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通讯2021第7期244 |
2021年-09月-29日 |
目 录 --学术活动-- 第32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与第十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 在西北工业大学联袂召开..........................................................................................1 “第三届全国生态学哲学暨第九届生物学哲学研讨会”会议综述......................3 第四届“马克思主义STS”学术论坛在天水师范学院召开....................................11 --本会动态--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召开庆祝建党百年座谈会 暨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次会议....................................................................................13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西北工业大学举办宣讲报告会....................................14 --各地消息-- 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办 2021年“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15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12届青年学者‘科技与北京’论坛 暨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18 --通知通告-- 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庆祝建党100周年、研究会成立40周年大会 暨2021年学术年会征文通知.................................................................................19 关于召开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的通知(第一轮).......................20 第七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论坛通知(第一轮).......................................22 建党百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历程和科技哲学的未来展望 首届长三角论坛学术年会通知(第一轮)...........................................................23 “建党百年历程与科技与社会(STS)的和谐发展” 第13届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通知(第一轮)..............................25 第9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27 责任编辑:朱欢欢 2021年第7期 总第244期 第32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与第十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在西北工业大学联袂召开 2021年5月22—23日,第32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工程哲学与工程创新”在西北工业大学召开。论坛以“工程哲学与工程创新”为主题,与第十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联袂举行。中国工程院胡文瑞院士、殷瑞钰院士、朱高峰院士、傅志寰院士、孙永福院士、栾恩杰院士、王安院士、郑静晨院士、曹耀峰院士、欧阳晓平院士、黄维和院士、向巧院士、金智新院士、王双明院士、刘合院士、孙丽丽院士、李贤玉院士等17位专家出席论坛,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的代表与师生200余人参会。 中国工程院王安院士主持论坛开幕式和主旨报告,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胡文瑞院士、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何鸣鸿理事长、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教授先后致辞。 胡文瑞院士在致辞中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国家重大需求畅所欲言、热烈争鸣、理性反思、分享智慧,使本次研讨会开成一次回归学术的成功会议,推动工程哲学的理论发展、提升工程的造物能力。何鸣鸿认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工程哲学和工程活动一定会蓬勃发展,中国也一定会在新时代的创新浪潮中,大踏步地迈向世界科技强国!张炜对专家学者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表示各位专家学者相聚西北工业大学共同探讨工程哲学,对于广大工程技术界、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界及学校师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对于学校的工程哲学、工程创新等方面教学科研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殷瑞钰院士首先作了题为“中国工程哲学的特色和精髓”的主旨报告。他从东西方比较的视野下系统回顾了工程哲学的开创与发展进程,指出工程哲学中国学派特别重视对工程活动的历史本源、本质、特征、内涵、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在工程思维方面是以生产力及其实践第一性为根本立足点,强调以工程本体论为基本立场和理论核心,形成了“眼中要有大境界,心中要有大气魄”的研究共识。 在随后的主题报告环节中,12位院士、专家学者围绕工程知识论、价值论与方法论,从理论和案例两个方面对工程哲学的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层次探讨。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第十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与会学者就“工程哲学基本理论”“工程、价值与伦理”“工程哲学与工程创新”“工程的跨学科研究”“工程哲学与工程教育”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 供稿)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年第8期要目 (2021年8月18日出版) 实践推理的认知规范 ——论知识规范与信念规范之争的实质…………………………………………王淑庆 技术伦理何以可能考源 ——基于哲学本体论的转向………………………………………………………郦 平 基础研究定义的社会建构…………………………………………………………潘龙飞 论中国古典“自然”概念及其内涵窄化………………………………刘朝帅,张雅迪 “第三届全国生态学哲学暨第九届生物学哲学研讨会”会议综述 “第三届全国生态学哲学暨第九届生物学哲学研讨会”于 2021年5月8—10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联合举办。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肖显静教授主持开幕式,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范冬萍教授、生物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建会教授分别致词。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共96人,提交会议论文或摘要71篇,线上报告14人,在场报告56人,线上参会人员100多人。本次会议是迄今最大规模的全国性的生态学哲学和生物学哲学会议。 之所以召开这样的生态学哲学和生物学哲学的联合会议,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没有生物,就没有生态;没有生态,也就没有生物。两者不可分离。就此,既可以说生物学包含了生态学,也可以说生态学包含了生物学。在国外的很多大学,生态学学科与生物学学科并没有分开;在我国,虽然生态学已经成为一级学科,但在很多时候它还是设立在生命科学学院内。至于生态学哲学与生物学哲学,就更不能分开了。没有生物学哲学的生态学哲学,就失去了认识基点;没有生态学哲学的生物学哲学,就失去了实践扩展。因此,加强生态学哲学与生物学哲学的交叉融合,迫在眉睫。这是学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然。 综合本次会议,主要按照生态学哲学、生物学哲学与其他学科之关系,生态学哲学、生物学哲学三大主题展开,每一主题之下又分为若干专题。 