现场作题为《库恩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的报告,对库恩在哲学、科学论(science studies)学科内部及其外部的文化影响力作了全面而简练的综述。崔伟奇教授在报告中认为,库恩的思想构成了科学哲学乃至科学论内部的转折点,从一统转为开放、多元、多向度;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库恩哲学则引发了“科学观”的革命,“启发”了“后现代”思潮,引发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创新哲学。最后,崔伟奇教授简要解析了库恩哲学影响力的来源,包括库恩个人经历的独特性、其哲学思想的包容性和调和性,甚至是学界对库恩的反讽和误用也加深了其思想的深远影响。 最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在现场以《库恩与后库恩科学编史学》为题作报告。报告的第一部分讨论了库恩著作中的科学编史学自觉:与库恩同时代的科学编史主要是辉格史的编史观念,但也出现了来自新的哲学史原则、中世纪与现代早期科学史研究、新兴起的科学通史等三方面的变革动因;在此背景下,库恩主要受到以柯瓦雷为代表的思想史/内史传统的影响,秉承“对过时的文本恢复过时的读法”,但又吸收了来自德国社会学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对体制、社会经济等新因素的重视。在报告的第二部分,吴国盛教授探讨了后库恩的科学编史学,指出库恩的影响既表现为对柯瓦雷科学思想史研究纲领的继承、作为职业化科学史家对辉格史的拒斥,又表现为如《哥白尼革命》一书中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引入、对科学革命整体性的弱化(通过引入培根科学的概念)、对内史外史结合的强调。最后,吴国盛教授还介绍了国际科学史界的诸种新的编史学倾向,包括社会建构论转向、实践转向、关注科学知识的制造与传播等。 在各位报告人的主题报告结束后,线下、线上与会的各位嘉宾和师友都与报告人展开了热烈的提问讨论,在评论过程中,生发了不少围绕库恩科史哲思想各方面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其所在问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也得到了评议。会议在充实、欢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章转载来源:http://www.dhs.tsinghua.edu.cn/?p=9795) 第十八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2年7月16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八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以腾讯网络会议形式召开,国内20多所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约20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劲教授主持,杨怀中理事长,彭福扬、杨莉、马佰莲、李宏伟、易显飞等副理事长分别主持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怀中教授致开幕词,代表专业委员会对大家莅临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形势下的科技文化”,希望各位同仁围绕会议主题进行研讨,充分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促进科技文化研究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言献策。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孝廷教授莅临大会,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对第十八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刘理事长高度评价了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18年来所做的突出贡献,指出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需要从科技文化的视角开展研究,迎向文明新开端的科技文化研究需要转换“范式”,科技文化探索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 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前主任、武汉理工大学黎德扬教授应邀出席大会开幕式。黎老先生精神矍铄,会前亲自为此次研讨会题字:“自然、质朴、简约才是美”。他在讲话中表示,利用利用腾讯网络召开学术研讨会,是一种节约、高效、便捷的办会方式,值得倡导。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形势下的科技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论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科技文化建设与创新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做了题为《迎向文明新开端之新科技文化的构建》的报告;武汉理工大学杨怀中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文化的建构与创新》的报告;江苏大学李丽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的科学精神及其弘扬》的报告;清华大学鲍鸥副教授做了题为《工程哲学理论的推广与工程文化建设》的报告。 2.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思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李醒民教授做了题为《科学文化与境中的多元张力论》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孟建伟教授做了题为《科学与人生观新论》的报告;华南师范大学肖显静教授做了题为《“大写的现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的报告。 