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全国技术与社会(STS)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
2023年-04月-24日 |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和科技与社会(STS)的创新发展,促进全国科技与社会(STS)研究的学术交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东北大学于2023年4月14-16日联合主办“第14届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和“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联合承办。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和期刊杂志社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年会。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健教授主持开幕式,副校长孙雷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东北大学科技哲学学科在东北大学百年历程中的发展成果,他希望各位专家在学术年会上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切磋,相互启发,更好地推动科技哲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为东北大学科技哲学学科和东北辽宁的发展贡献智慧,服务国家需要,服务地方发展,促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发展。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凡教授代表会议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对大家的参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认为“第14届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年会”的召开,是中国自然辩证法和科技与社会(STS)学界的一件大事,因为它 “顺天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借地利”由东北大学科技哲学和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承办;“聚人和”是因为它在中国科技与社会(STS)的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他希望各位代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科学技术与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首先要立足本土化,这是我们的实践根基;其次要面向国际化,这是我们的理论视域;第三要促进中国化,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他认为只要我们坚持“以特色突出地位、以研究体现水平、以应用寻求前途、以开放促进发展”,就能逐渐实现STS研究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的STS将一定在国际STS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王前教授、江南大学万长松教授、东北大学王健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吴永忠教授、东北大学陈多闻教授和陈凡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山西大学李树雪教授、沈阳体育学院董传升教授、上海大学闫坤如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伍玉林教授等专家围绕“科学技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分别作了大会专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科技重大风险治理新观察》的主题报告,王大洲教授首先以西方人的“双标”为引子,引出“双标”意味着敌人意识,西方文化的特质是敌人意识深入人心,这呼吁出“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和文化”是人类共同价值实践的基石,并提出六个命题。王大洲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有效治理的现代化、协和万邦的现代化、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迭代学习的现代化。最后,王大洲授认为学者应从反思激发出前思,才能进行系统的谋划,以科技现代化克服科技重大风险。 大连理工大学王前教授做了题为《从‘临界效应’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报告,王前教授谈及“临界效应”现象带来的反思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地理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环境和资源利用方面、经济发展模式方面、科技发展趋势方面、人口方面。并探讨了西方式现代化的由来和问题,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王前教授详细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优势以及对世界的贡献。 江南大学万长松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报告,万长松教授指出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以“科技强国”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并且追溯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源起和流变。万长松教授详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和奉献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第一要义、创新和协同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核心要义、求实和育人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基本要义。万长松教授提出传承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要求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要以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要以杰出科学家的模范作用为引领、要以追求自立自强和爱国爱民为动力、大力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东北大学王健教授做了题为《大数据时代的技术—伦理实践》的主题报告,王健教授通过一个案例引出主题,首先提出了大数据技术对传统伦理实践的解构。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出现的新的伦理实践结构,数据技术在组织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最后,王教授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人类社会基于数据化生存的现实性形成的,遵循可计算的技术原则和至善的伦理法则,实现技术与伦理的系统性协同的,最终实现技术化人类社会总体向善的生命现实活动。 哈尔滨工业大学吴永忠教授作了题为《数据主义的涵义、生成及其实质》的主题报告,吴永忠教授认为大数据革命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前进方向。我们在享受数据技术进步的同时,“以数据为中心”的观念也悄然诞生,数据主义由此涌现。吴永忠教授探讨了数据主义的基本含义,指出数据主义的生成路径是文化、技术以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原始崇拜的文化基础、数据世界的技术建构、后真相时代的社会背景。吴永忠教授认为数据主义的思想实质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的本体思想回归、大数据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变革、工具理性价值观念的极端发展、大数据全面控制人类社会的技治主义幻想、以计算理性为中心的计算主义思潮的具体实践。吴永忠教授指出只有在理论层面溯源数据主义思想,才能更全面地审视数据化发展的现实进程,从而为世人敲响数据主义警钟。 东北大学陈多闻教授和陈凡教授作了题为《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的理论脉络与演进逻辑》的主题报告,陈多闻教授将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的理论脉络大致经历了孕育期、形成期、发展期和深化期等四个阶段并且详细的加以阐述。