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20年-09月-03日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和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的“第十七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8月18日至19日在网上利用“腾讯会议”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河北、广东、山东、河南、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甘肃、云南、湖南、湖北等省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一百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在大会开幕式上,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怀中教授致开幕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尚智丛教授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祝贺此次学术研讨会的隆重召开,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首任理事长黎德扬教授和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德忠教授先后讲话。大会开幕式由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劲教授主持。 杨怀中理事长在开幕辞代表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学术研讨会。他指出,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小康社会新时代科技文化创新”。这次研讨会适逢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又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时刻,这为本次研讨会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是要深入发掘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想;二是要研究科技文化在疫情防控战役中的应有作用,希望大家在研讨中为后疫情时代的科技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黎德扬教授发表了题为《共克时艰,砥砺前行》的讲话。他谈到,自己当年倡导成立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一个初衷就是科技文化研究要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十七年来,每年一届的以“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初衷,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人类当前正面临有史以来地域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疫情,科技文化研究为抗疫发挥作用责无旁贷。科技文化研究者要自觉学习相关领域的前沿科技知识,掌握当代科学思维方式,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见解。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德忠教授受院长朱喆教授的委托,代表学院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学院作为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欢迎科技文化界同仁莅临学院指导工作。 大会开幕式后,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会。此次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或摘要五十余篇,采取大会报告和研究生论坛等形式展开研讨。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小康社会新时代科技文化创新”展开研讨,论题涉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科技文化创新研究、中国共产党科技文化理念百年演进研究、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科技文化创新研究、科技文化创新与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研究、当代高技术前沿的伦理文化研究、人工智能与文化变革研究、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文化研究、科技文化基本理论及其传播与普及研究、“非接触+”时代的科技文化、新冠疫情与科技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诸多新观点和新思想。现就其中若干重要见解综述如下。 1、当代高技术前沿的文化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原主编李醒民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技性科学与伦理》的报告。他针对强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讨论了人工智能的诸多伦理问题,认为治理和防范人工智能伦理风险需要建构人工智能伦理学,对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的问题持审慎的乐观主义观点,从坚持以人为本、预防风险、伦理建设、明确责任、知识普及、监管到位等方面提出了防范和治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综合对策。 长沙理工大学易显飞教授在题为《传统人类增强技术与新兴增强前沿技术的比较》的报告中提出,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技术、电子技术、认知技术等新兴“增强”技术的融合与会聚,促成了“后技术时代”的来临,探讨了传统人类增强技术与新兴人类增强技术四个方面的差异。 江西财经大学黄欣荣教授在题为《哲学研究的数据转向与数据哲学的研究纲领》的报告中指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通用语言,因此有必要建构以数据为研究对象的数据哲学,提出了数据本体论、数据认识论、数据方法论、数据社会论和数据伦理观的基本架构。 黄冈师范学院石国进教授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探讨技术风险的检视与规避。技术风险在三个方面作用于总体国家安全:一是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念;二是拓展总体国家安全空间;三是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跨区域合作。总体国家安全在预防和降低技术风险的过程中达致静与动的统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技术风险的社会化;二是推动技术风险的层级化;三是推动技术风险的政治化。 大连理工大学王飞副教授评介了伦克的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历程、核心思想与理论基础。伦克对伦理问题的关注经历了从技术走向生态,从代内责任走向代际责任的发展历程,提出“享乐者困境”来代替“公共地悲剧”和“囚徒困境”来解决代内冲突与生态困境,通过合法性论证来解决对未来负责即代际责任的问题。 2、科学技术历史的文化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肖显静教授在题为《科学史研究:从内史论、外史论、语境论到综合论》的报告中提出,科学编史学的传统的“内史论”和“外史论”是错误的,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科学的社会建构,以及舒斯特的科学“语境论”是不恰当的,比较合适是“综合论”。科学史研究就是从无文化到有文化,从科学的社会文化到科学的社会-亚文化以及将两者综合起来的过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孟建伟教授从文化的角度解析“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哲学根源、文艺根源和启蒙根源,这三者构成了一种极强的理性主义传统,成为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反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则缺少理性主义传统。