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论剑———“首届人工智能与新工业革命论坛”综述 |
2019年-11月-26日 |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工业革命思想,在习近平关于新工业革命重要论述的精神指引下,贯彻《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关于“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的宗旨,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中心(浙江大学)、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和浙江省之江青年哲学政治学组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协办的“首届人工智能与新工业革命论坛”于2019年11月16日至17日在杭州浙江大学圆正·灵峰山庄召开。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潘恩荣教授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人。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共有来自全国30余位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高校师生积极地参与了此次论坛的交流活动。论坛共有18场报告和一个圆桌讨论,每场报告均为30分钟汇报和讨论时间,报告内容涉及到科技与社会、效率设计和伦理设计、自动驾驶、使用伦理和设计伦理、人工智能认识论与教育等多个领域。 16号上午,“首届人工智能与新工业革命论坛”开幕。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自然辩证法研究》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董春雨教授致辞。董春雨对于科哲在最近的论文评比中落选表示遗憾,也希望同仁们对此进行反思,即如何能够让科技哲学在学界树立重要的地位。董春雨鼓励学者们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真问题沉下心来进行深入的研究,最终必有所收获。 第一场论坛主题是“人工智能与新工业革命:科技与社会”,先后有三位学者进行了主题报告。浙江大学潘恩荣教授做了题为《智慧集成与反身性资本重组——人工智能时代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动力分析》的汇报。潘恩荣指出,《资本论》中描绘的技术集成与资本重组方式在历次工业革命中都有所变化,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时期,技术集成与资本重组方式呈现出反身性方式,放弃传统工业革命追求“速度”转而追求对“度”的把握,新工业革命的既可保持一定的生产速度和资本的增殖效率,也可促使新工业革命在社会可接受度范围内,涌现出“智慧”新特性。在交流环节中,学者们围绕着“是否真的存在智慧集成现象”、“是否真的能够达到适度降速的效果”、人文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消费圈子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 四川大学王彬彬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机器进化、工业革命与智能工业》。他提出智能工业化“为何”和“何谓”的问题,同时,在分析了前面几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降临。王彬彬从定义的角度分析了技术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实现剩余价值,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新智能工业时代和马克思工业时代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在提问环节中,王彬彬就“智能工业是否属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及其案例”展开了相关的阐述。 东南大学夏保华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论新科技革命的技术转型前景》。夏保华提出并诠释了技术转型的相关概念,阐述新科技革命技术转型的潜力,从智能革命、“人成之为人”的第二次过程、体能革命与智能革命的关系以及创造类人革命等方面进行深入地论述。与会学者就新科技革命与中国自主创新所带来的使命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 16号上午第二场论坛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技术产品:效率设计和伦理设计”,先后有四位学者进行了主题汇报。安徽大学陈发俊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老年智能产品的应用前景与伦理问题》。陈发俊阐述了老年智能产品的技术基础,对其用途和类型加以归纳,挖掘其存在的伦理问题,探讨引发这些伦理问题的成因,提出对应的防范性对策。众学者聚焦于算法、数据隐私等问题等展开了讨论。 上海师范大学苏令银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安全与伦理的争论》。苏令银对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的特性加以提炼,归纳出目前对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所持有的三种不同观点。苏令银提出了如何有效性管控致命性武器的思路。学者们围绕着军事领域是否存在着伦理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讲师王亮博士报告的题目是《跨文化视角下人工智能体的伦理设计何以可能》。王亮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次四个方面回答了跨文化视角下人工智能体的伦理设计的可能性问题。学者们就设计师的主体性、算法、中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董春雨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机器认识论何以可能?》。董春雨认为,由于机器和认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系,从而使得机器认识论得以成立。在分析人类的劣势、机器人优势的基础上,指出机器认识具有主观性、不透明性、多层次性等特性,初步地建构机器认识论体系,据此认为认识论从人类中心走向非人类中心。在交流环节中,与会的学者们就机器人是否会产生独立的心理及其情感意识甚至形成机器心理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6号下午第三场论坛的主题是“自动驾驶专题”,先后有四位学者做了主题报告。东北大学郑文范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论人工智能视域下创新与创业教育》。郑文范联系恩格斯的相关理论,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作为第三世界、人工智能作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力等问题,分析了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情况。学者们针对人和机器人、物化劳动和象化劳动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浙江科技学院讲师陈熙博士报告的题目是《工业4.0与第四次工业革命》。陈熙指出,工业4.0意味着从互联网走向了物联网,定制化生产和销售(个性化、多样化)超越了自动化生产(标准化),而这种定制指的是技术系统对人的定制。陈熙分析了工业4.0存在着悖论,提出了一系列未来探索的导向性问题。在座的诸多学者们就如何理解工业4.0生产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相互之间的交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尹松涛博士生报告的题目是《人工智能发展不确定性、风险及建议——基于无人驾驶汽车事故频发的现状》。尹松涛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被视作AI发展的典型代表,然而却存在着高频率的车祸现象,从而暴露出人工智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据此,尹松涛在梳理了相关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理性建议。