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与重大疫情”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 |
2020年-11月-05日 |
2020年10月24日,“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与重大疫情——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暨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CSPT)、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承办。根据上海市以及承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关于疫情管理规定,研讨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成素梅、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凡在大会上分别致辞,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震主持开幕式。 今年是自然辩证法创始人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同时也是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60周年。会议旨在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论述,坚持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的宗旨,围绕三个议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包括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技术哲学审视及其理论创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抗疫成功的技术哲学总结;技术哲学的前沿问题与中国高科技国际影响力的哲学反思。来自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全国多所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近30位专家学者在会议上作主题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晓原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成素梅教授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陈凡教授分别作主题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维复教授主持。 江晓原作了题为《关于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思考》的报告,他认为,超越科学理论的技术是有可能的。以往对科学与技术的认知是技术由科学支撑,技术是实现科学的工具,但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却发现古代的技术奇迹并非是在科学理论基础上造就。对于科学和技术在生活中承担的角色问题,他提出技术为人服务,科学为技术服务。科学技术理论通常被用来描述外部生活图景,科学技术成果则被用来改善生活,描述外部世界的理论会不断改变,所以更应该将研究精力集中于为人服务的技术。 成素梅作了题为《重大疫情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启示》的报告,她认为,新冠疫情呼吁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三次转型,人需要重新回归自然,实现二次“天真”。人类今日的遭遇是由于失衡的发展理念导致的,在这种失衡的发展理念中,劳动是主要的,休闲是次要的,附属于劳动。重塑劳动与休闲的关系需要基于个人能力的选择自由,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四重和谐和自然-社会-技术-人文的四重统一。 陈凡作了题为《恩格斯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科学哲学)的学科建构及创新发展》的报告,他认为,走进马克思恩格斯要重读经典,学习恩格斯的科技思想需要立足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国自然辩证法是得益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通过追溯自然辩证法作为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指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需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根基;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面向中国问题,比如中美贸易战、重大疫情、人工智能等。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赵建军教授、北京化工大学STS研究所张明国教授、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夏保华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滨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春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宏秀教授分别作主题报告,由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红兵教授主持。 赵建军作了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理念对辩证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的报告,他指出,两山理念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对辩证自然观的发展,给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中国答案。未来需要从生态理性、生态价值观、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体系来深化对两山理念的认识,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张明国作了题为《工程风险致成因素及机制研究——基于工程可靠性的辩证分析》的报告,他指出,从工程可靠性和工程风险交互的视角可以补充对学界现有的研究。工程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影响因素,外部的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工程是“人因-组织-机(设备)-环境”等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会面临“人-机”、“人-组织”、“环境-机”、“环境-人”的可靠性恶化的风险。工程风险的规避需要对工程可靠性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夏保华作了题为《中外创新哲学的兴起》的报告,他从创新哲学发展的背景和标志性事件入手分析国内外创新哲学兴起的基本态势,提出面向创新哲学开拓的四点思考,包括中外创新哲学兴起的旨趣差异;被遗忘的早期创新哲学形态;创新哲学的“史”、“论”、“践”研究框架;技术哲学创新的性质。 王滨作了题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工程思维的启示》的报告,他指出,依据《自然辩证法》去理解工程思维,要把思维具有时代性的思想要作为动态理解,强调理论思维及思维工具的作用,注重历史思维、生命思维、社会后果思维、辩证思维的具体运用。关于工程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思想,以往更强调科学-技术-生产或者生产-技术-科学的发展路线,现在应当从科学-技术-工程-生产四个节点去思考。 朱春艳作了题为《恩格斯自然观的社会历史向度》的报告,她通过从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发展考察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缘由,认为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观应该从恩格斯研究的开端进行探索,恩格斯在对工业革命社会影响的观察中逐渐形成自然观,恩格斯在长达八年的“脱毛期”和对杜林的批判过程中形成辩证的自然观,恩格斯在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中提升自然观。在基础上,辨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恩对立论”。 闫宏秀作了题为《数据背景下的记忆哲学问题》的报告,她通过回溯记忆哲学的发展脉络,指出数据智能化、网络化、云端存储等推进记忆的全面化与永久化,使人类记忆的外化走向内化,构成了对记忆本体论的冲击。