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综述 |
2020年-08月-27日 |
8月24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通过“腾讯会议”在线直播的形式开展。活动特邀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做了题为“自然的发现”的学术报告。讲座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赵月刚主持,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法定代表人、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作点评。讲座反响强烈,腾讯会议300人的名额瞬间爆满,听众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各院校师生。 讲座伊始,吴国盛教授指出:自然、自然哲学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基础,而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业界追究自然概念、哲学问题本身的人很少,所以选择这样的主题,也将自己三十年的研究成果作一个报告。 吴教授首先介绍自然发现的四大背景,也是此次讲座的四大基础,是建立在四位大师启发性的观点之上的。第一位是劳埃德(Geoffrey Lloyd),他提出科学诞生的两大标志是自然的发现和批判性思维。第二位是密尔(Mill),提出“自然之误”的观点,即当今自然哲学的逻辑困境,从自然推不出价值,从事实推不出应当,所以自然不能作为规范性要求。吴教授认为要想打破“自然之误”,应该恢复自然的规范性,把自然从事实领域拯救出来。第三位是张岱年先生的“无自然”概念,认为老子的自然思想不同于今天所说的“自然”,这是两个字的组合不是专门的名词,这点对于吴教授对自然的研究很有启发,他认为古代哲学不能作为环境哲学的依据。第四位是柯林伍德(Robin Collingwood),他界定“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一是本质 、本性。吴教授认为,自然不是人们自然而然拥有的,它是需要被发现的。发现自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启追究事物之本性的一种研究方式,第二阶段是以本性为标准划分出自然物、开辟自然界。 在此基础上,吴教授进一步梳理了发现自然的历史也是自然概念的发现过程,他将其划分为:原初的领悟:象征自我生长、自己涌现、自行其是的阶段。第一次蜕变——自然作为本性的阶段,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将自然概念化为本质,实现了科学思维的创建。第二次蜕变——自然作为自然物的本性阶段,“自然”更多地被指称为“自然物”,更少被指称为“本性”。第三次蜕变——自然丧失自然的阶段,基督教背景下,作为受造者的自然丧失其本性。吴教授强调现代自然概念处于混乱的状态,今天我们要想完成回归自然这一重要的文明转型,必须要恢复自然的规范性维度,要回到古希腊,回到前概念的事物本身,拥有规范性的事物本质。 之后,刘孝廷教授做点评,他指出吴教授的整个报告通透大气,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论上都使大家很受启发。他总结到:自然的概念不是从来如此,此篇报告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丰富的“自然之树”,特别强调希腊内部的自然张力以及希腊早期的自然价值,也反向回答了李约瑟问题。报告提出了敬畏自然的思想基础,敬畏自然是本性而非权宜的,也将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自然哲学的复兴仍然是紧迫的任务。刘教授认为,恢复自然的理解对今天意义重大,也提出一些关于怎样复兴自然、自然在今天的哲学中应居于怎样的位置等问题,并与吴教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最后提问与互动环节,来自腾讯会议室的诸位师生众争相提问:自然概念值得反思,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概念是否也值得反思?柏拉图的自然是否与佛教中起心动念引起的地水火风有相似?功利主义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有哪些体现?自然辩证法如何发挥作用规范科学等等。吴国盛教授对这些问题一一给出了精彩的回答。学术讲座在热切的交流和讨论中圆满结束。 因腾讯会议300人的限额,众多与会者未能进入腾讯会议听直播报告,应大家的反映和需要,会后秘书处将讲座的录播上传百度网盘,供大家学习。
2020年8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