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研讨会 暨第七届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 |
2022年-12月-02日 |
2022年11月26日,为了进一步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持续开展“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交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了“第七届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会议在线上开展,来自北京及其他省市高校的一百多名师生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1)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建议;(2)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反思;(3)自然辩证法教材体系如何被转化为教学体系;(4)“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如何建构和实施;(5)“自然辩证法概论”数字课程如何构建和实施。 开幕式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风帆教授主持。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云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是贯彻党中央、教育部、北京市委和市教工委工作部关于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研究和教学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她介绍了学院及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的发展情况;欢迎参会师生,感谢长期以来支持关心学院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赵月刚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本次会议紧扣时代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期待研讨会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自然辩证法的课程定位,谋划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推进新时代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李建军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的开展情况。他认为,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高校“思政课”之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科学伦理教育等多种功能,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之一。今天的会议主题与“二十大”精神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为自然辩证法教学贡献自己的智慧,共同推进自然辩证法教学工作的开展。 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副理事长李东松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首要任务。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研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结合紧密,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同时,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中,从学科的特色出发,帮助学生们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主题中的重要内涵。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徐治立教授在致辞中认为,多年来,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意义凸显。他表示,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中,要将“二十大”精神全面、系统、深入地领会,同时要与时俱进地守正创新,结合前沿的科学问题,这是自然辩证法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与使命。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明国教授在致辞中,对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了感谢。他认为,本次会议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线上的会议形式,突破了地域限制,拓宽了交流范围。各位领导的致辞为本次会议确定了重要基调,在此基础上,各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本校情况和教学经验进行广泛交流,预祝取得预期成果。 开幕式结束以后,共进行四个时段的发言。 第一时段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孙涛秘书长主持。(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段伟文教授,从“科教兴国、创新驱动、人才强国三位一体”、“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新发展理念”、“支持优势科研成果的研究创新”和“以高质量创新推动跨越式发展”五个方面出发,阐述了中国的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之路。(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以“自然辩证法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题,强调学生要避免与时代的脱节,避免对本土的忽略,避免错误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消除两种文化的隔阂。同时,要博学慎思,由专学转向通学、思辨转向写作,转向对科学的批判,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最后,要结合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做科学的守护者、传播者、追随者,做封建迷信的反对者。(3)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邬晓燕教授主张,二十大报告重点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科技创新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科技治理创新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自然辩证法教学要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线,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和科技价值观、考察科技创新实践与方法、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关注科技治理的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等问题,突出“科技、教育、人才系统统筹”的教学重点,在原理阐释基础上与时俱进全面融入科技创新与科技治理的最新方针政策,结合京华大地上发生的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数字赋能等典型示范和实践案例提升教学实效性,将学术研究与案例开发、决策咨询进行有效结合与转化。(4)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盛新娣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教师要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相关论述融入到教学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要将“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的方法论研究、注重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推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党的领导等创新发展和科教兴国的论述融入课程中,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产出创新性成果等内容进行深入解读。(5)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风帆教授主张,要从三个维度,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自然辩证法课程:首先要以“六要”为自身素养的根本遵循做好教学;其次要紧扣“二十大”报告的原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本以及哲学经典文本与学生一同讨论;最后要通过“问题导向”与“对话式教学”等途径,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与讨论,深入挖掘课程内容。(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徐治立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各位发言的理论性很强,围绕“二十大”精神如何融入自然辩证法课程做很好的阐述,给予了与会人员诸多启发;很好地将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原理与教学方法做了有机结合。 第二时段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娜教授主持。(1)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文新教授认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蕴含着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科技和社会关系的方法论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中蕴含着人口、自然、环境与社会协调统一、共生共进的辩证法,我们要深入挖掘充分论证;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中,自然辩证法理论和方法要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自然辩证法要为健全完善更加人性化和符合创新规律的学术和人才评价体系出谋划策,以强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人才支撑。(2)北京协和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新庆教授探讨了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混合式科技哲学教改的探索。