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陈昌曙教授逝世1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
2021年-03月-31日 |
2021年3月20日是我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陈昌曙教授逝世10周年,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与社会(STS)专业委员会、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技术哲学论坛委员会、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联合举办“陈昌曙与中国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STS):纪念陈昌曙教授逝世1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研讨陈昌曙教授的技术哲学与STS思想,缅怀和悼念先生的事业人生。 会议于2021年3月20日08:50—18:00线上与线下结合进行,线下会议地点为东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2楼聚贤厅,线上会议通过腾讯会议直播(会议室ID:918612137)。到场的领导和嘉宾有:东北大学副校长孙雷教授,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金虎,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满胜老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技术哲学&STS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凡教授,到场的还有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在线上还有来自全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界的同仁,此外远在美国的陈昌曙教授的夫人罗倩教授和其两位女儿陈晓、陈旭,东北大学日本校友会会长、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理事长刘玉劲先生,以及绿谷集团董事长、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副理事长吕松涛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葆伟教授等也通过腾讯会议参与了此次会议,共同纪念感怀陈昌曙教授。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红兵教授主持。 一、主题报告 首先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技术哲学&STS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凡教授向大会作了题为《陈昌曙与中国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STS)的文化遗产》的主题报告,陈凡教授在报告中缅怀了陈昌曙先生的学术人生。他说今天是我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陈昌曙先生逝世10周年,我们国内外老中青三代学人文脉传承,在线上和线下举办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不仅追溯陈昌曙先生的技术哲学与STS思想,缅怀和悼念先生的事业人生,而且对促进新时代中国技术哲学与STS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说陈昌曙先生作为中国技术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一生著述颇多,思想深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我国技术哲学和STS的创立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陈昌曙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自然辩证法学者,曾任国务院第二、 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为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技术哲学家C.Mitcham的世界著名技术哲学家访谈,将陈昌曙作为中国技术哲学奠基人列在其中。《中国哲学年鉴》认为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始于1982年,其标志是陈昌曙在《光明日报》发表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和差异》。陈凡教授在报告中还说先生一生当中著述颇多,思想深邃,其所提出的技术方法论开创了中国技术哲学的理论先河,创立中国技术哲学共同体,其代表作《技术哲学引论》成为中国技术哲学的奠基之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P-STS研究的基本原则,所留下的遗作《通俗哲学简编》成为我国哲学理论通俗化的力作,其所提倡的技术哲学中国化研究成为中国特色技术哲学学派研究的纲领。 随后,陈昌曙教授的学术挚友远德玉教授由于年事已高未能到场参会,他向大会提交了书面报告,由东北大学王健教授代为宣读。