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于光远先生自然辩证法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0年-07月-09日

  2020年7月5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教学与普及工作委员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于光远先生自然辩证法思想学术研讨会”以网络会议形式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学者以及于光远先生的家属和朋友等共2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赵月刚主持。

  会议伊始,本次会议的主要倡议和组织者、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孝廷教授首先致辞。他指出:今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是于光远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恩格斯系列学术活动不能没有于光远先生学术思想的研讨。董光璧先生曾说过:“没有恩格斯就没有自然辩证法,没有于光远就没有中国自然辩证法”。我们应该突出中国的自然辩证法人在时代和历史中的创造和贡献,于光远先生就是我们自然辩证法界的杰出贡献者和领路人。当前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点是缺乏对自然辩证法发展的系统性总结,对中国自然辩证法思想史的研究也是弱项。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缅怀历史、牢记传统、开创未来。因此,选择这个时间开这样一个会议,希望借助此次会议,深入挖掘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精华,结合当前实际,进一步作用于实践。

  之后,于光远先生的女儿、北京大学于小东教授发表致辞。她对学会纪念于光远先生并牢记他的开创性贡献表示感谢。同时,她简要汇报了近几年在传承于光远思想和精神方面所做的七件事情。包括:1.遵照于光远先生的遗愿,向国家博物馆捐赠了于老精心保存的、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要讲话的三页提纲手稿;2.在于光远先生的故乡上海嘉定档案馆举办了“于光远生平陈列展”;3.将于光远先生安葬在上海嘉定的长安墓园,长安墓园作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嘉定档案馆都达到了教育的意义;4.首都图书馆在于光远诞辰100周年之际举办了“于光远学术思想研讨会”,并开设于光远书房;5.编写出版了纪念于光远先生的文集——《改革的黄金年华——我们眼中的于光远》;6.出版了《于光远经济论著全集》;7.出版了于光远先生所写的《我忆邓小平》。于小东教授认为,面对当前全球化的影响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于光远先生对时代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对我们认识当今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研究于光远先生的思想很有必要。我们今天举办的这场研讨会,既是对“留珍”思想的回应,也是发现新珍贵思想的行为。