3.高技术前沿的哲学与伦理反思 江西财经大学黄欣荣教授做了题为《科学认知的数据转向与数据哲学的研究纲领》的报告;上海大学闫坤如教授做了题为《大数据的共享-隐私悖论探析》的报告;湖南大学刘红玉副教授做了题为《脑机融合技术的应用伦理争论及启示》的报告。 4.科技伦理文化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李宏伟教授做了题为《基于人与技术实践共生的技术伦理反思》的报告;大连理工大学王飞教授做了题为《科研诚信专员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的报告;河北北方学院李振良教授做了题为《科技伦理新治下科技文化学者的责任》的报告。 5.“自然辩证法”思想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立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自然辩证法核心要义》的报告;湖南师范大学易显飞教授做了题为《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质疑”及应对策略》的报告;武汉理工大学孙德忠教授做了题为《<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的报告。 6.工匠精神研究 江南大学万长松教授做了题为《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及其哲学基础》的报告;东北大学朱春艳教授做了题为《<考工记>中“工”的涵义及其制器理念解析》的报告。 7.科技文化传播与普及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林坚教授做了题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的报告;武昌理工学院教师郑娅莉做了题为《基于游戏化传播理念的中国传统科技数字科普研究》的报告。 此外,来自国内高校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在《研究生论坛》发表了演讲,所有参会论文经过论题筛选、重复率检测、专家评审等程序,评选出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其中,东北大学博士生李硕的《智能技术赋能艺术的理性反思》、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马雪梅的《中国高铁的工匠精神探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张友恒的《联结主义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历史羁》、武汉纺织大学硕士生郑新的《翼锭脚踏纺车的再研究》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总之,这次学术研讨会聚集了全国各地约两百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既有多位学术造诣甚深的国内著名专家,又有许多中青年后起之秀,还有一大批莘莘学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我国科技文化研究事业兴旺发达,人才济济,后继有人。通过此次研讨会,与会代表提出的许多富有创新性、合理性的建议,必将对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代的科技文化创新和发展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此次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成果详情另外撰文综述)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夏劲 供稿)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年第9期要目 (2022年9月18日出版) 如何理解知识的基始性?…………………………………………………………徐召清 人工智能中的技术哲学问题探究专题 “俘获论题”与相对主义的政治 ——西方马克思主义STS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交锋…………………丁奎元,赵万里 重性与印入的力 ——论伽利略运动学说的形而上学革新…………………………………………李志龙 “工程与社会正义学术论坛”暨“中国自然辩证法 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 2022年8月20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承办,《自然辩证法通讯》《浙江社会科学》《福建论坛》《学海》《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协办的“工程与社会正义学术论坛”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云端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理事长、陕西省科协常委丁德科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有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赵月刚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10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为论坛做主旨报告。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首先举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赵月刚介绍了八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关于成立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的决议,并主持大会选举投票环节。经过参会代表投票选举,专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委员和委员人选最终确定。