远德玉教授以当年与陈昌曙教授共同编著《科学技术发展史简论》的往事来追忆这位好友,陈昌曙教授当时正是这本书的统稿人和具体组织者,远德玉教授指出:这本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一方面它开创了国闪研究世界科技史的先河,另一方面其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们后来的研究都有重要影响。 二、大会致辞讲话 东北大学副校长孙雷教授代表东北大学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对线上线下参与会议的专家老师同学表示敬意,在聆听了对陈昌曙教授一生的大会报告和远德玉教授的书面发言后,孙雷教授作为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所培养的博士、陈凡教授的学生感慨万千,他在致辞中对陈昌曙教授一生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科技哲学给予厚望,他希望哲学系能够以技术哲学作为支撑,助力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为东北大学争光添彩,像陈昌曙先生所期待的那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 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金虎作为陈昌曙教授的学生,也在大会上致辞说,虽然恩师已经离开了整整十年,但音容笑貌、学术成就仍然历历在目。金虎副主席回忆了与陈昌曙先生相处的三件事,以朴素的语言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一是研究生面试时与先生第一次见面,所有细节依然清晰;二是忆及先生总是为学生播撒下创新的种子,对学生的人生和事业大有裨益;最后谈及先生于病中完成遗作《通俗哲学简编》,并获评中宣部优秀通俗读物,先生虽然晚年身体失能,但思想活跃,无论面对怎样的病痛,都从未停止战斗,作为学生要向老师学习,无论什么时候先生都是我们的楷模。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葆伟教授发表致辞,对陈昌曙教授将技术与科学分离予以高度肯定,正是陈昌曙教授的思考直接把技术从长期以来科学与技术部分的局面中独立出来,一步一步开始将科技的范畴分离,最后明确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意义上来认识技术,赋予技术以独立的地位,为技术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可以说整个技术哲学的发展都是在陈昌曙教授奠定的基础之上,只要提到中国技术哲学就不能忘记陈昌曙教授的开拓之功。此外朱葆伟教授还谈及陈昌曙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贡献,一步一步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朱葆伟教授指出:我们不能够忘记陈老师所做的基础性奠基性工作和开拓性贡献,并祝大会圆满成功,祝技术哲学和STS事业兴旺发达。 绿谷集团董事长、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副理事长吕松涛先生也表达了对恩师的深切怀念。吕松涛先生讲到恩师的教诲对自己做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师从陈昌曙教授深刻地锻炼了自身的哲学思维,促使其不断寻找真理,探寻规律。每每与恩师探讨科学技术史都颇受启发,感触良多,并养成了不机械孤立地看问题的好习惯,使理论思维和哲学思维成为其做企业的强大武器。与陈昌曙教授讲论“李约瑟问题”启发了吕松涛先生用现代科技演绎传统经典的创业理念,开辟世界制药的第三条道路。陈昌曙教授为人师表的大气风范,正直、宽容、睿智的品质足以为后人树立表率,是我们努力学习效仿的对象,希望陈昌曙教授的思想能够继续发扬下去。 东北大学日本校友会会长、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理事长刘玉劲先生发表致辞,作为陈昌曙先生的学生,当年从工科专业进入技术哲学领域,亲身参与学科的形成和最初建设,得益于陈昌曙教授和远德玉教授的谆谆教导,并指出陈、远二位先生对最初学科的发展方向的规划和极具创新性的基础工作,至今令人震撼。恩师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等方面影响都很深刻,多年来始终与母校和学科保持密切联系。希望技术哲学能够秉承老先生的遗志,继续发扬光大。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也发表了讲话,表达了对陈昌曙教授的崇敬与怀念,称陈昌曙教授不愧为我国技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尽管先生已经离开十年,但其学术风范、精神、思想,不止活着,还生生不息影响着今人继续前进。陈昌曙教授所提出的技术哲学35个问题仍然不过时,仍然是需要深入思考追问的真问题;所著《技术哲学引论》仍是技术哲学领域绕不开的重要文献;先生所提出的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入门之作;先生遗作《通俗哲学简编》广获赞誉。作为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的传人,我们要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为技术哲学提供广阔的舞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技术哲学事业一定能够乘风破浪,展现光明的发展前景。 