一、生物学哲学、生态学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这一方面的讨论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生态学以及生物学哲学、生态学哲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北京师范大学李建会教授在题为“生物学哲学为当代科学哲学贡献了什么”的报告中指出,面对传统科学哲学的危机以及分子生物学革命的发生,生物学哲学对科学哲学的研究主要作出五点贡献:物理科学不是科学的标准范式,功能解释和目的论解释是科学解释的重要形式,评价性术语在生物学中的存在具有合理性,生物学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哲学价值。这彰显了生物学哲学作为科学哲学研究的分支学科的重要地位。中山大学王志康教授将生物学中的进化概念引进生态学中,基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对生物物种进化和生态系统进化中的若干理论性问题进行了思考。沈阳工业大学李世雁教授从语言上为我们解读并探讨了“生态学哲学”和“生态哲学”之间的关系,她指出我们应当明确环境哲学、生态哲学的哲学性质,应认识到生态学科学是生态哲学的科学基础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迟学芳副教授提出了人类的趋势应当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最后再走向生命中心的新设想。河南大学李胜辉讲师阐述了不同学科对“人类世”概念的争论问题。他认为争议根源就在于人们对开启人类世的人类影响的尺度所做的不同预设,并认为如果能从全球尺度考虑问题可能才是解决冲突的合理方式。 二、生态学哲学 (一)理论生态学哲学 1.生态系统生态学哲学 本专题主要就生态系统的本体论、认识论、实在论以及相关的方法论问题展开。华南师范大学肖显静教授系统梳理1948年维纳《控制论》提出之前控制论思想应用于自然研究的历程,指出维纳《控制论》提出之后,生态学家将此应用于生态系统研究中顺理成章;深入分析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两个争论,指出仅仅通过进化论研究生态系统稳态是不够的,生态系统确实是控制论系统,将控制论应用于其中不仅必要而且理所当然;紧密结合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指出生态系统控制论研究应该体现生态系统的非平衡特征、整体性特征、生命性特征,从一阶控制论走向二阶控制论。贵州中医药大学何进讲师对生态系统概念与其他生态学基本概念如种群、群落以及基因等之间关系,进行了系统概述。华南师范大学赵绪涛博士后具体分析了奥登巴赫的生态系统实在论立场,指出其“n+1”论证模式以及“分水岭”概念的不足。重庆医科大学杨倩倩助教着眼于生态学中整体论和还原论的争论,介绍了系统生态学家Jørgensen从热力学引入的eco-exergy概念的演变过程,并论述了其整体性内涵。 2.种群以及微生物生态学哲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成岗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科学地理解“人与菌群之间、菌群之间”以及“人与线粒体之间、正常线粒体与异常线粒体之间”这两个构成人体内生态学的关键因素,可能是深度理解生物学哲学的关键。山西大学张亚玲博士对种群个体论及其实在性问题进行了探究,她认为种群个体论基于种群的内在凝聚性、进化性、时空局域性、历史性,种群是本体论上的“个体”。 3.对生态学哲学的其他专题研究 一是生态学逻辑专题。云南师范大学李际副教授说明了统计学方法的弊病并引入模态逻辑和知识与历史与境进行分析,主张生态学知识是不完全符合葛梯尔(1963)定义的新颖科学知识。山西财经大学王雯讲师指出生态学理论综合可澄清问题、解决分歧,进而走出范式争论的现实困境,加快生态学与生态学哲学的发展,并增强其应用。 二是生态学因果关系专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刘龙飞博士生分析了生态学干涉因果解释与机制解释的关联研究,他认为对生态现象的解释,应当采取干涉因果解释和机制解释的综合进路。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张首园主要分析了生态系统中常见的间接效应形式及其内涵与特征,并结合生态学文献记载的相关案例,试图探讨其中所谓的因果机制。 三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专题。华南师范大学梁艳丽博士生主要就生态学中自然平衡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做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指出其是从“神意生态”走向“生态实证”。华南师范大学倪峻伟博士生分别从宏观、微观等不同层面对有机论与机械论、活力论、整体论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和辨析。山西大学刘星博士生则分别对“传统生态知识”“民族生态知识”“本土(土著)生态知识”“地方性生态知识”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初步辨析。 四是生态学的基本方法专题。山西大学张建鑫博士生则分析了生态学尺度的存在论问题,认为尺度作为概念之所是,以及尺度之存在与生态学对象之所是的关系,构成了生态学中尺度问题的基本存在视域。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庞西院博士生对假说-演绎法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及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假说-演绎法存在逻辑、操作性以及伦理三个方面的 问题。 (二)应用生态学哲学 1.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生态学哲学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叶平教授在题为“环境科学哲学:在自然与人工自然之间”的报告主题中指出,当今世界的环境治理问题极为复杂,因此在面临环境问题时应当认识到注重多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南京农业大学严火其教授则基于分工视角,主要以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为分析工具,对农业效率与生态冲突进行了具体分析。南方科技大学田松教授分别从热力学角度和生态学角度对垃圾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余泽娜教授通过从公众、企业、文化三个方面揭示了生态文明深入开展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绿色情商,认为这是一种有效地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从自发到自觉进路的一种方式。 2.将生态学哲学、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伦理学关联起来 (1)生态学哲学与生态伦理学 华南师范大学葛永林教授认为生态伦理范式分歧源自一直悬而未决的生态学缺陷,而各种生态学问题的哲学根源在于生态尺度的划分主观性太强。对此可对旧有生态学范式改良,也可进行新范式的尝试。北京科技大学毕丞副教授对生态恢复的伦理问题研究中指出,恢复生态学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式,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从不同历史、政治、文化和伦理等多个层面能够更好地进行生态恢复研究。云南大学孙越副教授对生物公民权的建构机制研究问题进行了阐释,认为在对其建构的复杂过程中,坚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是生物公民权的内在精神所在。此外,南通大学杨天奇副教授对汤姆·雷根动物权利论的理论逻辑作了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当代问题所产生的启示性思考。北京邮电大学江学如讲师认为学界对“自然”概念缺乏明确清晰的界定,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认识以及具体生态科学对“自然”内涵的探寻都存在问题,只有走向哲学式的操作定义或能对“自然”观念获得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沈阳工业大学硕士生许畅通过生态个体的视域探究道德效用,旨在确认道德对个体生存、自由与幸福的效用,引导行为主体自发地进行道德实践。 (2)生态现象学、生物现象学与生态学现象学等 河南师范大学王海琴教授指出面对当前环境教育的困境,可借鉴美国现象学家爱德华·凯西所提出的环境道德反应第一时刻的思想。中山大学硕士生刘子轩进行了生物学方面的现象学问题探究,他对如何弥合解释无符号的生物语义学与超越论现象学的鸿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吴木丽对生态学研究中现象学方法路径如地文学传统植物生态学的胡塞尔现象学意蕴、生态学实验现象学、生态学热力学现象学等进行了探析,认为这也许是一条能够摆脱还原论-整体论研究生态系统的本体论承诺负担的可选择路径。 (3)民族地方性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民族地方性知识与生态伦理方面,云南农业大学赖毅研究员指出,与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不同,傣族可以将稻作生产的泥土体验和身体感知相结合,构建一个以土地维护为基础的稻作生产体系,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桥梁。