在孕育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初涉自然辩证法领域,培育了技术哲学的良种幼苗;在形成期指明了技术哲学研究方向,揭开了我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学术序幕;在发展期强力推动技术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明确了我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和研究对象;在深化期着重建构了我国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夯实了我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理论根基和创新内涵。陈昌曙一生都在围绕践行建构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体系而踔厉奋发,其技术哲学思想的演进逻辑贯穿于我国技术哲学发展的基本历程,不断凝练并拓展了中国技术哲学的理论向度。 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作了题为《生废+消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 STS 研究——基于远德玉技术论研究“遗愿”的分析》的主题报告。张明国教授指出远德玉先生的技术论研究“遗愿”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他在其研究《文集》的“后记”中提出的 21 个“仍在思考的问题”;另一部分就是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经常提到的关于“生废”问题。张明国教授认为第二个“遗愿”对于促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张明国教授试围绕其第二个“遗愿”进行一下思考。张明国教授认为生产与消费的统一过程是“生废”的根源及机制,认为人和自然界的冲突危机是“生废”的危机及后果,指出发展哲学和发展伦理学是“消废”的理论基础。张明国教授主张以“消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山西大学李树雪教授作了题为《论科学与社会的共进互构关系》的主题报告,李树雪教授认为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领域的重要问题,也是科学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李树雪教授首先阐述了贝尔纳的科学——社会观。作为科学学奠基者的贝尔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性地对此展开了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社会观,以此深刻诠释了科学与社会的“共进中互构”与“互构中共进”辩证关系,历史地、逻辑地解析了科学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同时期不同“形相”对社会的功用;合理地探讨了经济制度、科研机构、政治制度、文化理念等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面向未来,人类亟需深悟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内涵与巨大的指导力,遵循“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原则,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立合作的、辩证的、发展的科学共同体,使科学有规划、有计划地造福全人类,从而构建和谐、有机、共享、绿色的社会新生态。 沈阳体育学院董传升教授作了题为《走向主动健康:体育健康技术的生成与演进》的主题报告。董传升教授探讨了技术缘起:健康风险的前世今生。董传升教授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们取得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成就,但是成就背后的健康危机愈演愈烈,技术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董传升教授探讨了技术消解:体育健康技术的生成。最后,董传升教授指出体育健康技术的风险即技术的困境问题。 上海大学闫坤如教授作了题为《数据主义及其人文坎陷》的主题报告。闫坤如教授认为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深入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日益被数据决定,数据主义日益兴起并且影响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闫坤如教授指出数据主义主张以数据为本,在人类价值领域、认识领域以及经济和政治领域都有巨大影响,数据主义主张对万事万物进行量化分析,这种思路难以揭示事物间的真正关系、数据决策不能确保决策的道德性和准确性、对数据的神化导致人类主体客体化,其实质是背离人文主义立场。最后,闫坤如教授从人文主义角度对数据主义进行反思与批判是重新审视人类在智能时代的主体性地位、反思人类的自由和维护人类尊严的重要途径。 哈尔滨理工大学伍玉林教授作了题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视域下创新的多维诠释》的主题报告。首先,伍玉林教授提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视域下的创新是冲破传统提出新观点新理论。伍玉林教授认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视域下的创新是由文化环境和哲学促成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视域下的创新是学科方法的交叉综合,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视域下的创新是科学理性追求与科学家气魄呈现。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视域下的创新是创新需要激励机制和人才政策。最后,伍玉林教授认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视域下创新需要课程教学研究内容建构。 在分组讨论环节中,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工匠精神研究”“科技与社会(STS)基本问题研究”“新兴技术伦理问题研究”“新兴技术与社会治理研究”四个分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讨论内容全面具体有层次,富有理论性、创新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主要包括新型技术伦理、科学技术与现代化、医学伦理、人工智能、新时代工匠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一系列议题既能牢牢把握住基本理论,又能够紧跟时代前沿,普遍具有研究和发展的潜力和实力,对推动科技与社会学科发展意义重大。 闭幕式由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健教授主持。首先,辽宁理工职业大学徐翔运教授、山西大学李树雪教授、东北大学孙冠臣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志会副研究员向大会汇报了分组讨论情况。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明国做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主题鲜明,紧跟二十大精神,各位专家学者能够用学科特色来抒发自己对重大问题的看法,表达了STS的价值。他希望各位专家携手合作,总结整理经验和研究成果,大力出版国内专著,构建STS“范式”根基,使得STS本土化研究更加深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主任、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佳主持了STS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换届工作,王健教授当选为新一届专业委员会主任。科技与社会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陈凡教授最后讲话。陈凡教授从我国STS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讲述了STS今后的研究如何“立足本土化,面向国际化,逐步实现中国化”三个方面;如何“向上攀高峰、向下接地气、横向均衡发展”三个维度。陈凡教授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担负起责任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东北大学 陈佳 程海东 王健 陈凡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