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任专委会名誉主任,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任首届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恒力教授等9位专家任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教授任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是1977年由于光远、周培源、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提议,1978年1月2日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成立的法人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协直属全国学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重要分支机构,挂靠在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李伯聪是享有国际盛誉的工程哲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资深教授。 工程与社会正义学术论坛紧扣“工程与社会正义”这一时代性和现实性主题,参会者均为来自全国高校的知名专家。通过大家跨学科交流与探讨,一方面深化了对工程的哲学、伦理、谋划、设计、运作等重要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在工程与社会领域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理事长、陕西省科协常委丁德科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有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赵月刚先后致辞。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蒲传新主持开幕式,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云霞主持闭幕式。 “叙事”和“做事”与“语言哲学”和“工程哲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在本次论坛做了题为《“叙事”和“做事”与“语言哲学”和“工程哲学”》的主旨报告,他以工程哲学在中外不约而同的起步发展为切入点,引出“叙事”“做事”“语言哲学”“工程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美国普强公司研制新药引起的交涉扮演社会实验为例,说明两者的区别。在“做事”现象中,人是“做事者”,“事”是“被操作、践行的对象”,践行的中介包括物质工具、机器、组织制度等,“做事”的整体状况称之为“场境”,在工程哲学之中要重视动词和副词的作用,“做事”(工程项目中)的“生命周期”是一个需要“专题研究”的重大课题。他还指出,“工程与社会发展”是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领域与问题场域,希望学者们能不断深入研究,取得新成就、新进展。随后,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教授进行评论,他指出李伯聪教授是在用“做事”的概念不仅为工程哲学进行形而上学的奠基,也弥合了造物工程和社会工程的分裂。 工程中的“人” 工程是人的活动,没有人就没有工程,人的素质关乎工程的正义和社会的发展。陕西省科协常委丁德科教授首先发言,题目是《公众科学素质与工程正义》,他从人类历史上无数先辈对科学的探索入手,认为科学素质是人类心灵最伟大胜利的人为精华,并且说明科学与迷信的不断斗争的过程,提出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尤其是提高生态文明、科技文明、法治文明等科学素质,让公众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和了解科技知识,并且具有应用其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科学院大学胡志强教授则聚焦工程师群体,以《想象力作为工程师的认知美德》为题目,说明工程师在过程活动中需要“想象力”,他以疫情防控中的见闻为例子,指出“想象力”在工程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创造在工程上的人,创造一种想象力的美德,他还论述了工程师“想象力”从想象到创造的构造性心理过程,并且列举了“想象力”三个内容:可能发生的事态、可能的行动方案、判断行动的后果。上海交通大学陆群峰教授的题目是《公民科学与工程风险治理》,他用公众与科学的关系说明公民科学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政治层面的科学民主化,公众对于科技和工程决策不断监督,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在工程风险治理中,公民科学有一定的价值,不过公民科学并不绝对完美,也具有局限性和一定边界,因此走向一种负责任的适度的公民科学是一条合理路径,这样在一些重大的工程风险治理中,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共生和风险共治。《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李斌主持和评论本场主题发言。 工程与社会 当代社会是由工程塑造的,工程事关人类社会的福祉,理解工程与工程正义,才能更好推动社会发展。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通过工程理解社会发展》,他首先指出工程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自己物质生活的基本方式,没有工程就没有文明,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干预越来越强,关于工程的自我约束也就成为一个客观的一个要求,所以无论是规模、速度,还是复杂性,当代工程都把人类和文明带入风险之中,并举出三个例证,不过,他指出面对悲观的立场,我们必须抱有乐观的态度,用教育和解放等行动维护工程正义,促进社会发展。