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地学哲学和生态哲学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9年学术年会第一分会场会议综述 |
2019年-11月-14日 |
作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9年学术年会的第一分会场,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暨新时代地学哲学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1月3日在北京裕龙大酒店隆重举行。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程利伟同志,提交了《生态文明建设地学哲学不能缺位》的会议论文。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崔伟奇,中国地质大学学校党委原书记毕孔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道一,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吴初国,北京大学教授郇庆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欧阳志远、张云飞、林坚,中央党校教授李宏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建国,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曹顺仙,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光坤,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的50余位学者和学生出席了第一分会场的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张云飞教授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崔伟奇发表会议致辞,并对本次学术年会圆满举行表达良好祝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原书记毕孔彰教授宣读了程利伟同志提交的《生态文明建设地学哲学不能缺位》的会议论文。程利伟同志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哲学品质和深邃的科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纵观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是主线、是灵魂、是核心要诣。他还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地球各圈层良性互动的高级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地学理论的支撑,进而离不开地学哲学的介入,地学哲学研究与应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 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理论贡献”“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新时代地学哲学和生态哲学研究”“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自然辩证法基础理论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八个专题,出席会议的代表们进行了主题发言,并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理论贡献”专题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徐道一研究员带来了自己对生、生态、生态文明、生态发展的理解,并提出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应以“生命产业”为主的新观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从方法论层面,提出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三大路径,并阐述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看法。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顺仙教授指出,如何处理环境与经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绿色发展过程中始终绕不开的两个突出问题。她提出,生态实践是途径,生态需要和绿色改革是动力,绿色制度是指向绿色发展的秩序建构,绿色理念是指向绿色发展的灵魂。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希刚教授认为,生态智慧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内涵和理论特征,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习近平的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指导意义。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易艳副教授,详尽地论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理论特色和价值意蕴。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越,从价值、理念、实践三重维度,揭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欧阳志远教授和国家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吴初国研究员对这一环节几位代表的发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一致认为发言中有很多亮点,高度评价了徐道一提出的“生命产业”的新思想,肯定了六位发言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阐述的系统性和准确性。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专题下,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吴初国指出,自然资源部的组建对于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宏伟以“生态产品”概念为切入点,沿着“资源—资产—资本”的逻辑,详细地探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行路径。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建国以阶梯式发展理论为基础,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发展阶梯的划分。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海霞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五大问题,详细地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具体建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林红梅介绍了生态文化对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阜新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李劲指出,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可以把生态文明视为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还指出新时代是生态文明的起点。最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对每一位发言人提交的会议论文做了非常认真的点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原书记毕孔彰也指出,这几位代表围绕“生态文明研究”这一话题,联系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做了十分精彩的发言。他强调,现实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而要解决问题,就离不开辩证思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在“新时代地学哲学和生态哲学研究”专题下,海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勇刚副教授利用大数据,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分享了他对《自然辩证法研究》在1985—2017年这三十年间关注点变化的思考。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卢艳芹副教授认为生态文明观是导引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意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观在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发展观三个方面实现了理念变革,指明了社会主义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和价值目标。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乐副教授从历史沿革、演进背景、践行路径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绿色发展理念。黄冈师范学院裴艳丽深刻探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她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了“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遵循了“和而不同”的价值导向、彰显了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目标。最后,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宏伟对这一专题几位发言人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她强调,规范的术语、清晰的逻辑线条对于学术论文的重要性问题。 在“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实践”专题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云飞教授分析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生态文明理念嬗变的轨迹、思想成果和主要经验。他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围绕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的创新,形成了可持续人口资源环境理念、环境和发展相统一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发展生态理念上形成了红绿交融、红绿交融、东西互动等经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科学生态理念的集大成者,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中国的繁荣进步提供了可持续的理念导引和支撑。