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罗丹副研究员在其题为“红河哈尼梯田‘稻作—灌溉’系统的地方性知识生产与区域性生态担当研究”中指出梯田农耕民族不断强化对自身所持有的地方性知识系统的“自知之明”,其所承领的生态担当将对融入和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蕴含问题方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生贾萌对孟子“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秉持正确的生态观念,对正确应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郑州大学硕士生崔梦培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进行了比较,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将生态学哲学推进到科学技术应用及其社会层面。华南师范大学刘益宇副教授提出将我们的视野放到社会生态系统,在面对社会生态弹性表征路径的挑战时,软系统干预对于临界识别问题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河南师范大学田甲乐副教授基于知识民主化的理论视角,分析了生态治理中的公众参与,认为公众参与不仅是政治合法性的需要,而且是生态治理中避免专家知识的建构性和不确定性、生产出可靠性知识的需要。山西财经大学王媛媛副教授将视野引向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此外,安徽大学于川讲师阐述了几种生态系统价值的认知构形,由构形向构型的演化;探讨了生态系统价值向技术和社会实践转化的问题,以及科学技术哲学的理念向技术-社会实践转译的思考。 三、生物学哲学 (一)理论生物学哲学 1.零假说 清华大学王巍教授针对整体适应主义及零假说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他认为尽管适应主义在生物学中存在争议,但仍可以通过零假设和停止规则对整体适应主义进行辩护。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赵亚萍对群落聚集理论检验的零假说证伪原则的内容进行了探析。她指出群落聚集理论争论中的零假说—证伪原则具有逻辑优先性且能及时发现错误理论,但也存在问题,因此应对该原则加以区别选用。 2.生物学发现 北京大学周程教授的报告则主要基于相关案例,以科学史以及相关文献的分析作为其基础,并基于科学哲学视角探讨了否定性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 3.生物功能 浙江大学陈勃杭研究员在其题为“On biological function: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eliminativism”的报告中论述了生物功能争论中非主流的消去主义立场。最后指出消去主义促使我们思考功能性词汇和语句在生物学中的逻辑地位,并进一步指出生物学实践中却没有消去功能性词汇,暗示了生物学中的“生命”概念在生物学实践中用处很少,但却无法被消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夏永红特聘副研究员则做了有关目的论语义学与生物功能的组织学解释的主题报告,他采取了一种生物功能多元主义的立场,主张由此提出一种新的目的论语义学,将避免对传统目的论语义学的主要诘难。 4.生物模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叶立国教授从“历史主义”维度对科学模型“虚构论”进行了理性辩护。他提出科学模型并不对“目标系统”负责,只对人类“经验”负责。“遗传”和“变异”是科学模型的衍生机制。不是科学模型表征对象世界,而是建构或塑造对象世界。科学模型与文学创作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存有“经验内容”。山西大学方卫副教授作了有关作为最小化模型的设计原则的主题报告,他讨论了系统生物学中著名的设计原理--积分反馈控制,表明它满足最小模型的所有条件,认为这种方法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北京大学陆俏颖助理教授阐述了有关先天/后天之争在当代生物学的持续讨论,并指出鉴于建模领域的突出进展,因果模型有望为该争论的最终澄清提供一个严格且清晰的形式语义系统。 5.生物进化 山西大学赵斌教授在报告中试图从历史的视角勾勒出机遇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不同解释性角色,探讨其所引发的哲学和科学争论,并澄清它的现代概念来源和意义,从解释角色、因果效力、概率特征等方面对其展开阐述和分析。北京邮电大学王生智副教授认为快感作为生物行为的成功,是生物进化的向导。中国科学院大学杨粲然博士指出物种层次的特征必须是突现的,并指出古生物学家更多讨论的是物种进化而非物种选择。北京师范大学魏巍博士指出在进化论达到媲美牛顿力学那样的公理化体系之前,可以先考察公理化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达尔文进化论本身是怎样的结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邹昕宇则梳理了朱利安·赫胥黎的进化性进步思想,并认为该思想反映了生物学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混合。山西大学硕士生王榕以进化论疾病观为解释语境,借助当前生物学中因果解释和目的论解释规则具体考察病毒与人类的协同进化问题。 6.生物分类 赤峰学院杨晓坡副教授主要阐述了生物分类系统的演进及其时间维度的划分,指出在系统发育网络的基础上补全时间维度,会使分类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山大学博士生纪少文、温世超在其题为“自然类与理论实体——从生物学实践出发”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建基于推论主义语义学和功能性科学实在论之上的自然类实在性论题的解释能够避免自然类反实在论的解释难题和(新)本质主义的过度因果性问题。 7.生命的本性 内江师范学院唐光霖客座教授挑战了生命实质的难题,从归类的符合性、能说明生死问题等强大解释力、将实体说属性说过程说概况在其中这三方面确证了“生命是一种关系模式”的命题等内容。浙江财经大学肖云龙讲师给我们展现了一种不同于机械生命观的自创生和共生的生命观,肯定了非人类生命所固有的价值。郑州大学王翠平副教授则更加关注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对知觉恒常性的说明及其不足,她认为恒常性包含了某种本体的不对称,但其并不能表现为生物-心理的说明结构。北京大学马诗雯博士后指出合成生物学的出现颠覆了人们对“生命”的认知。她从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的视角分析了合成生物学视域下的生命概念。山西大学胡米雪做了有关自创生理论的发展进程内容的探讨。此外,山西大学郭虹博士试图从基因、环境和认知等多维层面探讨合作行为的演化机制,并认为基因、环境和认知的相互作用促成了合作演化。 (二)应用生物学哲学 1.从生物学(生命)哲学到生物学(生命)伦理学 上海大学闫坤如教授在有关动物权利及其实验伦理规范的主题报告中,主要就动物实验伦理规范问题进行了阐释和思考。广西师范大学练新颜副教授认为目前对干细胞人造肉的伦理争论缺少政治维度的伦理考量,指出我们应该警惕干细胞人造肉的“技术专制”特性从而给人类自由带来的危险。中国科技大学张贵红副教授认为技术伦理的生命哲学维度能够为生物技术发展而引发的伦理问题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分析维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邹亚文讲师在对CRISPR技术的哲学思考的主题报告中,主要分析了CRISPR技术的历史及其潜在价值,并对涉及的相关哲学问题做了思考。北京师范大学韩笑博士则介绍了佩佩尔对价值的生物学起源解释问题,指出其价值理论是对现有经验价值体系的最大综合,标志着自然主义价值论研究径路的终结。 2.从生物学哲学到人类社会伦理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杨辉副教授主要基于生物学家威尔逊和古尔德两者给出的不同方案入手,为我们展现了科学与人文如何融通问题背后所产生分歧的哲学根源。北京大学廖新媛博士生报告了人格同一性领域中的问题,并尝试为动物主义辩护。 最后,李建会教授主持了研讨会的闭幕式,肖显静教授作了会议总结。肖显静教授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从生物走向生态,最后走向生物-基因-环境的三螺旋;我们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应该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非人类中心主义”,走向自然,走向后现代;从简单到复杂,从还原到整体,从决定到概率;从物质到能量,从能量到信息,最后从实体走向事件、过程和关系;从天然物到人工物(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智能的);从机械到生物,再到生命;从“超级有机体”(上帝),到有机体再到“准有机体”(生态系统);从共时性的现在或预成,到共时性的祛在或渐成;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科学技术与社会,即从生物学哲学、生态学哲学分析生物学以及生态学之于自然以及社会的意义。