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第五届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社会(STS)论坛在北京举办

2023年-06月-01日

  2023年5月27日,第五届马克思主义科技与社会(STS)论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本次论坛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科技伦理治理”这一主题,立足如何在科技创新前沿保持风向标,实现科技发展与伦理建设的统一,如何应对高科技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促进科技向善发展与高科技人才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高速进程保驾护航等问题展开讨论。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员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大学哲学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精神与科技伦理工作委员会协办。

  开幕式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娜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赵月刚、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龙、北京航空港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高宁做开幕发言。论坛以线下形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师生相聚北航参加本次活动。

  主题发言环节,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以“工程生态”为核心概念,指出传统的语词学中,“构成词语”的关系并非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即后者才是“中心语”,“工程生态”一词是以“工程”为核心对象和内容的偏正关系。在对语言学修辞学中的隐喻及其转变进行分享后,他强调要关注修辞学的定义和“范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工程生态”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范式转换”。此外,工程生态具有整体性、生态特性、立体网络性、复杂多样性、竞争、合作、竞合、共生、演化等特点,同时与自然生态存在相互关系,这为范式演进和走向工程生态范式提供了可能。

  论坛第一场报告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赵月刚主持。在这一环节,浙江大学潘恩荣教授以“知识转向: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哲学的分裂风险与应对思路”为题,认为机器换人“常识”深藏着技术哲学新的分裂风险,而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哲学的新认识论和逻辑推理问题是“机器如何接受并重现人类知识”,从技术认识论走向技术知识论。安徽大学王金柱教授以“设计现象学”为主题,指出伊德技术现象学主要关注“用物”,没有充分分析“造物”,而“造”物的一项图式于“我-造-物”的关系,包含了相生、人化、物化、相成四种图式,因此他认为设计作为意向性的建构,是给解蔽以自由的维度。天津师范大学王耀东教授以“工程风险的社会可接受性”“为题,将工程风险与已知风险、横向与纵向风险等相比较,阐明了GPT风险的社会可接受性。