三、大会发言 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王前教授简要讲述了其文章《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的特色与价值》,指出从国际技术哲学研究的视角看,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受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同时吸收了西方现代技术哲学的有关思想成分,基于现代中国技术发展的经验进行哲学反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并谈到与注重对技术活动进行概念和结构分析的研究范式不同,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注重对技术活动进行功能和价值分析,注重问题导向,注重技术活动相关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系统研究。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提供了针对中国技术发展实际情况的功能和价值分析的模型与方法,从中西技术哲学比较的视角总结了技术发展规律,不仅有助于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提高哲学素养,而且有助于国际技术哲学界了解中国技术哲学的思想特征,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 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回忆与陈昌曙教授的种种往事,深深缅怀先生。首先讲到关于陈昌曙教授自己想到也已经付诸实践的事情,一是撰文《陈昌曙留给技术哲学界什么?》纪念先生,二是在先生的感召下从事日本技术哲学研究和技术风险与STS两个方向的研究。接着谈及自己所想但未完成的事情,即对老先生所提出的技术哲学35个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的思考并编写技术思想史、技术哲学概论、技术哲学教程等相关著作。最后张明国教授展望未来,讲述今后所期望之事:其一,从打造技术哲学品牌走向打造技术哲学名牌,坚持本色研究,立足本土研究 ;其二,积极构建技术哲学学派;其三,坚持进行技术哲学的团队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安维复教授作了题为《技术哲学的中国学派现状与路径》的简要报告,指出召开此次纪念会议的重要性和意义,再次强调陈昌曙教授将科学与技术划分开的远见卓识,指出科学不是技术,按照科学去估量技术会导致科学的技术化。先生深耕技术哲学领域数十年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今人反复思考和挖掘,要善于发现先生思想的重要价值,这对于我们的技术哲学究竟应该怎么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质量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李刚博士从认识论范畴讲述了陈先生的思维风格和思想方法,先生的思维风格和思想方法决定了其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先生以其前沿的视野、超前的眼界、深邃的分析、谦逊的态度、独到的见解、思辨的语言和丰富的哲学色彩为技术哲学留下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 东北大学郑文范教授进行了题为《陈昌曙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发言。郑文范教授指出中国技术哲学发展从陈昌曙开始,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人工自然论”,从本体论、辩证法、方法论三个角度展开“人工自然”的五元论,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之间的内在逻辑,指出“人工自然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和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当代价值,通过对陈昌曙教授学术思想的探析缅怀老先生。 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向大会提交书面报告纪念恩师,并由东北大学陈红兵教授代为宣读,回忆师从陈昌曙教授的美好时光,感激先生的知遇之恩。先生所主张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不断突破自我,先生本人也为学生们做出了极好的表率。同时也谈及先生深刻而富有远见的学术观点,需要科技哲学界好好领会,也对理解和解决当代的一些现实问题具有强大的启发性,并且刘华杰教授由此提出应对科技本身的风险,科技哲学界不宜再简单地宣传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分子应当担当起社会良知的角色,对天人系统“不可持续苗头”发出预警,对违反人与环境“适应性演化”之行为提出批评。 来自东南大学的夏保华教授在发言中阐述了陈昌曙教授的“技术更新”新概念,作为《技术哲学引论》全书中提出的惟一新概念,陈昌曙教授在细致比较分析了其与“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技术创新”“技术革命”等相关概念的关系基础上,将其提出作为描述技术自身实践发展的一个通用概念,一个总范畴。夏保华教授认识到陈昌曙先生的“技术更新”概念蕴含了“技术转型”思想,可以为“技术转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支撑。夏保华教授称自己很荣幸能够成为陈昌曙先生的以为博士生,更有幸能够走在陈昌曙先生开创的创新哲学路上,在此深深感谢和深深缅怀陈昌曙先生。 