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十字路口上的科技创新研究和科学技术学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9年-11月-14日

  11月3日上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019 年学术年会第四分会场“十字路口上的科技创新研究和科学技术学学术研讨会”在裕龙国际酒店三楼第二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二十余位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何鸣鸿理事长也莅临本分会场,参加学术讨论。

  在开幕词中徐飞理事长指出,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越发走向专业化,从我们的论文集就能看出来。而且众多年轻的面孔,更说明我们的专委会欣欣向荣。研讨会围绕三个专题展开,在每一个专题的集中报告之后,与会专家都针对于本专题的论文展开探讨。

  在第一个专题“政策、政治与科学”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公共管理学院范露芳同学率先汇报了其与导师徐治立合作完成的论文《新中国 70 年持续创新的科技政策及其治理发展》。论文指出,正是在持续创新科技政策及治理理念的引导下,不断推出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有力举措,取得了大量的持续创新的科技成果。这为中国建立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筑了强大动力与支撑。接下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部的王高峰汇报了其与学生孔青青合作的论文《科研合作的困境及应对:基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论文指出,以各种署名形式进行搭便车行为的合作者源于自私和互惠利他心理,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将利益赠与对科研合作没有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从而破坏了平等的合作关系,引起其他合作者的愤怒。中国当下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等署名方式的流行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第三位报告人是天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的黄晓伟。他为大家汇报了自己最新的研究——《风险治理制度范式的起源与变迁:政治与科学的共生论视角》。论文认为,科学与政治完全分离的假设源自启蒙思想家们的现代性筹划,但在面对后常规科学的情况下,都排除了公共参加的可能性。但最新的趋势是无论是美国本土对红皮书模式的修正,还是欧洲对这一模式的拓展,都贯穿着科学与政治深度共生的逻辑。最后一位报告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徐素田带来了其与王思哲、汪凯合作的论文《边缘地位的女性:中国新闻插图中的科研人员形象构建》。研究发现,在《科技日报》新闻插图中,女性科研人员占比低于男性科研人员、低于其实际占比;且在新闻插图选择中,女性科研人员图片更多作为视觉资源以提高新闻报道的版面美观,其图文不匹配率明显偏高。

  在第二个专题“风险社会中的技术与工程”中,华北科技学院的薛永红首先进行了题为《机器下棋的历史与启示——从“深蓝”到AlphaGo 再到AlphaZero》的报告。论文认为深蓝时代的人工智能只是依靠算力的暴力实现与人类对战的 效果,但以Alpha Zero为代表的机器经验的崛起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提供服务。接下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刘益东研究院为大家带来了报告《科技大爆发与人类安全:最紧迫的世界性议题 》。报告指出,科技大爆发时期有效治理科技重大风险,如何确保人类安全,成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世界性议题。但刘教授认为,目前人类的纠错机制只能实现扬长但却不能实现避短。最后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刘红晋博士带来报告《清华 1960 年代的任务带学科——核燃料后处理工程》。报告指出,清华核学科——尤其是核燃料后处理专业的发展,和国家原子能任务紧密结合,为我们理解国家任务、学校学科和优势专业的互动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第三个专题“科学技术学方法论”中,首先由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佳宣读了论文《马克思技术范式思想研究》。论文认为马克思技术思想如同一个未完全开发出来的宝藏,比如在马克思看来,技术能够引发人的异化,同样也为异化的超越提供了条件。接下来由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仕伟带来《邓小平科研奖惩思想论纲》。论文认为,邓小平科研奖惩思想的形成是在将科学技术研究事业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宏大视野中展开的,因此,邓小平的科研奖惩思想与科学社会学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第三位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的何玲报告了她对尼古拉斯·罗斯的生命政治论的研究。在论文《超越福柯:21 世纪新的生命政治?》中,何老师认为,福柯在疾病、健康有着明确的区分的基础上建立起生命政治的概念,相反罗斯的出发点是生命科技的应用模糊了两者的界限,人类可以利用生命科技对“生命”进行控制、管理、制造、重塑和调节,因此是“生命本身的政治”(politics of life itself)。最后,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志波报告了论文《信息不对称与科学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提出了克服传统年科学社会学信息不对称的四种进路:包括强纲领、方法论相对主义、常人方法学、行动者网络理论等。

  在研讨会总结中,李正风教授指出我们在面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复杂关系的时候,依然会被诸如何谓科学、何谓技术、何谓社会等基本问题所困扰。所以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其实是顺应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兴起的STS大趋势,旨在用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的方法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中的一些基础问题。本次研讨会的题目是“十字路口上的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和科学技术学”,讲的是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分叉点上。我们究竟应该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去判断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学的发展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以前我们更多将科学技术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可利用的一种工具,但现在以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已经成为了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一步专委会还是需要对散点的研究进行系统整合,才能不对西方学者和西方理论亦步亦趋,才能真正地发出中国声音。何鸣鸿理事长指出,中国从大变强还是要依靠创新驱动,但是政府发展规划的制订、优先领域的遴选还是要依靠哲学的思考和方法论上的指导。希望专委会在围绕主干线、服务主目标上集中力量,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