  第二场论坛发言由浙江大学潘恩荣教授主持。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教授以“社会公正——工程现代化的首要价值”为题,引用哈贝马斯“现代性代表着解放、自由、进步”,指出应当以现代化的更为公正的方式推进工程建设,通过改变思想范式来重新呈现新的工程生态。大连理工大学于雪副教授以“人工智能伦理治理:阐释路径与应对策略”为题目,指出人工智能伦理有非确定性、隐象性、滞后性三个方面的特征,并提出从建构伦理治理模型、构建伦理服务理念、实验方法等方面的具体阐释路径。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志会以“三峡工程公众风险认知偏差的形成与应对思考”为题目,分享了三峡工程公众风险认知偏差所导致的风险扩大及应对策略。天津大学陈印政副教授以“中国近代工程伦理发展的历史考察”为题,通过历史考察阐述了中国近代工程伦理发展的过程及其反映出的中国工程师不断成长与努力争取话语权的过程。浙江师范大学吴雯副教授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伦理困境审视”为题,指出应厘清深度智能环境下人与智能技术共存的样态,探索人机共存时代的伦理路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恒力教授以“科技伦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为题,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技伦理教育方法、内容、目标的一致性出发,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同构性与通融性的关系,因此科技伦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场论坛发言由中国矿业大学阎国华教授主持。西北工业大学吕天泽副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技术进路的共性与特色”为题,指出在技术学习和创新方面,共性是各国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技术学习以及从学习到创新的转变;而特色在于中国更快完成了这一进程,同时更加强调自主创新和技术体系的完整自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寒副教授以“研究型大学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因素的扎根理论分析”为题,通过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探究了研究型大学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因素的问题。长沙师范学院黎昔柒副教授以“马克思历史批判方法与价值批判方法的辩证关系”为题,从马克思历史批判方法与价值批判方法之间关系的论争、马克思历史批判方法与价值批判方法之间关系论争得归纳、马克思历史批判方法与价值批判方法得辩证统一三个方面进行和分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柏江竹以“通用人工智能:人化的机器抑或机器化的人?”为题,认为ChatGPT可能带来物理与文化的双重困境,使人彻底沦为“活机体的肢体”而完全丧失主体性,需要引起人们警觉。西北工业大学曹奥琪以“弥合机器人应用中的责任缺口何以可能”为题,基于马蒂亚斯“智能机器的发展使原本谁生产(操作)谁负责的责任归属出现难题”的理论,对不断凸显和扩张的责任缺口进行了探讨。安徽大学王晓曼以“智能体引发的社会贫困的积累问题”为题,从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两个维度考虑智能体带来的贫困问题,从物质贫困到精神贫困再延伸到技术贫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四场论坛发言由天津师范大学王耀东教授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正清副教授以“智能机器设计的图像伦理路径”为题目,基于智能机器的外观是重要的伦理感知来源,建议建立图像的道德敏感框架,使图像伦理可以应用在人技管理伦理治理中。西安理工大学侯彦峰副教授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探析”为题目,从当今科技发展的风险与问题以及大学生作为未来科技发展和创新主体两个层面入手,分享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内容、目的、问题、路径等方面的内容。陕西师范大学张玉蕾以“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人与技术关系的变革”为题,探究了以技术为主导的社会发展中人的能动性逐渐增强的现实转向下,人与技术关系的变革和协调共进的未来发展趋势。安徽大学罗海龙以“设计视域中的世界秩序”为题目,指出工具制造是在对所处空间的秩序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有关材料的排序,即秩序的建立。而当工具与环境发生关系时,又是对对象世界的重新构序。东北大学李嘉伟以“人机共生设计的内涵阐释与路径探索”为题目,通过“设计”这一媒介,分别从微观视角、中观视域和宏观视野出发,探索人技共生设计的现实路径以及推进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江西财经大学刘艳红以“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为题,通过挖掘青年时期恩格斯的科学技术发展引发的英国工业革命是以整个社会变革等的思想,强调了在当时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对于无产阶级和社会制度的重要性。安徽大学陆文莉则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有限性以及人类智能的不可超越性,指出人工智能在当下无法超越人类智能。

  第五场论坛发言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恒力教授主持。在这一环节,安徽大学方晟以“塑造新偶像与防范虚拟风险”为题,从生成风险、控制风险、遮蔽风险三个层面指出要防范“虚拟世界”中的“现实风险”。上海大学普金娜以“抵御‘数字监控’:数字新生代价值观的消解风险伦理重塑”为题,从“数字监控”的角度谈到数字技术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风险,呼吁解除这一“硅笼”。北京大学张琨以“儒家生命伦理对个体社会性冻卵的价值阐释及其调适”为题目,基于儒家关注家庭整体的延续和社会完好状态的思想特点,提出要立足于终极目标的把握来思考当代生殖伦理问题。安徽大学王鑫昱以“情感计算的落地难题:从认识论到现象学的哲学透视”为题目,从情感的概念框架、人机对比与技术难题、情感计算的落地困境、情感计算技术的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分享。赵影杰则以“大数据伦理问题的后人文主义解读”为题,从后人文主义的视角,深入探讨大数据伦理问题的多重性与复杂性。

  在大会闭幕环节,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教授进行了学术总结,他强调时代变革给我们提供丰富材料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道德的迅速更新,科技则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于此,他鼓励青年学生成为思想的革命力量,并期待着未来更令人信心满怀的前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恒力教授在致闭幕词中,感谢来自祖国各地专家、学者和同学的莅临,在表达对大家未来奋斗的祝愿之余,同时也展露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中国矿业大学阎国华教授致下一届会议词,欢迎转接、学者和青年学生到美丽的徐州交流、学习、做客!本次论坛高度关注科技与社会这一主题,将问题导向与实际结合,严密论证,既是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更是一曲思想回响曲,激荡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恒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