肖显静教授进一步指出,没有一个好的生物学哲学,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态学哲学,也就不可能有好的生物(生命伦理学);没有一个好的生态学哲学,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态学,也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以及生态保护实践!没有理论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就没有前景!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进生态学哲学以及生物学哲学发展的新篇章! (华南师范大学梁艳丽 供稿) 第四届“马克思主义STS”学术论坛 在天水师范学院召开 6月5日至6日,由天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福建论坛》编辑部共同协办的第四届“马克思主义STS”学术论坛在天水师范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苏州大学、青海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汕头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7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同创新”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开幕式上,天水师范学院副校长王文东、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赵月刚、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云龙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天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建军主持。 王文东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表示欢迎。他简要介绍了62年来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阶段、办学特色及办学的思路、理念、目标与路径。他指出,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浓厚氛围中,研讨交流“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科技加速发展并深刻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时代,从哲学视域对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予以反思和应答,回应世界的发展和关切人类的命运,是哲学人的责任和使命。 交流阶段,中国知名工程哲学家李伯聪教授聚焦大会主题作了《再谈“工程与社会”》的主旨报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赵月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理论部王志强、《福建论坛》杂志社刘君、南昌大学钟贞山、内蒙古大学王金柱、浙江大学潘恩荣、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等主持和评论了主题发言。 专家学者们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同创新”的会议主题充分表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多视角、多维度地展示了研究成果。西安交通大学邬焜、南京大学胡大平、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中国人民大学林坚、浙江大学潘恩荣、苏州大学邢冬梅、内蒙古大学王金柱、西北工业大学闫毅、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赵月刚、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兰州大学孙冠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贵红、南京大学季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韩连庆、中国科学院张志会、上海交通大学陆群峰、长沙理工大学余乃忠、九江学院冷树青、陕西师范大学崔小伟、西藏天基网络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周小帅、华中师范大学王晓青、天水师范学院钱晓东、郭顺利等先后就本次会议作了主题发言。 本届大会是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使我国“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指示及全国上下喜迎建党100周年之际,面对当代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以及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交叉融合的趋势,为促进相关问题的跨学科、多维度研究召开的会议。会上,学者们紧紧围绕着本次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各抒己见,富有新意,在探讨与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整个会议井然有序,学术氛围极其浓厚。 闭幕式由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云龙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恒力代表第五届承办单位在线致辞。天水师范学院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文东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本届论坛为大家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与会专家紧紧围绕会议主题作了深入研讨,分享了研究成果,拓展了学术领域。报告精彩纷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前沿理论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他希望与会专家多支持我校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 会议期间还就成立“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进行了研究探讨,下一步按程序向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申报。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召开庆祝建党百年座谈会 暨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次会议 2021年6月27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庆祝建党百年座谈会暨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次会议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研究会在京党委委员、第八届理事、监事、分支机构负责人以及秘书处专职人员等三十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研究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何鸣鸿主持。 何鸣鸿理事长首先就此次党史学习教育做了题为《学史明理守初心 建功立业新征程》的党史报告。报告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做了一场深入浅出的党史报告。在此基础上,何理事长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他强调,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全体党员和广大会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研究落实中国科协十大会议的具体任务和措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启航新时代,大力推动新时代自然辩证法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不断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新贡献。 与会代表围绕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自然辩证法事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等展开交流座谈。