北京大学医学部丛亚丽教授以题为“再也没有那样的人”的发言纪念恩师逝世10周年,期间言辞恳切,每谈及陈昌曙教授对自己的包容与关爱几度哽咽落泪,丛亚丽教授谈到“再也没有一个人能那样宽容我,再也没有一个导师能那样指导我,再也没有一个师长能那样帮我从科技哲学走向医学伦理”。丛亚丽教授至今保留着恩师的签名赠与的遗作《通俗哲学简编》,十分自豪自己能够作为先生的学生,感谢会议的组织并深切问候师长及同门。 江西财经大学教授黄欣荣教授回忆自己与陈昌曙先生和技术哲学的往事,谈及自己年轻时曾经批判技术论,却受到了陈昌曙教授的鼓励,先生的热情、谦虚与包容使之感怀在心。黄欣荣教授以文悼念恩师,所作《陈昌曙与中国技术哲学》一文中指出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技术哲学占据了先生的主要位置,先生将后半生基本上都献给了中国的技术哲学事业。作为我国最早进入技术哲学这块新领地的学者之一,先生对技术哲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初步构建了中国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并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技术哲学的东北学派,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科技哲学界(特别是技术哲学界)的历史地位。 河南师范大学刘科教授在题为《陈昌曙的技术批判思想评析》的报告中,认为在陈昌曙先生的技术哲学论著中,包含了其对技术批判思想所持的立场和观点。探析先生的技术批判思想是我们全面认识技术负价值维度的需要,也是深化技术哲学研究的需要。先生认可并发掘了技术批判思想所蕴含的合理性与劝诫意义,有助于我们全面评价技术的价值和社会功能,减弱或消除技术异化现象,汲取技术发展的教训。刘科教授指出我们既不能一概否定技术批判思想,也不能一味地去搞技术批判,弥足可贵的是通过技术批判来构建技术,进而完善技术的应用。 来自中央党校教授赵建军教授进行了题为《技术哲学转型的两个方向:创新哲学和生态哲学》的发言,作为陈昌曙教授的弟子,赵建军教授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谈及先生的学术生涯和对学生的教导十分感慨。先生以问题为导向,深耕十年,在技术哲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今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技术哲学的发展面临发展机遇,遭受到来自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打压,我们未来的发展仍会不断遭受到西方更深更沉重的对抗,未来中国的发展要从大国走向强国,未来唯有创新和绿色是我们的法宝。十四五规划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一系列核心战略为中国技术哲学发展带来了空间,创新哲学和生态哲学将是技术哲学转型的两大方向,我们要在既有的成绩之上实现技术哲学再创辉煌。 江南大学万长松教授撰文《陈昌曙产业哲学思想评析》悼念先生,指出陈昌曙教授不仅是中国技术哲学的奠基人,而且是产业哲学的开拓者,他提出了第一个产业哲学研究纲领,其工程主义传统的产业哲学开辟了自然辩证法新的研究领域,为未来产业研究提出了若干指导原则和重要问题。万长松教授还拿出旧日博文,同大家分享了早年间于秦皇岛接待先生的趣事与先生对自己的教诲和影响,一张张照片翻过,先生的音容笑貌再次清晰。 东北大学陈红兵教授简短介绍了陈昌曙教授在科技方法论领域富有特色的洞见,先生明确区分了科学方法论与技术方法论,并从对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探索中逻辑地引出技术方法论的独立研究价值,并不断丰富其研究内容。其科学技术方法论思想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技术认识论的统一;基于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探索技术方法论的独特性;重视对科技创造方法论的研究。 报告期间,陈昌曙教授的大女儿陈晓博士通过网络代母亲和妹妹向大家问好,作为亲人,见到父亲的事业后继有人,看到父亲没有被遗忘很是欣慰。陈旭博士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童年时和父亲相处的经历,称父亲常常带自己去看火车头,能够看出父亲对机器执著的热爱,并总是鞭策自己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陈旭博士真诚感念学界对父亲的感情,也祝愿技术哲学事业能够越来越好。 上午的会议结束之时,陈红兵教授做了简要总结,她说无论从为师、为学、为人、为友,陈昌曙先生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沿着陈昌曙先生开辟的学术道路,不断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技术哲学。感恩、感怀、感念先生,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下午13:00—18:00 继续举办了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2021年北京技术哲学论坛》(腾讯会议室 ID:918612137),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亮华教授主持,陈凡、朱葆伟、王前、董春雨、高亮华、赵建军、肖峰、李刚、王国豫、成素梅、邓波、吴国林、王大洲、段伟文、李三虎、夏保华、闫宏秀、杨庆峰、潘恩荣、刘永谋、万长松、易显飞、周学政、张明国教授等也从不同视角阐释了新时代中国技术哲学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建议。 (撰稿人:孙璐、陈红兵、陈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