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哲学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学术讲座

2020年-09月-30日

  为了繁荣学术研究,推动生物学哲学的发展,2020年9月27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哲学委员会与北师大哲学学院联合邀请山西大学方卫副教授为生物学哲学委员会会员和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师生做了一场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多层级网络、设计原则与机制解释(Multilayer networks, design principles and mechanistic explanation)”。该讲座由生物哲学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李建会教授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哲学委员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王巍教授做点评。

  方卫副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生物学哲学和形而上学,关注的话题有科学解释、科学模型、机制解释、因果模型、生物功能、生物个体性、多重实现、自然定律、随附性等。近年来在Philosophy of Science、Synthese、Biology and Philosophy、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Philosophia、《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讲座分为两部分,在上半部分方卫副教授为我们简单的进行了论题背景介绍,认为近来系统生物学中有些学者所提出的“设计解释”是区别于“机制解释”的一种崭新的科学解释模式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些学者所声称的设计原则具有两个区别于机制解释的特点:一是一般性;二是非因果性。对此,方卫副教授进行了反驳,指出这些学者过分夸大了区别,忽略了机制解释的一般性与抽象性特点,也忽视了设计原则中的因果细节。紧接着方卫副教授提出文章中心论旨:所谓的“设计解释”符合机制解释的所有规范——设计原则提供的即是机制解释。

  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论证,方卫副教授为我们详细的解释了何为设计原则和“设计解释”。设计原则即是“在真实的分子网络结构中发生的概率比在随机网络中发生的概率明显大很多的模式”,“设计解释”则是认为设计原则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机制解释的崭新的解释模式。

  方卫副教授还以“低门槛,高天花板”形象作比,为我们介绍了机制解释的低门槛:即机制的最小机制,与高天花板:即扩展的机制和机制解释,为我们展现了机制及机制解释的多层视角。

  方卫副教授指出,目前学术界一些学者对一般性和因果性存在一些误解,因此有必要在此进行澄清。方卫认为,一般性是一个程度问题,我们应该看到存在某些机制解释必然比另一些更具一般性;而就蛋白激酶级联反应为例看来,基于设计原则的解释也并非都是非因果解释。而实际上,设计原则恰恰符合机制解释的所有规范,因此应被看作为机制解释的一种。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清华大学王巍教授对方卫副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王巍教授指出方卫副教授所做的研究属于前沿工作,并对文章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方卫副教授对此一一作出回应。在讲座最后,方卫副教授又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讨论,认真回答了同学们所提出的有关问题。

  本次论坛为全国的生物学哲学方向的学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方卫副教授所做的工作极具前沿性和启发性,对推动国内生物学哲学研究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