学者们围绕着AI本身的局限性、非技术风险、业界非线性动向以及“快乐”的无人驾驶汽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浙江大学博士后郭喨博士报告的题目是《“电车难题”与“自动驾驶”的技术和法律治理》。郭喨在阐述道德旋钮算法、罗尔斯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制动力学算法的研究,并指出了自动驾驶算法的未来方向与性质。学者们对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新式研究算法进行了交流。 16号下午第四场论坛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伦理:使用伦理与设计伦理”,先后有四位学者做了主题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政策室侯蓉英博士报告的题目是《人工智能“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科技传播伦理价值敏感性设计研究》。侯蓉英指出,“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科技传播本质是技术设计者的伦理价值选择。在诠释“价值敏感性设计”涵义的基础上,侯蓉英提出了负责任研究与创新对于创新的要求及要达到的目标。众多与会学者们围绕着“如何将西方负责任创新理论融入到中国体系当中”展开了相关的探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叶斌博士报告的题目是《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叶斌对利益相关者的主体进行了划分,阐述人类要素行动者、非人类要素行动者的涵义,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利益相关者的网络系统,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的建议。与会者们围绕着企业如何考虑公众的伦理道德以及权衡利益的相关者主体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浙江大学王晓梅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可信任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建构何以可能——基于芬伯格技术代码方案的探寻》。王晓梅认为,可信任是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内在要求,而可信任伦理规范本身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及其作用。但是,在建构可信任伦理规范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王晓梅从芬伯格技术代码的角度提出应对思路。学者们就王老师报告中所提及的公众的定义及其利益代表、技术代码概念等问题展开了多层次的问答。 浙江工业大学讲师阮凡博士报告的题目是《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技术批判方法的理论价值》。阮凡阐述了学界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问题反思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人文主义和技术建构主义这两种思维模式的特点,依次梳理了三代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批判思想内容及其存在的局限性,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治理方案所面临着同样的现实困境,据此认为应回到马克思主义对技术问题研究的范式中寻求化解难题的解决途径。与会学者就阮老师所提及的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展开了回归文本的相关探讨。 17号上午第五场论坛的主题是“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研究”,先后有四位学者做了主题报告。南京农业大学讲师刘战雄博士报告的题目是《人工智能的三个悖论及其负责任创新应对》。刘战雄指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及其存在的风险,分析人工智能所面临的隐私困境、算法困境和就业困境等多重困境,提出了人工智能“全责任”的负责任创新概念。与会的学者们纷纷提出了怎样基于设计者的视角来分析三大困境、社会失业和就业现状以及怎样将负责任创新和传统的创新定义加以区分等问题和报告人进行了互动性探讨。 浙江科技学院讲师古春霞博士报告的题目是《从拉图尔的重置现代性到喜影集中的人文情怀》。古春霞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来介绍自己的研究背景,通过喜马拉雅美术馆来阐释人工智能对社会、人类、环境等领域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古春霞分析了人工智能重置艺术边界的方式,如何相互交互让艺术家的创作本身映射出政治、环境、社会、科学的变化,从而让艺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格局。学者们围绕着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所产生的审美、审丑及其在心理、生理等领域的问题展开了跨学科的思考。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李赫报告的题目是《人工智能对伦理道德的婚姻与家庭影响研究》。李赫阐述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与分类,归纳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所具有的理解表达能力、感知交流能力和决策处理能力,在基础上对伦理道德的概念加以界定,进一步梳理伦理道德的发展演变。李赫从人工智能对婚姻道德、对婚姻存续道德以及对家庭伦理等多个婚姻伦理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研究。最后,探讨人工智能影响下伦理道德问题的成因。与会学者针对人工智能进阶问题、家庭和婚姻问题以及人和人工智能之间处于不对等的状态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解缙报告的题目是《破除人工时代的远虑与近忧——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解缙认为,远虑指的是对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担忧,近忧体现人工智能造成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解缙通过对人工智能性质和定位的分析,提出消除远虑与近忧的思路。众多学者就该同学中所提出的许多大胆、创新的观点展开了讨论。 最后,浙江大学潘恩荣教授主持了此次论坛的压轴活动——《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教学与研究思路的圆桌讨论。作为首次预备在我校人工智能专业中设置《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必修的伦理课程,潘老师阐述了教材教学大纲计划构想,重点介绍人工智能在伦理理论和工具、网络等领域的应用,挖掘人工智能本身存在的问题,阐述安全问题的原理及其相关的技术。其后,与会者们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完善该教材的教学大纲、加强课程思政研究等问题建言献策。最后,潘恩荣教授做总结,本次论坛最终在众多学者们热烈探讨的互动中落下了帷幕。 “首届人工智能与新工业革命论坛”充分地展示了与会学者的最新成果,同时围绕发言人的报告内容进行充分讨论,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甚至不乏尖锐的争议,引发在座与会者的深入思考。本次论坛在梳理人工智能与新工业革命最新发展动向的同时,对其中可能的社会伦理安全问题进行了多重视角的考量,为《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供稿: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潘恩荣、李浩俊|图:杨田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