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着眼于“工程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为大家做《工程共同体新观察》的报告,他借由李伯聪教授的理论概念,结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进一步深化“工程共同体”的内涵,指出工程共同体是工程与社会交互的枢纽地带,需要从个体视角和组织视角分析工程共同体,其内部是分层的又是演进的,而且具有超人际的匿名互动机制,所谓的目标、信念、规范、技术、人工制品都是共同体的粘合剂,他还指出共同体的边界永远是争斗的结果,边界的划分,无非是权利关系的产物。浙江大学潘恩荣教授的题目是《工程概念:从技术人工物到社会人工物》,他首先回顾了李伯聪教授创立工程哲学的过程,确定工程就是以建造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概念,并且说明工程不仅是一种“人工物”,还是“人工的过程”,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工程不仅是技术因素的合成,更是社会因素的集成,这样一个基于工程生命全周期的工程概念谱系就形成了,以工程设计问题为中心的技术人工物研究伴随着技术,人工的进程,体现出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王志强主持和评论本场主题发言。 工程哲学新研究 工程在社会中不是孤立存在的,研究工程问题,要将视野扩大,从环境、科学、设计等方面创新研究。南京大学蔡仲教授的题目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视域中的当代反科学阴谋论》,他从《自然辩证法》中的一篇文章——《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出发,分析了恩格斯对三位自然科学家的批判,恩格斯指出他们不应将科学和宗教混合在一起,这实际上是在讨论科学的分界问题,然而科学哲学划界失败产生了“伪科学”“反科学”,是无知、扯淡、利益交错的地带,他借用恩格斯的分析,认为反科学阴谋论用相对主义取代了绝对主义走向,并证明了恩格斯“蔑视辩证法是不得不受惩罚的”的名言。安徽大学王金柱教授的题目是《设计与遗忘》,他以“物”为切入口,讨论设计是如何被遗忘的,在目前的研究中,往往更多研究作为存在着的物,而遗忘对设计的研究,技术作为一种海德格尔式的真理的开显,不仅构造人类生存的本质方式,也具有通达人类境况的解释的信息,而从历史上看,设计的概念并没有被很早的提出,而且设计的优先地位没有被重视,于是设计被遮蔽了,不仅作为人造物的技术被折叠,还被人造物作为生存方式对人的现实生活的构建而遮蔽,更是对于真理领域本身的遮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贵红教授的题目是《气候工程中的环境正义问题分析》,他以“地球气候工程”为对象,说明这种科学研究面临的环境正义问题和环境非正义,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他指出这些研究没有进行实施和实验推广就已经产生很多争议,潜在的风险是社会争议,带来不公正,他使用一种非后果论的风险视角分析气候工程,指出会对低责任方、后代、程序正义产生不公平,提出用技术降低环境风险、设计技术伦理的公平补偿机制、合理分配风险等三点建议。南京财经大学卓承芳教授为大家做《“灰色生态学”危机及其克服——维希留与技术批判理论新进展》的发言,她首先引出维希留的“灰色生态学”指出其与“绿色生态学”的差异,进而说明“灰色生态学”的视角其实是聚焦于整个宇宙的,是用技术与生态之间的问题构建的,而与之相匹配的是在运用技术的过程当中,这种实践必然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指引我们走向新的方向,她还认为“灰色生态学”的理论解释了“虚拟空间”对现实世界的污染,是生态环境中“速度圈”被技术破坏的结果。本场主题发言由《南昌大学学报》主编钟贞山主持和评论。 工程与伦理 工程实践不仅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也是一种涉及人、自然、与社会的伦理活动,工程与社会正义是工程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工程与伦理问题是必要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韩连庆教授首先做题为《“没有伦理问题,只有存在问题”——技术伦理学的现象学基础》的报告,他指出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伦理学不断诞生新的部门,然而这些学科更多利用知性思维来思考,而非使用理性思维,预设了理论、实践、事实、价值描述和规范,甚至让主体跟客体两分,这导致伦理学自身的丧失,所以必须构建出一种现象学的基础伦理学,更应该直面和承担科技发展带来的全部后果,改变一些传统的伦理学观念。上海大学闫坤如教授的题目是《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及其实践研究》,她利用数学分析的方式,建立函数模型解释工程决策中存在的风险,并使用很多生活中发生的真是事件说明我们不仅对风险的认知有偏差,还会做出错误的风险决策,她引入逻辑学分析风险认知,并试图建立一个系统工程的方法论,而人工智能可以有效排除干扰,使用系统论做出合适的工程风险决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恒力教授的题目是《面向中国实践的工程管理伦理探索》,他从不同的大型工程入手,试图提出“工程管理伦理”的概念,并解决目前中国各项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他认为,在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人类自身,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解释“工程管理伦理”,他还认为西方的工程学不符合中国工程实践发展要求,也未必能够真正解决中国工程,工程管理伦理中重要的一环是中国的工程管理者,对其共同体进行抽象,提高管理者的伦理领导力。西安交通大学王亮教授做的报告题目是《人工智能体是道德体吗?——基于马克思实践哲学视域的反思》,他围绕人工智能体是不是道德体这个问题展开论述,并指出西方学者研究人工智能道德的一些不足指出,无论是直接赋予人工智能自由意志,还是将问题悬置,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利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提出人工智能体的道德嵌入问题,并认为马克主义实践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开放性,推动革命性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不仅为人创造了条件,而且推动了人的道德观念发生变革。