研究会副理事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大学尚智丛教授,研究会副监事长、中央党校王克迪教授,研究会副秘书长、党委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董春雨教授,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化工大学崔伟奇教授,中央党校赵建军教授,北京大学周程教授,清华大学刘立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张法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林坚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翟晓梅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治立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卫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苏湛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周国文教授等做了重点发言。 研究会秘书长、党委委员赵月刚介绍了研究会上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情况和下半年活动安排,并就研究会学术奖励的相关情况、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工作、学科发展报告编写工作、推动学科建设工作等做了汇报与交流。 会议强调,在建党100周年、研究会成立40周年之际召开座谈会,回顾和重温党的奋斗史、自然辩证法事业发展史,探讨如何凝聚共识,推动自然辩证法事业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学科遇到一定的发展困境,但作为一项事业的中国自然辩证法迎来了新的春天。特别是在当代新科技革命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哲学关怀,为自然辩证法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化代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要继续传承红色基因,秉持为国服务的优良传统,着眼于世界前沿科技和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开放包容、勇于创新,为服务和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 供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在西北工业大学举办宣讲报告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和《中国科协、科技部关于开展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通知》精神,在第5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5月22日走进西北工业大学举办宣讲活动,何鸣鸿理事长为西北工业大学各学院分管科研工作副院长、科研秘书、新进青年教师作了《创新、责任与担当——科学道德建设与科学家精神》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侯成义主持。 何鸣鸿理事长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以“科研诚信与科学家精神”为主题,运用大量国内外典型学术不端案例,紧扣“创新、责任与担当”,从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科研规范与科学道德建设等方面详细讲解了科研诚信与科学家精神,倡导高校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杜绝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应当规范的诸多细节问题。他认为,要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科研道德及行为规范教育,建立教育、制度、监督、惩戒、警示并行的管理机制,做到心中有戒尺,避免踩红线。整个报告内容丰富、数据详实、深入浅出。 侯成义副校长对何鸣鸿理事长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他希望大家以此次报告为契机,充分认识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在全校营造严守学术道德底线,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探求真知的良好氛围,为“十四五”期间学校科研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供稿) 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办 2021年“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持续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2021年6月19日,由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重庆邮电大学社科处承办、《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2021年“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重庆邮电大学逸夫楼顺利召开。来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在渝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研究生等100多人参加了此次大会,共同探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以及相关热点问题。 在开幕式上,重庆邮电大学社科处处长谢俊教授致辞指出,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具体意见。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探索,加强学科建设。 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西南大学哲学系杨玉辉教授指出,此次会议主题明确,针对性强,通过召集重庆市内从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如何加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和学科建设体系化,有助于推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科研共同体的发展,有助于推动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凝聚力,推进新时代自然辩证法相关热点问题的研究。 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代金平教授作了题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主旨报告。代金平教授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使命”等七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60条重要论述。代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定位高端、特色鲜明、体系完整,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坚持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原则、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统一、遵循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是对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规律的新总结、新概括,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思想,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礼建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科技持续创新的制度优势”的报告。他指出,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背后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创新成果分享的公平正义性正是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力支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引导科技创新目标与成果以人民为中心,保证公平正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能统筹科技资源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内在地激发市场各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能激发科技工作者以爱国主义热情注入科技创新活动内在动力。 