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 “科技伦理青年论坛”成功召开 |
2023年-02月-28日 |
2023年1月7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科技伦理青年论坛”以线上会议形式举行。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系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山西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的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论坛以“科技伦理”为主题,设四场会议报告,17位青年学者依次围绕“生命医学伦理”、“人工智能伦理”、“负责任创新与人技关系”、“科技伦理治理”议题做学术报告,与会其他学者和研究生积极参与研讨。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孝廷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前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副部长杨中楷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张卫教授主持。 刘孝廷教授首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后,各级政府、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都非常重视。青年学者是科技伦理研究与治理的新生力量,应该在科技伦理研究与治理中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做出自己的贡献。王前教授对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总会领导多年来给予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领导给予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学界同仁的参与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科技伦理青年论坛是为大家的思想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期待这个平台在今后科技伦理研究、教育和社会治理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杨中楷教授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给予大连理工大学哲学学科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就大连理工大学哲学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在科技伦理领域的研究工作,欢迎全国青年才俊加盟大连理工大学哲学学科。 论坛报告(一):生命医学伦理 论坛第一场报告由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晏萍副教授主持。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赵云波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尹洁研究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方芗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晏萍副教授分别以“分子生物学前沿中的几点伦理问题”、“探求道德增强的实践可行性”、“医疗实践中的知识呈现:意义赋予与信任关系”、“从ELSI到基因编辑:中国人类基因伦理研究三十年”为题做会议报告。 赵云波教授对分子生物学前沿发展进行了阐释,指出生命密码的发现导致改造生命的“手术刀”的发明,成为创造生命的“上帝之手”,引发了很多伦理关注。他概括了学界对文特尔合成细胞的伦理思考,详细阐释了文特尔合成生物学三部曲(四个实验),分析了AI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的伦理问题。 尹洁研究员首先探讨了道德增强从可欲求性转向实践可行性的伦理论争,从康德的义务论、美德伦理学和休谟哲学的视角对“道德上更好”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其次在道德增强的实践可行性上,需要预设我们对于人类道德心理的正确理解,指出美德伦理或可作为道德增强的安全理论框架,并分析了道德增强能否得到当前神经科学实验的证据支持。 方芗副教授从后现代背景下医学知识、权力与信任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将权威专科医院中的医患信任与权力关系分为:专科医院的医疗场景、“入口处”带来的信任困境、信任与风险、知识的反思性特征、“人际信任”对系统信任的调节作用、权力关系对信任关系的影响。将民营医疗机构中的知识呈现和信任关系分为:民营医疗机构内的医疗实践、门店的符号意义、作为“转译者”的医生与患者、医患信任关系的建立、个性化服务与“第三人”的加入。 晏萍副教授以全球治理视域下我国人类基因编辑伦理治理路径为切入点,指出今后工作的研究应聚焦于“人类基因编辑伦理治理”,从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基因伦理-生命伦理—科技伦理三者关系,以及人类基因编辑伦理治理的具体路径三个角度开展研究。 会议报告(二):人工智能伦理 论坛第二场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王小伟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潘恩荣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胡明艳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郭菁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于雪副教授分别以“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伦理谱系”、“人工智能是道德主体吗?—兼论‘混合道德主体性”、“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责任:如何填补人工智能时代的责任鸿沟”、“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实验方法论”为题做会议报告。 潘恩荣教授从问题与思路、机器“质变”与人工智能伦理的层级、人群变迁与人工智能伦理类型、人工智能伦理谱系四个角度将人机关系与伦理版本具体分为“人与传统机械”的伦理、“人与现代非智能机器”的伦理、“人与弱人工智能机器”的伦理、“人与强人工智能机器”的伦理,并详细阐释了人机关系的伦理谱系。 胡明艳副教授从属性进路和关系进路切入,提出构建“混合道德主体性”的设想,认为不考虑人机交互而把人工智能体单独视作比肩或模拟人类的道德主体是不成立的,人工智能体只有在与人交互的情况下,才可能成为某个具体情景中的(拟)道德主体。 