  在学术报告阶段,共有七位学者作了报告。

  曾经师从于光远先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惠国教授作了题为《于光远——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奠基人》的激情报告。李惠国教授围绕于光远先生在革命中的历史足迹、在学海中的历史足迹、中国学派的特点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和系统的阐述。学术研究是于光远先生革命事业的重要部分,他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发展付出诸多心血,包括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著作的翻译和出版,推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教学,创立刊物,成立研究会等,对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建制化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于光远先生认为自然辩证法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他一生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李惠国教授指出,我们今天召开的纪念会,不仅是回顾和研究于光远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而且要学习他的高贵人品,他的宽阔视野、深邃的洞察力、深切的现实关怀、学术志趣、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将启发和引领我们深入关切时代和当前出现的重大理论难题和实践困境,并激励我们为解决这些难题和走出困境,努力探索并做出应有的学术贡献。李惠国教授的报告,是一份详尽而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我们回溯自然辩证法历史、传承自然辩证法人的思想和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作了题为《光远同志如何引领我们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研究》的报告。何院士在报告中强调:“我个人之所以会参加革命的行列,是由于当时参加在上海交通大学涌现出的学生运动中,有一些先进分子介绍我读了一本苏联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苏联学者列昂节夫写的政治经济学。但是,真正引导我走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之路,却是于光远同志。”何院士系统讲述了自上世纪50年代起在于光远先生的引领和启发下与马克思主义结缘并逐步走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路径。他强调:于光远同志的一个重要领导方法,是组织大家共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等理论著作。他更关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别是生产力的概念应包括哪些生产要素。何院士还系统论述了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鲜明地提出的两大论点,以及1989-1992年间自然辩证法学界为如何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吸收到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中的激烈讨论等历史素材。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作了四十余年的马惠娣老师作了题为《于光远与中国休闲研究》的报告。她指出,休闲学是于光远先生晚年开拓的最后一门学科,他秉承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探索休闲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开启了中国休闲研究的航程。马老师介绍了于光远先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坚定的科学信仰的发展历程,以及如何系统、完整地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将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使命,进而系统论述了于光远先生的休闲思想,包括生活观、休闲观、闲暇观、劳作观、消费观以及休闲研究的思想原则与方法。她特别提到了于老坚持一个信念和两种关切,即马克思主义人本精神、学术关切与社会关切;秉承两种精神和两种智慧,即独立思考和精神自由、文理兼通和吐故纳新的精神风范,以及咬文嚼字和广征博引的休闲研究方法。马老师感言:作为中国休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于光远先生留给我们一个缜密的中国休闲研究的学术文本,这是学术史上的宝贵财富。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立教授作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译本若干经典论题中译考》的报告。刘教授的报告主要涉及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译本的若干经典论题,包括:(1)理论思维;(2)自然报复阶段论;(3)自然界不是仅仅存在着,而是生成并消灭着;(4)真理碰到鼻尖上VS鼻尖碰到真理上?他对这四个论题,基于德文原文、英译本DUTT2012,以及几个中译版本的比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供了自己新的译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治立教授作了《于光远坚持与发展自然辩证法原理的思想对当前教育普及工作的意义》的报告。徐教授主要阐述了于光远关于自然辩证法原理的坚持与发展的相关思想;当前自然辩证法教育与普及工作的主要问题;于光远相关思想对于自然辩证法教育普及的意义。徐教授认为,于光远相关思想对于自然辩证法教育普及工作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奠定了自然辩证法学科建制和教育普及工作的理论基础。没有于光远对于自然辩证法原理的坚持与发展,难以形成自然辩证法建制化的事业和其教育普及工作的依据。二是能够明确新时代坚持与发展自然辩证法教育普及工作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强化坚持自然辩证法教育普及的基本原理,丰富发展基本内容,依据基本原理与内容不断创新教育普及形式。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作了题为《于光远自然辩证法学术创新的几个力点》的报告。刘教授指出,于光远先生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许多领域都有开创性贡献。他将于光远先生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总结为七条,即翻译著述、制定规划、成立学会、人才培养、开设课程、学术研究、学风会风建设等。同时,于光远先生开拓了几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尤其是提出自然辩证法中国学派,这个学派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学派;它是交叉学科的最早形态;它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服务于中国经济文化建设;它与社会意识紧密相连;它坚持科学反对伪科学;它在中国走上学科建设和队伍建制化的发展道路。刘教授还分析了于光远先生提出的几个突出的学术问题,包括时代问题、地球问题、智慧学、人工自然、休闲问题、两科联盟、战略问题等。他还进一步探讨了于光远先生的治学方法,他的方法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总体性整体性研究方法;贯穿性方法;发展战略规划性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的方法;解放思想开创创新的方法;只开风气不为师的胸怀等。最后,刘教授提出了几点思考:我们应审视自然辩证法的传统、返本开新,历史并未远去、时代需要新的于光远。

  于光远先生生前的学术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冀燕老师也参加会议并做了即兴发言。她认为在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于光远诞辰105周年之际,举办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学术研讨会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她对研究会和会议组织者表达了谢意。

  最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赵月刚做总结发言。他指出,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是今年研究会最重要的工作,在今天于光远先生105周年诞辰日举办这场专题研讨会,是对于光远先生最好的纪念,更是对中国自然辩证法传统最好的回顾和反思。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著作的翻译和出版,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课程教学,以及创办刊物、成立学会等,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学科建制化发展,凝聚了于光远先生一生心血。学术研究是于光远先生革命事业的重要部分,他通过自然辩证法引领我们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开创了自然辩证法中国学派。各位学者的报告,从不同方面和视角探讨于光远自然辩证法思想,讨论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于光远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哲学与自然科学、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劳动与休闲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观点,以及于光远自然辩证法的学术创新、自然辩证法教育与教学、《自然辩证法》中译本论题考据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何祚庥院士和李惠国教授的报告,具有重要学术史料价值。赵月刚副秘书长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研究会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大会及相关活动安排,并呼吁大家积极参与。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 供稿)

  2020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