随后,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晓平教授针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性质、学科定位、学时数减少等教学中的困境,提出了回到原点和经典,回应时代的呼应等解决路径和策略。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负责人何兵副教授提出使用雨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学时变少的难题。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负责人龚美德副教授介绍了西南大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新理念。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负责人李千五副教授提出教学中应坚持问题导向,由传统的传道授业向现代教学思维的转换。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负责人邓乐元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红副教授围绕“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分别作了分享和交流发言。 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西南大学哲学系邱德胜教授对大会作了总结发言,指出本次研讨会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并指出未来“自然辩证法概论”的课程教学应在尊重传统、关注现实、回归学术三个方面下功夫,注意挖掘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廓清自然辩证法和科技哲学之间的关系,基于当前课时少、内容多的现实,不断从科技哲学研究的前沿中吸取营养,充分彰显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专家学者发言踊跃、探讨热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坚守“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属性。各位一线教师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等内容的研习和探讨,真正学懂、弄通、教会研究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通过课程教学使广大研究生认清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不断成长为推动我国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杨, 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余玉湖、邱德胜 供稿)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12届青年学者‘科技与北京’论坛暨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1年6月19日上午,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12届青年学者‘科技与北京’论坛暨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金码大厦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是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 青年学者“科技与北京”论坛是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多年来持续搭建的青年人才成长重要平台,旨在鼓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立足自身工作岗位与科研工作实践,探索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也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思维碰撞、技艺切磋、才华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帮助他们提高表达学术观点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术成果科普化,以使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为科学文化的传承者、科技创新的实践者、科学传播的志愿者。 本次论坛活动汇聚了来自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的优秀青年学者。演讲者围绕科学的复杂性、科学家精神、科学传播、议程融合的作用以及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分享。本次活动邀请了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建军,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孙涛,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江洋,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潘龙飞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滕菲五位专家评委对演讲者的表现进行打分和点评。五位评委分别对每位演讲者的现场表现进行了专业细致的点评,提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建议,演讲者们表示受益良多。 最终,经评委会评审,北京科技大学樊婧演讲的《电子游戏的心理安慰作用》获得一等奖;北京体育大学李晶演讲的《奥林匹克仪式传播的理论支点与中国本土问题的融合》和北京邮电大学夏钊演讲的《双黄连和科赫的结核病药——浅谈科学的复杂性》获得比赛二等奖;其他演讲者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三位演讲者将被推荐参加北京市科协主办的“第二十二届北京青年学术演讲比赛复赛”。 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庆祝建党100周年、 研究会成立40周年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 征文通知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40周年和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自然辩证法类课程作为全国理工农医科研究生的必修政治课4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21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围绕建党100周年与自然辩证法这条主线举办系列学术活动,其中拟定于10月30-31日在北京举办“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为主题的大型学术研讨活动,现向学界征集论文,并择优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上以专栏形式发表。 一、征文主题 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 二、主要议题 1.中国共产党百年与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2.中共领导人和著名科学家论自然辩证法研究;3.中国共产党百年与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研究;4.中国共产党百年与科技社团研究;5.自然辩证法著名事件与人物口述史研究;6.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文献和国际传播研究;7.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及未来创新发展研究;8.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教育与教学、课程、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研究;9.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0.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技百年变迁与发展研究;11.自然辩证法与中国文化研究;12.自然辩证法与前沿科技相关问题研究;13.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发展研究;14.自然辩证法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相关问题研究(科技创新、绿色生态、乡村振兴、美丽中国、文化强国、社会治理等);15.其他相关议题。 三、投稿事项 1.论文请参照《自然辩证法研究》格式,优秀论文将在该杂志上以专栏形式发表。 2.投稿发至研究会邮箱:zrbzhf@vip.sina.com,截止时间为2021年9月20日。