其一,中国哲学是人伦哲学,强于“技术传统”,而弱于“哲学传统”。其二,中国艺术传统没有分离出主体与客体两个尺度,难以为自然科学确立数学和实验两种根本方法。其三,中国有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传统,但科学始终没有获得应有的社会文化地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尚智丛教授在题为《科学与社会秩序共生的理论探讨》的报告中评析了共生理论的发展概况及其未来趋势。共生理论克服了以往哲学与社会学关于科学知识本质和来源的对立观点,从社会实践的角度阐述科学知识的形成及其与社会秩序的一致性,提出了一个交叉学科STS的理论框架。但共生理论尚存在经验主义认识立场、概念体系远未成熟等局限性,未来将朝着完善概念体系、扩大扩大理论解释范围的方向发展。 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在题为《日本“工匠精神”的演变及其辩证思考》的报告中提出,日本21世纪以来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迅速增加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工匠精神”。他认为日本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工匠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正是由于“工匠精神”的内在驱动,造就了终身以追求学术创新为乐趣的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 3、科学技术共同体的文化研究 清华大学刘立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科学精神》的报告。他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考察了中国科学共同体和中国共产党人不同时期对科学精神的认识和解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形势,他将新时代科学精神概括为“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理性批判、实践检验”。 中国科学院大学袁江洋教授在题为《科学家精神:守护由真鉴善的理性人文主义》的报告中提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共同奠定了西方社会先于其他文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基础,促使了以“自由、民主、科学”为核心的新的价值论确立。科学最大限度地提升、发挥和运用人类理性,建构了融求真与求善于一体的价值论及相关的方法论,即理性维度的人文主义。今天,我们仍须守护由真鉴善的科学理性。 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李春成研究员在考察科学共同体的起源与演化及其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当代科学共同体正在走向科技创新共同体。科技创新共同体具有四大基本特征:一是科学、技术与创新界限的不再决然分明;二是科技创新利益相关者以创新文化价值的跨界认同为基础;三是科技创新主体多元化、大众化;四是科技创新要素的纵横融通与跨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强调和合共生、多元一体,与科学共同体文化价值的未来高度契合。 4、疫情背景下的科技文化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李宏伟教授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思考后疫情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科学实践哲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既有可见的生产者、技术工具,还有隐秘的不可见的各种各样病菌微生物,这些“行动者”改变了历史文明进程。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更新观念:第一,确立涵括病菌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第二,构建开放包容的“广义”科学之道。 河北北方学院李振良教授在题为《疫病态势下国家健康权力行使的伦理规制》的报告中提出,在新冠疫病态势下,国家健康权力在疫病防控、人员物资调配、疾病检测、疾病治疗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健康权力行使过程中,既受医学伦理原则的制约,又赋予“生命神圣”、自主、行善、不伤害、公正原则以新的涵义。此外,他提出将共济作为当代医学人道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新冠肺炎防控突出地体现了共济这一伦理原则的重大意义。 武汉理工大学孙德忠教授在题为《新发展理念是引领后疫情时代的行动指南》的报告中提出,新发展理念以创新的诉求、协调的方法、生态的底色、开放的视野和共享的关怀,破解包括新冠疫情在内的全球发展难题和治理困境,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转型跃升,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价值引领和实践规范作用。第一,坚持创新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坚持协同联动,打造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第三,坚持绿色低碳,构筑尊崇自然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第四,坚持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第五,坚持共建共享,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海波在题为《霍布斯社会契约论与穆勒不伤害原则》的报告的报告中提出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思想实验与社会契约理论为我们遵守道德规范提供了依据,穆勒的“不伤害原则”是黄金法则的一个间接逻辑推论。这两个制定具体道德规范所依赖的基础性原则尽管符合直观,但都具有大量的反例。 5、新时代科技创新文化研究 武汉工程大学张三元教授在题为《论美好生活的科技之力》的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是引领美好生活的第一动力。首先,倡导创新文化,培育科学精神;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最后,坚持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尊重科技人才,造就一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 天津大学陈印政在题为《“三螺旋”理论视野下的创新文化培育》的报告中提出,根据三螺旋理论,政府、大学和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主体,它们的专利意识构成专利事业发展的驱动力,共同驱动社会创新文化的形成。培育创新文化,不但要提升政府、大学、企业和创新支持群体的专利意识,还要在全社会培育有益于创新的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和创新环境,并构建由创新主体、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和创新环境共同构成创新文化系统。 此外,此次学术研讨会举办了《研究生论坛》,国内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踊跃参会,有二十多位研究生分别在《研究生论坛》宣讲论文。经评委评审和组委会审核,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 由于今年新冠疫情的原因,这次学术研讨会尝试利用“腾讯会议”在网络上召开,这是学术会议形式的创新,为提高学术会议效率、节省办会经费、拓展会议影响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科技文化领域如此众多的专家、学者和学子莅临会议,利用网络交流学术思想和观点,为全面小康社会新时代科技文化创新建言献策,必将对推进全面小康社会新时代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夏劲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