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教授的题目是《伦理与政治:工程正义的两条研究进路》,他以正义为角度研究工程正义问题,提出研究工程正义问题的伦理学道路和社会学、政治学道路,他指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从政治学角度研究工程正义问题比较薄弱,认为要从工程政治学出发,在工具理性和抽象的层面把工程看作成一个更加复杂的、非专业知识能够解决的事,进而提出研究工程正义的可能进路是学术史的梳理、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用现代政治学分析考察不同政治权利模式对工程成败的影响。《伦理学研究》杂志社编辑余露主持和评论本场报告。 最后,李伯聪教授做学术总结,胡大平教授致闭幕辞。李伯聪教授谈到,在重新认识哲学时,必须承认工程设计和工程决策是头等重要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同时还介绍了“设计学科”的发展状况,指出“自然辩证法界”应该更加关注“技术设计”,关注“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哲学分析”问题,期望与“设计学领域”的人士共同举办“中国设计哲学研讨会”。 (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 供稿)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年第10期要目 (2022年10月18日出版) 专题:纪念库恩诞辰100周年 实质主义对倾向论的批判论析…………………………………………齐士铖,张存建 能动性问题与能动性增强 ——行动哲学视角下的脑机接口技术……………………………………………王淑庆 人工智能体道德设计的美德伦理路径:基于道德强化学习……………………王 亮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关于延期举办2022年学术年会的通知(第三轮) 各位会员、学界同仁: 结合深入学习和贯彻二十大精神以及北京疫情防控等方面的有关要求,经会议举办方研究决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年学术年会”推迟至2022年11月在北京举办,请各位代表周知,给大家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同时继续开展学术征文。有关事项如下: 一、会议时间:2022年11月25-27日 地点:北京(具体地点待确定后发通知) 二、大会主题: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技自立自强 三、主要议题: 面向新时代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 当代科技前沿的哲学问题研究 科学认识论与科学方法论研究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问题研究 当代工程技术实践中的哲学问题研究 当代科学技术实践中的风险与伦理问题研究 科技决策与科研评价中的哲学问题研究 科学思想史研究 当代科技发展与社会-文化现代化问题研究 其它相关问题 四、投稿须知: 1.会议采用主题报告和专题分组讨论相结合,录用论文将收入会议论文集,其中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可优先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中发表。论文撰稿要求请参照《自然辩证法研究》(https://zrbz.cbpt.cnki.net)。 2.提交参会回执、论文(全文或摘要)截止时间为2022年10月20日,请发至学会邮箱:zrbzhf@vip.sina.com,或扫描二维码报名。 五、会议费用: 本次会议收取会议注册费,普通参会代表600元,学生代表和已退休专家300元。参会代表的往返交通费和住宿费自理。缴费方式将在确定参会名单后告知。 六、其它问题 会议期间各项防疫政策以当时规定为准。目前全国疫情尚未解除,如因疫情变化影响,本次会议需要改变日期、地点、举办形式(如改为线上举行),学会将另行通知,请随时关注学会网站、微信公众号或联系学会秘书处了解。 七、联系方式: 电话:丁予聆010-68598474 , 郭春勃010-68598471 电子邮箱:zrbzhf@vip.sina.com,学会网站:http://www.chinasdn.org.cn 学会微信公众号: gh_7114786ac2df 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大学 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022年9月26日 “中国与世界:未来技术与技能(工匠精神)的哲学审视” 第19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通知 (第一轮) 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和技术哲学的创新发展,促进全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学术交流,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第19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两年一届)将于2022年10月召开(暂定)。未来技术学院,是2020年5月教育部提出的新型学院,为做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坚持面向未来。加强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研判,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未来技术的发展,需要超越现实;未来技术的实现路径,需要持续探索;未来技术的进步,需要不断推进。 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于2022年10月12日-17日在上海举行。世界技能大赛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各领域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一个国家在世界技能大赛中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个国家技术技能发展水平。