郭菁副教授从视角的不同、行动动机与行动后果的不同、自律与他律的不同对“第一人称责任”与“第二人称责任”进行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填补责任鸿沟。她认为对于智能机器的决策,人应承担前瞻性的第一人称责任,并承担部分追溯性的第二人称责任。 于雪副教授阐释了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路径是以治理推动人工智能伦理,以伦理保障人工智能治理;核心任务是跨越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是什么”与“如何做”之间的鸿沟;试图以实验方法为基础开展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将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实验方法论框架分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计算实验方法与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社会实验方法。 会议报告(三):负责任创新与人技关系 论坛第三场报告由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战雄副教授主持。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文贤庆副教授、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廖苗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王小伟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陈高华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张卫教授分别以“元宇宙的伦理审思”、“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人机交互后现象学考察”、“集置与人-技术的自由关系”、“负责任创新的‘责任过载’风险及其防范”为题做会议报告。 文贤庆副教授认为元宇宙是以时间为主、将空间时间化(动态时间观)、并依赖于心灵的意识真。在如何进入元宇宙方面,他提出主观的意识借助中介(语言、技术)实体化和虚实的转换可进入元宇宙,并从个体层面、技术的层面、社会的层面阐释了元宇宙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最后对如何呈现更好的元宇宙进行了分析。 廖苗副教授认为公众参与制度化之后,形式上的公众参与获得了一定的保障,但实质性效果却不尽人意,还存在意见反馈少、有效反馈少、沟通不畅、公关宣传等问题。形式参与对于实质效果具有双重作用:为实质效果提供了条件,也可能沦为表面功夫、形式主义而阻碍实质效果的达成。 王小伟副教授认为具身关系、背景关系、诠释关系、他异关系都有放大缩小结构,都会调节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运用后现象学的四种关系观察人机交互问题,其核心在于澄清机器的功能、界面和其使用环境如何调节人的知觉,进而形成一种特殊的能动行为。他最后引用特斯拉的例子说明了自动辅助驾驶对驾驶能力的调节作用。 陈高华教授认为抵抗技术的统治而寻求人与技术的自由关系,可沿着海德格尔的思路,借助现象学的关系性思维,寻求沉思的可能性。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基础是主体性哲学、计算性思维,这是现代技术的真正危险。人与技术自由关系的可能性在于对物的泰然任之,因而需要关联性思维的出场、模仿之学的回归和techne艺术维度的恢复。 张卫教授首先对“责任过载”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指出“责任过载”的实质在于对责任主体的要求超出了其能力范围或其应该承担的责任范围,接着对负责任创新中“责任过载”的表现及其引发的风险进行了阐释,最后从责任适度原则、责任平衡原则、责任分摊原则分析了如何对“责任过载”风险进行防范。 会议报告(四):科技伦理治理 论坛第四场报告由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廖苗副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高璐副研究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晓伟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张君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战雄副教授分别以“论积极伦理与科技伦理文化的构建”、“数字社会中的算法排斥及其认知正义问题探究”、“体育运动技术化的伦理与规范—以冬奥会为例”、“论身体隐私的文化脱敏-从荷兰智能电表和韩国女星具荷拉谈起”为题做会议报告。 高璐副研究员认为应该将积极伦理融入到科技伦理教育,通过积极伦理学的引入,使人意识到其科技活动的“善”的自觉性,而不简单是控制与监管。应该将科技伦理教育作为一个入口,塑造“大科技伦理教育”,引导中国科技伦理文化建设。 黄晓伟副教授分析了数字社会中的算法排斥议题,具体包括:算法与贫困,算法与劳动力市场排斥,算法与公共服务排斥,算法与社会关系排斥;阐释了算法排斥的认知正义问题,典型表现为“陈词不正义”和“诠释不正义”,指出应对上述问题的出路在于“算法向善”:包容性的算法设计与使用。 张君副教授分析了体育运动的技术化,如科学技术运用干预比赛、科技辅助提升运动的效率和体验、科学技术介入体育运动的尺度等。他认为对待体育成绩提升技术的原则可分为宽容和限制两种,并对伦理冲突、竞赛标准、可接受性伦理展开给出了伦理-赛制评价框架。 刘战雄副教授从旧身体隐私无法适应新技术环境切入,指出新技术环境使隐私终结成为现实,认为身体隐私观是可选择的文化设计,可以考虑从观念入手,改变价值观念本身,建构新的身体隐私观,可以从法律责任、企业责任、教育责任、公众责任等途径来实现。 会议闭幕式由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张卫教授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前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王前教授指出,各位报告人能够精准把握科技伦理的前沿问题,能够详细了解国内外前沿的学术动态,而且对报告内容有很深入的研究,体现出青年学者的敏锐学术洞察力和扎实的研究能力。王前教授强调科技伦理青年论坛的价值在于为青年学者提供研究、思考和讨论的平台,期望以后各位青年学者围绕“科技伦理”这一主题进行更深入的学理探讨与合作。最后,王前教授还对科技伦理研究如何从本土走向国际对青年学者提出了期望,强调青年学者需要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继续努力,在科技伦理研究、教育和治理方面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上能够提炼出一些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研究成果。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张卫、景宇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