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021年3月30日 关于召开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的通知 (第一轮) 随着当代量子科技等物理前沿的不断创新,物理学哲学问题持续涌现。经研究决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委会、科学技术学专委会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于2021年10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搭建当代科学与当代人文沟通的桥梁,促进物理学家与哲学家的对话与交流,共商我国物理学哲学发展大计,形成物理学与物理学哲学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欢迎对物理学哲学有兴趣的科学家与物理学哲学的研究专家学者与会交流。 一、会议基本信息 1. 会议名称: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 2. 主要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第一次、第二次量子革命引发的哲学问题; (2)量子计算的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问题; (3)量子场论中的哲学问题,包括规范场、代数量子场论等中的哲学问题; (4)量子引力理论的哲学问题,包括超弦和其他量子引力理论中的哲学问题; (5)当代量子诠释学问题; (6)物理学哲学中的其他哲学问题,包括经典物理学、相对论、宇宙学、量子逻辑、物理学思想史等领域中的哲学问题; (7)中国科大量子科学系列丛书的新书发布。 二、会议时间与地点 1. 会议时间 2021年10月22-25日,会期两天 2021年10月22日全天报到 2021年10月23-24日全天开会 2021年10月24日晚或25日离会 会议地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具体报到地点另行通知)三、会议主办与承办单位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承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哲学研究中心(筹) 四、会议论文要求 1. 参会人员向主办方提交300字中文或者英文论文摘要,截止时间为2021年8月30日。摘要应包括论文题目、部分正文、作者姓名、单位、关键词(3~5个),以及作者简介和联系方式。论文符合学术规范。 2. 举办单位将在2021年9月10日向摘要提交者发出会议正式邀请函,收到邀请函之后,请参会者在2021年9月25日向组委会提交论文全文,以便印刷论文集,进行深度讨论和互动。 3. 请通过电子邮件将论文摘要以附件形式发送至:liushenpsy@ustc.edu.cn 五、会议联系人 刘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liushenpsy@ustc.edu.cn;15209891220; 胡绵(华南理工大学),475321070@qq.com;15521479152 六、说明 会议费用:大会不收会务费,代表往返交通和食宿费用自理。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哲学研究中心(筹) 2021年6月5日 第七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论坛通知 (第一轮)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论坛,将于2021年11月12—1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新兴科学技术时代的公共政策”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从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公共政策学等视角研究新兴科学技术的哲学、伦理和治理问题。热忱欢迎科技哲学、伦理学、科技管理以及公共政策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相关议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将在本次会议期间进行换届选举工作。 一、会议主题:新兴科学技术时代的公共政策 二、会议主要议题 1.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基础理论问题;2.科技史、科学文化与公共政策;3.生态文明与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政策;4.生物科学技术的哲学、伦理与治理问题;5.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哲学、伦理与治理问题;6.核电站和核废料的风险评价与决策;7.其他相关议题。 三、会议时间及地点 1.时间:2021年11月12—14日(12日报到,13日和14日上午正式会议,14日下午离会) 2.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 四、会议回执、摘要或论文提交 请参会代表于2021年10月1日前将论文全文或摘要以及参会回执,以电子邮件方式提交至联系人邮箱。论文将收入会议论文集供大会交流。 五、会议费用:本次会议不收取会务费,参会人员的往返交通费和住宿费自理。 六、会议联络人 陆群峰:18257283602,luqunfeng1981@163.com。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承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2021年4月23日 建党百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历程和科技哲学的未来展望 首届长三角论坛学术年会通知(第一轮)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和科技哲学的创新发展,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安徽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首届“长三角论坛”,将于2021年11 月6—7日在浙江嘉兴召开,由浙江工业大学、嘉兴学院承办。现将会议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自然辩证法”的初心和科技哲学的未来 二、会议时间 2021年11 月6—7日(5日下午报到,6日开会,7日离会) 三、会议地点 浙江·嘉兴 四、会议费用 参会代表住宿、往返交通费用自理。会议注册费标准如下: 高校教师(含博士后):600元/人 博士/硕士研究生:200元/人 离退休教师:免费 五、会议回执 拟参会代表请于2021年10月1日前提交参会回执,并提交论文或摘要。 六、会议征文与参会资格相关说明 (一)参考选题方向 1.中国共产党与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3.红船精神百年演变与哲学传承 4.共同富裕的基本理论与前沿问题; 5.前沿科技的哲学、伦理问题与治理; 6.数字化改革的哲学思考与前沿问题 长三角协同发展的哲学思考与前沿问题 长三角科技伦理制度建设的一体化研究。 (二)征文要求与参会资格 会议征文格式请参照《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规范要求,优秀论文将推荐至《自然辩证法研究》。 征文经评审达到会议要求者,组委会将向征文作者发出正式参会通知。 七、联系方式 研究会秘书处: 杨庆峰(复旦大学) 电话:13564477559 邮箱:bioefd@126.com 汪 禹(南京财经大学) 电话:18551839069 邮箱:2699966@qq.com 王高峰(中国科技大学) 电话:13855105814 邮箱:wanggf@ustc.edu.cn 吴 宝(浙江工业大学) 电话:0571-85290269 邮箱:7707596@qq.com 承办高校 艾 宁(嘉兴学院) 电话:13857198273 邮箱:279787366@qq.com 顾 容(浙江工业大学) 电话:13675860818 邮箱:gr@zjut.edu.cn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安徽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承办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嘉兴学院 2021年5月18日 “建党百年历程与科技与社会(STS)的和谐发展” 第13届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通知 (第一轮)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动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和科技与社会(STS)的创新发展,促进全国科技与社会(STS)研究的学术交流,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主办,“第13届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年1届)将于2021年12 月3—5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华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院”和“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现将会议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建党百年历程与科技与社会(STS)的和谐发展” 二、会议时间 2021年12 月3—5日(3日全天报到,5日下午离会) 三、会议地点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文3栋6楼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601 住宿:广州市大学城校区雅乐轩酒店或广州大学商务酒店 四、会议费用与规模 会务费:300元(研究生减半);参会代表住宿、往返交通费用自理。 