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任铃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不断丰满完善的全过程之中进行考察,将理论升华和实践进展两个维度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关系梳理为五大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燕,从概念范畴、逻辑结构、话语立场和话语格局四个层面,阐述了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绿色话语体系的发展脉络。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欧阳志远教授肯定了后两位代表的发言,指出她们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长历史中,选取具有现实性的真问题,展开有一定深度的研究,以小见大,逻辑清晰,并对她们进一步深化各自研究寄予了厚望。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专题下,山西财经大学郭永园副教授认为,现代国家生态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中之重,制度化是现代国家生态治理的主要方式。他指出,党委领导是我们的优势制度。他还指出,在现代国家生态治理中存在着普遍与特殊、一般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实施、创新相结合的问题。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鑫副教授从历史视野、经济视野、政治视野、文化视野、社会视野和全球视野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多维解读。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宏兴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结合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新的时代特征,形成了具有鲜明实践特性的生态文明的建设逻辑。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红太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始终贯穿“系统”原则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论和一般系统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系统思想。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中的系统思想,对于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价值。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娜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强调生态文明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后工业文明阶段,而是渗透在文明结构各领域、贯穿文明形态发展全过程的基本要求,生态与文明是荣辱与共的。最后,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海霞教授对这一阶段四位代表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她指出,这四位代表都是围绕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开讨论的,但角度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独到的视角。此外,对于每一位发言人的会议论文,刘海霞教授给出了一些十分具体的完善意见。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专题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讲师邬巧飞,聚焦乡村问题,从现实困境、战略意义、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等方面,阐述了她对乡村生态治理的认识。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副教授蓝强指出,在价值动力、实践动力和认识动力的相互作用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三大发展阶段,最终指向人与自然高级和谐的共产主义阶段。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焦冉详细地分析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发展呈现出革命性、系统性和自主性的三大特征。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赖婵丹认为,绿色科技创新是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的必然抉择。她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人民立场、自主性原则、数字化方向和世界性原则,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绿色信息化的过程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最后,北京邮电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全喜指出,几位代表的会议论文都写得很认真,材料都很翔实,选题都非常有意义,同时,他还为每一篇论文的后期研究提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建议。 在“自然辩证法基础理论研究”专题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范雅捷认为,西方“马克思学”所炮制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问题上的相互对立是不顾历史事实的错误论断。她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通信为依据,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一致的。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红指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设想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首要来源,此外,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以仁为本”的自然观以及道家“道法自然”、“万物一体”的自然观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理论来源。最后,海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勇刚,肯定了这两位老师在文献整理方面都做了详细而扎实的工作,并对论文的进一步完善给出了改进建议。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专题下,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薄凡介绍了她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个概念的相关研究。另外,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七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就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视野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践行“简约适度、低碳绿色”生活方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诉求、“两山”理论、生态帝国主义批判、生态需要、网络生态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李劲副教授高度肯定了这几位代表的发言,认为他们对现实问题把握得比较准、观点比较新、论证比较严、方法非常实、功底比较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对青年们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厚望。结合这几位代表在会上的发言及其提及的会议论文,郇庆治教授从研究方法、选题来源、表达方法三个方面,对大家今后的学习提出了十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在最后阶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光坤主持了闭幕式。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代表毕孔彰和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代表张云飞先后作了总结发言。 毕孔彰教授指出,本次学术年会共有46篇论文收入论文集,围绕八个议题,共有40位参会代表作了发言,每位发言人都准备得很认真,每位点评人也都很负责。总的说来,第一分会场的年会举办得很成功。同时,他指出,本分会场的主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暨新时代地学哲学学术研讨会”,相比较而言,对“新时代地学哲学”的探讨稍显欠缺。他认为,地质是山水林田湖草之基,地质是生态文明建设之基,地质是美丽中国建设之基。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项任务,都是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项任务,都应该遵循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项任务,都应该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他强调,地学哲学研究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地学哲学研究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随后,张云飞教授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历史沿革,突出强调它注重在跨学科研究中“为国服务”的使命。同时,对国家自然资源部尤其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等有关部门对本次活动的高度重视以及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对莅临参与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最后,张云飞教授表达了他对地学哲学和生态哲学未来发展的期望。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