他指出,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教改的关键,一定要提前给学生教案学习,上课时主讲重点难点,同时进行分组讨论,督促学生课堂课下阅读原著,建立平台给学生课后讨论,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哲学思辨的习惯。(3)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万长松教授主张,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教学中:讲清楚建设科技强国为什么需要科学家精神;讲清楚什么是科学家精神,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要把科学家精神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教学。(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巍副教授讲述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的必要性(意识形态的积极传导)、内容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可行路径(教学目标、方式与案例教学)。(5)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志宏副教授介绍了本校“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概况,团队及难点。首先,该课程的教学理念始终秉持“立德育人”之宗旨,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框架和方法,审视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等核心议题在时代中的变化。其次,教学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在统一课程大纲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色,成员之间及时就教学方法进行交流,形成良好团队氛围。最后,虽然客观上存在着课时短的困难,但用生动有趣、与实际结合等有效方法,还是能实现教学目标。(6)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佳副教授认为,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目前,自然辩证法教学遇到的矛盾是: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矛盾、传统教学与新兴模式的矛盾等。对此,要把握八个统一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政治性、教学方式上进行主题式整合,以“问题链的模式”进行教学改革。(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刘立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发言者们从宏观角度谈如何将“二十大”内容融入课堂;从具体操作上讲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问题,这两方面都有很强的操作性、可复制性。 第三时段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巍副教授主持。(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刘立教授主张,要从“二十大”精神中的“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新时代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创新;要准确把握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内涵意义,将“六个坚持”应用到构建中国特色、中国自主的自然辩证法的知识体系、科技哲学知识体系、科学技术学的知识体系中。(2)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宏秀教授在发言中,结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将“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她指出,首先,学院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会,对融入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其次,结合上海交大课程系统,以问题嵌入的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后,对“二十大”精神的进一步学习;最后,融合时代问题与学术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学科力量,搭建技术史与人类未来工作室,从技术发展与社会过程切入,将科技发展方向与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开拓视野,以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课”“售后服务”模式,让师生大循环步入正轨:“思政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思政课”堂外,学生讲老师听,进而让学生每个45分钟都变得值得。(3)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保军教授探讨了“自然辩证法教研的守正与创新”。他针对自然辩证法课程面临的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主张将自己的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用具象化的案例为大家讲解理论化的知识。(4)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宏春副教授从“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区别”、“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原则”、“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方法与程序”以及“探索与改进”出发,探讨了“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材体系如何向教学体系进行有效的转化。(5)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姝艳副教授认为,要把握好自然辩证法融入“二十大”的基本原则,如先学后教原则、全面性和重点性结合原则、内容融入和精神涵养统一原则;要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契合内容,如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态和科技领域的历史性成就等;要把握教学具体建议融入路径,尤其是要突出“思政课”教学意义。(6)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贾强副教授认为,要从专题精讲、小组汇报、案例解析三种方式出发,打造《自然辩证法》教学一体化的生态链;要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实现教学全过程“师-生”价值重构,形成教学全生命周期开放闭环共享生态系统,通过课程创新、师生翻转,创造全新教学价值和教学实效的新一代教学形态。(7)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晏萍老师介绍本校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小班教学、学生座谈会、课堂汇报等方式;同时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问题,为学生正确理解科技本质、科技的社会效应以及科研方法,提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视角。(8)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万长松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发言者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不论是将“二十大”精神融入到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学方式,还是根据自身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都为与会教师如何推进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第四时段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全喜教授主持。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魏海香副教授认为,本次会议对于自然辩证法的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培育渠道;在将“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与会专家提供了三个具有借鉴意义的方向:在内容上结合生态、科技和人才的主题;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结合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现实问题;在培养目标上指向了培养中国式现代化科技人才。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樊珊珊老师认为,要将“二十大”精神融入自然辩证法课堂,要进行理论阐释,把深刻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要进行体系建构,构建完善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要提倡方法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发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全喜教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大家介绍了北邮的课堂组合方式、教学科研结合方式等经验。 最后,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明国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主持规范,内容丰富;发言坦诚,特色鲜明;点评到位,启示明显。他主张,在融入内容上,要将“二十大”精神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等和课程内容相结合;在融入方法上,要按照即将修订的教材(正在根据“二十大”精神进行修订)进行融入;要根据“二十大”精神设立一些新的专题和新的案例进行融入;要根据“二十大”精神修改自然辩证法MOOC内容。他提议,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在继续召开教学研讨会的同时,考虑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学培训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积极和其它省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跨省市的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以便吸收更多的教师参加,加强思想的碰撞交流,不断拓展会议的影响力,进一步推进自然辩证法教学事业的发展。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风帆、杨桦,赵慧贤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