五、会议回执 拟参会代表请于2021年7月1日前提交参会回执,并提交论文或摘要。 六、会议征文与参会资格相关说明 (一)参考选题方向 1.中国共产党与自然辩证法; 2.中国共产党与科学技术发展; 3.中国共产党与科技和社会进步; 4.科技与社会的基本理论与前沿问题; 5.新兴科技的哲学、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与治理; 6.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科学精神、工程师精神与工匠精神研究; 7.科技哲学与科技教育(STEAM); 8.科技革命与人类未来; 9.科技与社会(STS)的其它相关议题研究。 (二)征文要求与参会资格 会议征文格式请参照《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规范要求。 征文经评审达到会议要求者,组委会将向征文作者发出正式参会通知。 组委会将入选征文(或摘要)集结成册用于会议交流。 七、联系方式 张旺君(华南师范大学) 电话:13560104256 电子邮箱:35177430@qq.com 陈 佳(东北大学) 电话:13804216640 电子邮箱:ddchenjia@126.com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华南师范大学 东北大学 承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 华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院 东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 2021年5月14日 第9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 第一轮通知 一、会议目的 在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基础上,进一步在临床伦理学、研究伦理学、公共卫生伦理学、新生物技术伦理学、动物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哲学和文化层面,以及生命伦理学学科建设等领域检阅我们近年来特别是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的生命伦理学或医学伦理学研究成果,探讨在这些领域的伦理问题,以推动我国生命伦理学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会议坚持以学术探讨为中心,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本学会务实、认真、开放、民主的学术作风。 二、会议议题 会议议题将包括: 1.公共卫生伦理学,可讨论: 预防和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伦理问题,包括疫苗研制和分配中的伦理问题,健康码中的伦理问题,人类动物源疾病预防和控制的伦理问题,预防和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资源分配的公正问题,预防和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中公众健康与个人自由的关系问题等; 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政策和法律问题; 医疗卫生改革中的伦理问题,“看病当买卖”问题及其根源,资本和市场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发挥作用的伦理问题,支持和反对全民免费医疗的伦理论证,弱势人群的医疗健康与健康公平问题等;从限制生育转变到鼓励生育中的伦理问题,人口增长不如人意的因素(例如教育问题、成本问题等)。 2.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伦理学,可讨论: 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中的伦理问题(例如伦理治理的基本原则问题);制订基因编辑伦理标准的伦理问题(尤其是可遗传基因组编辑的伦理标准);神经伦理学有关问题(例如深度脑刺激、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合成生物伦理学有关问题(例如自然生物与人造生物、有生命实体与无生命实体之间有无道德意义的区别,自然生物与人造生物的道德地位问题);生物样本数据库、大数据有关的伦理问题(包括数据伦理学有关问题);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伦理问题。 3.生物医学研究(或与健康有关研究、临床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可讨论: 新版CIOMS国际准则的优点和问题;研究方案伦理审查中的风险-受益的先验评价;研究中的利益冲突问题;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能力建设问题等。 4.临床伦理学,可讨论: 医生面临的伦理难题;医生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办法;儿科医疗决策的伦理问题;老年医疗决策的伦理问题;移植器官的供给和分配以及器官捐献奖励的伦理问题;代孕的伦理问题;冷冻卵的伦理问题;人造子宫的伦理问题;《民法典》有关医生侵权责任规定的伦理问题等。 5.动物伦理学,将讨论: 野生动物保护的伦理问题;防止和减少虐待和残害以及保护伴侣动物的伦理问题;克隆猴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中国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指南》征求意见稿的伦理分析等。 6.哲学和文化层面,将讨论: 有关后果论(效用论)和义务论(道义论)的新问题;生命伦理学中的身体问题; 性、婚姻、家庭、人口与社会;女性歧视、性别平等和女性主义;反对歧视残障人的哲学论证;儒家、道家或佛家学说与生命伦理学等。 7.生命伦理学学科建设,将讨论: 《生命伦理学》第2版有关问题;生命伦理学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和课程建设等。 三、会议程序 会议注册:周四上午、下午 理事会:周四晚上 开幕式:周五上午 全体会议(生命伦理学进展报告):周五上午 专题讨论会(分会场):周五下午 卫星会议(分会场):周五晚上 分组会议(分会场):周六上午 全体会议(生命伦理学文献报告、研究生论坛):周六下午 闭幕式:周六下午 四、论文摘要 愿参加会议者请于2021年7月30日以前将论文摘要和填好后的回执发送至电子信箱CCB2021HN@163.com。 论文摘要请用A4纸宋体小四号字规格键入或书写,字数不超过500字,第一行为论文题目居中,空一行后第二行为作者姓名居中,空一行后第三行为作者单位和email地址居中。空二行后为摘要正文,摘要不加注释,不附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经过论文摘要审查委员会(主席为我会陶黎宝华副理事长)审阅后将于8月31日以前通过电子信箱发送给作者和正式的参会通知书。请将准备发言的PPT在10月20日前发给CCB2021HN@163.com。 论文摘要未经审查通过或无论文者也可作为列席代表参会,除不能在会上报告外,可以积极参加讨论,其他方面待遇与正式代表完全相同,但需向会议秘书处提出申请,以便会务组安排住宿。 五、注册费用 所有参加会议的代表均需缴纳注册费800元,研究生凭学生证缴纳注册费400元。注册费用于周四晚、周五周六午餐、晚餐以及会议资料的印刷。仅参加一次会议的代表免缴注册费,餐费自理。 会议有少量名额可为论文审查摘要已通过的经济困难代表免除注册费。拟申请困难补助者请在回执表明。注册费补助经申请资助审批委员会(主席为我会萧玲常务理事)审查批准后发给证明,申请者注册时请出示证明书。 六、会议时间地点和日程 上午 下午 晚上 10月28日星期四 注册 注册 理事会 10月29日星期五 开幕式 生命伦理学进展报告 专题讨论会 卫星会议 10月30日星期六 分组会议 生命伦理学文献报告 研究生论坛 闭幕式 会议及注册地点:海南省海口市XXX宾馆 七、住宿信息 所有代表的宿费自理。 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的代表! 会议主席:翟晓梅 学术委员会主席:邱仁宗 委员:贾平、雷瑞鹏、林瑞珠、刘俊荣、邱仁宗、陶黎宝华、翟晓梅、张瑞宏 组织委员会主席:苏玉菊 委员:徐海波 陈思然 王天秀 余敬 王玄览 袁曦 范琼 秘书长:苏玉菊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 海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 承办单位:海南省人文医学研究基地 海南省卫生法学会 协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和工程伦理学专业委员会 (注:协办单位可以适当增加。成为协办单位的条件:是我会理事单位,保证至少有10人参加会议,并经学术委员会批准。) 2021年5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