世界技能组织成立于1950年,是非政府国际组织,现有77个国家和地区成员,其宗旨是通过各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范围推动职业技能事业发展。主要活动为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技能组织大会和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技能大赛。 为了推动未来技术学院的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促进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的培养,我们将第19届技术哲学年会主题确定为“中国与世界:未来技术与技能(工匠精神)的哲学审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中国与世界:未来技术与技能(工匠精神)的哲学审视”。 二、会议时间 2022年10月召开(暂定) 三、会议地点(待定) 四、会议费用与规模 会务费:400元(研究生减半);参会代表住宿、往返交通费用自理。 五、会议回执 拟参会代表请于2022年05月前提交参会回执,并提交论文或摘要。 六、会议征文与参会资格相关说明 (一)参考选题方向 1.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 2.未来技术的哲学问题 3.技能-工匠精神-大国工匠 4.未来技术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型国家 5.科学、技术、技能与人(科学家、工程师、工人) 6.元宇宙的技术哲学问题 7.科技治理与社会进步 8.技术哲学其他相关问题 (二)征文要求与参会资格 会议征文格式请参照《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规范要求。 征文经评审达到会议要求者,组委会将向征文作者发出正式参会通知。 组委会将入选征文(或摘要)集结成册用于会议交流。 七、联系方式 陈红兵(东北大学)电话:18602438501电子邮箱:chenhb2066@126.com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东北大学 承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科学与价值”专题研讨会 邀请函 科学的价值无涉理想(value-free ideal for science)曾作为科学哲学家捍卫科学客观性、科学自治等理念的重要基础。此后,科学实践的价值负载经历了从认知价值(epistemic values)到非认知价值(non-epistemic values)的逐渐转变。现在,多数科学哲学家已经承认,非认知价值在科学知识生产、分配和应用的各个阶段都可能扮演“实质性的角色”,科学与民主、正义、平等的研究得以充分展开。在当前科学知识传播、科技创新政策、科技伦理治理等实践领域中,其公共价值基础的讨论也不断凸显。鉴于此,本次专题研讨会将围绕“科学与价值”的基本理念及其在当代科学实践中的多样化表现形式。 会议主题: 科学的价值无涉与价值负载 科学研究中的认知价值 科学实践中的非认知价值 科学传播、科学治理、科技政策的价值基础 科学与民主、正义、平等 科学与价值的其他相关议题 会议时间:2022年11月12日—13日(11日报到、13日下午离会) 会议地点:浙江 杭州 会议费用:会务餐饮费由主办方负责,交通费及住宿费敬请自理 会议报名:请于10月15日前通过以下问卷提交会议回执,问卷链接:https://www.wjx.cn/vm/hn3tjtm.aspx 会议召集人与联系人:白惠仁,baihuiren@zju.edu.cn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 “科技伦理前沿谈”征文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两办《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做好科技伦理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科技伦理意识,营造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良好氛围,根据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科技伦理前沿谈”全国征文大赛的通知》,《自然辩证法研究》作为本次活动主要承办杂志之一,现面向学界征集本学科领域探讨科技伦理问题的学术论文。 本刊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刊,鼓励多学科交叉和多领域合作的创新性研究,长期关注科技哲学、科技政策、科技伦理、科学文化、科技与社会等相关议题的探讨。 现将本次征文相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1.选题内容 围绕科技伦理、学术规范的理论研究,科技伦理立法研究,科技伦理治理研究,科技伦理与科学文化,新兴科技伦理的原则与指引,科技伦理教育及普及等方向展开,体现建设性、前瞻性、务实性,具有时代特征和问题导向。 2.征文要求 (1)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观点明确,语言通顺,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结构合理。 (2)征文格式规范参考本刊官网(https://zrbz.cbpt.cnki.net/)的“投稿须知”和“《自然辩证法研究》论文规范要求”。 (3)篇幅以8000-10000字为宜。 (4)请在文尾注明作者姓名、年龄、工作单位、职称、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箱。 3.征文评审和刊发 本刊将组织评审专家对征文来稿进行审核。(1)审核通过的论文将统一报送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参与评奖,以中国科协名义颁发获奖证书;(2)达到刊发要求的论文将在征文办推荐的期刊及《自然辩证法研究》陆续刊发。 4.投稿方式 征文投稿邮箱:zrbzhfyj@sina.com;请在邮件标题中注明“科技伦理前沿谈征文+论文题目”。 5.投稿时间 2023年1月15日前。 《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 2022年9月3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