记忆伦理的问题可以是基于数据的记忆问题,也可以是一种新伦理,需要调整关于记忆伦理问题的研究视域,将其转换为以从数据作为记忆的存在场域与数据对记忆的塑形为切入点,以此进入到对记忆伦理的考察之中。 在第一主题“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技术哲学审视及其理论创新”的讨论中,由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万长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张萍萍、上海剑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荆筱槐教授、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灿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吴琼、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多闻教授分别作主题报告,由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成素梅主持。 万长松主要讨论了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认为恩格斯概念的核心并不与马克思相违背,并提出建立美丽中国的方法论的思考。张萍萍提出“保卫恩格斯”的命题,从文献出发,爬梳出马恩对立以及对恩格斯的贬抑可以追溯至维也纳学派,指出破解马恩对立,需要从哲学编史学的维度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放在他们的学说史中,按照主题的逻辑线索进行分类比对。荆筱槐讨论了恩格斯劳动思想的当代启示,指出当下在讨论劳动平等和资本平等的时候,应该超越资本讨论劳动平等和资本平等的关系,思考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劳动后,劳动是否成为一种需要以及数据和信息是否也成为劳动对象等问题。张灿讨论了生物医学增强技术对身体的干预、塑造和设计,提出生命政治的新转向——身体的增强与生命设计,走向积极生命权利的实践。吴琼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有关科学性术语的索引分析,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得出反驳“马恩对立”的理据。陈多闻探析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并梳理为军事技术历史优先思想、军事技术经济决定思想、军事技术国家保障思想、军事技术资源浪费思想、军事技术人类解放思想五个部分。 在第二主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抗疫成功的技术哲学总结”的讨论中,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刘科研究员、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红兵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战雄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刘铮分别作主题报告,由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滨教授主持。 刘科讨论了伍连德防疫思想的科学精神与现实借鉴,提出要汲取伍连德防疫思想的科学成分,积极推进我国公共卫生和防疫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陈红兵指出工具体系带来最大的危害是对社会生活的控制、人的自由丧失,学校成为垄断教育的地方,医院成为垄断健康的地方,“愉悦工具”提倡的限度思想具有启发意义,有助于分析新技术的应用、创造力商品化现象。刘战雄认为健康码的核心功能是实现用户之间的接触追踪,对疫情防控意义重大,但其亦面临隐私侵犯等伦理诘问。在反思流行隐私观的同时,应通过强化数据选择、算法规则、责任分配和未来规划等的公开透明以及公众科普来实现负责任创新,以消除疑惑误解并促进参与合作,更好地实现其技术治理效能。刘铮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构成的动态“交织”关系,COVID-19的全球蔓延意味着人与动植物之间可逆性关系的反向实现,它是长久以来不正常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逻辑后果。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出发来反思COVID-19疫情,有助于重新确立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交织”的平等存在论,也有助于反思当前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和动植物伦理学。 在第三主题“技术哲学的前沿问题与中国高科技国际影响力的哲学反思”的讨论中,长沙理工大学马思主义学院易显飞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硕、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红副教授、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张学义教授、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毛牧然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王雷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张慧、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韩玉德分别作主题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宏秀教授主持。 易显飞认为认知增强技术在帮助人类获得更强认知能力、实现更强认知效果的同时,也触发了对人自身的安全、公平与自由、情绪情感与人格“同一性”、“天赋属性”的消解、潜能降低与进化单一等诸多人文风险认知增强技术的人文风险审视,针对其人文风险,应从认知增强的创新主体、使用主体、技术的社会环境、技术监督监管等方面积极寻求治理之策。李硕指出人工智能的“艺术”行为的表现形态上显现与人相似的“经验”性特征、类“意识”活动以及“情感”表征功能上的类似性。从人工智能模仿的艺术行为及其效果上看,它可以作为身体的延伸工具进行艺术制作,也在深度学习的模式下可以表现出艺术创作的独创性特点。吴红从中国发明人样本选取2000-2019年间中国国家技术发明人的获奖者梳理不同国家女性发明人群体占比例情况,探究女性发明群体所占比例较低的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未来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以及女性发明人的发展趋势。张学义认为脑机融合技术术可以实现大脑到机器、机器到大脑、大脑到大脑等不同方式的信息传输、交流与操控,是生物端的敏锐感知能力与机器端的高速计算能力的完美结合。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审视脑机融合技术,可以得出非人类中心的本体论重构、非人类中心的认识论重建、非人类中心的价值论重启等启示。毛牧然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由价值目的层面、本体问题层面、认识规律层面和方法体系层面所构成的社会工程的哲学研究范式,构建了涉疫正向网络“谣言”管理社会工程和涉疫负向网络谣言管理社会工程。王雷从当前科技创新的机制体制问题——“负责任创新”同“知识产权”理论相抵触的问题出发,指出源自欧美的“负责任创新”科技创新理论中有明确的反对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制度倾向。相抵触的重要原因,是对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制度的不了解和对于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制度的滥用。张慧认为合成生物学的道德和伦理争论主要基于生命的构建、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以及有目的选择和安全性的风险,需要从政策层面、哲学层面、理论层面进行规约,在“预防式原则”下提出中国的本土化治理方案。韩玉德从器物知识的角度考察瓦特改良蒸汽机,从瓦特同布莱克、罗比森和博尔顿等人的书信解读瓦特的工匠精神,构建瓦特的智识网络,对新一轮科技革命酝酿期的中国提供启迪。 闭幕式由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成素梅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维复教授作会议总结,他表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意义深远,研讨会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哲学研究的结合提供了重要思路,研究者们依然需要持续思考哲学是什么,技术哲学是什么,思考研究领域在技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生长点,思考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史的关系和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