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9年学术年会第六分会场P-NBIC&STS:哲学视域中的会聚技术与STS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19年-11月-14日 |
随着11月2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八届三次理事会在京胜利召开,2019年学术年会盛大开幕,11月3日2019年学术年会各分会场也如火如荼地进行。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9年学术年会第六分会场设于北京裕龙国际酒店三楼第六会议室,分会场的主题为“P-NBIC&STS:哲学视域中的会聚技术与STS问题”。十余所高校,近三十名专家学者出席第六分会场会议,在一整天的精彩交流和讨论中,共同探索新时代科技、哲学与社会的前沿问题。 8:30第六分会场会议正式开始,上午的会议分两部分进行,前一部分由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陈红兵教授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吴永忠教授以《马克思主义科技公正及其当代视野》做了精彩的开场报告,指出科学技术的异化、利益化、权力化发展使其破坏力增强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公正观的生成语境,吴永忠教授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公正观的必然性基础、基本内容及其逻辑理路,强调发展公正民主权利、创新科技交易模式以及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公正观的当代审查视野。 接着东北财经大学徐祥运教授以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为例,向大家阐述其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社会影响的研究。徐祥运教授首先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的概况,及其伦理学和法学视角的审视,随后从社会异化理论的新视角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设计婴儿”产生的不利社会影响,并从明确技术的终极价值、倡导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技术决策、警惕资本与技术的极端结合等方面为如何规避基因编辑技术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提出建议,以期协调技术应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江南大学万长松教授也对前沿科技与社会发展进行了思考,作了题为《俄罗斯学者论NBIC和STS问题》的报告。指出俄罗斯哲学家对NBIC和STS问题的思考不仅是对其正面价值的肯定,而是在从逻辑—认识论向社会—文化论范式转型的背景下对其负面后果的理性批判,这种批判是真正的技术哲学进路,值得中国技术哲学家汲取和借鉴。 随后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和大家交流了其关于巫术的新观点,首先对技术和巫术进行了概念解析,分析比较了二者的关系和二者在历史发展中的统一与分离,指出当技术的功能受到阻碍,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时,技术则需要向巫术回归,倡导对巫术的重新审读,强调技术与巫术既相通又互补,因而要扬弃巫术,寻求技术与自然相和谐,进而达到技术与人的和谐。 本次会议不乏优秀年轻学者的新鲜声音,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张涛老师从“技术”与“是”的关系来分析泛技术论的困境,引入“泛技术论”这一观点,强调“技术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的重要性,通过在拉丁语中的“主”“谓”“宾”“格”四种维度的框架下,对“技术”与“是”的错综复杂关系的分析,得出“技术是什么”这一问题不可解的结论,并由此推演出泛技术论所蕴含的“一切都是技术”和“一切都依赖于技术”的观点无非是“是”的“宾格”和“夺格”的展开,呈现为独断论的特点,导致泛技术论也陷入理论困境。 最后来自东北大学的陈佳副教授与大家交流的题目为《美国实用主义STS的三重表现及评价》,指出美国STS研究因其鲜明的实践导向与欧洲STS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陈佳副教授从美国STS的实用主义基础入手,向我们介绍了美国实用主义STS的三重表现,倡导对美国实用主义STS进行再认识,探索实用主义对STS研究的积极意义,进而从中发觉对我国STS学科建制与理论研究发展的启示。 六位学者的精彩报告引发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各位参会代表先后就“大众如何参与科技决策”、“如何定义泛技术论”、“美国STS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对我国STS发展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交流,各位专家学者也就报告内容向报告人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上午的后半程会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吴永忠教授主持进行,首先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进行题为《第二次量子革命及其哲学意义》的报告,向大家介绍了以量子技术特别是量子纠缠的出现为核心的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发展历程,并指出我们正在迈进超验科学时代,从经典信息时代迈向量子信息时代,量子人工物将深入到人脑这一微观程度,延展实践到微观,甚至形成“量子意识”、产生“量子人”。吴国林教授强调当代量子科学技术将改变人类的重要的生产方式,形成量子社会,对人类带来重大影响。吴国林教授的研究带领我们到达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可能图景,并由此产生深刻的思考。 随后华南师范大学范冬萍教授从科技创新与STEAM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这一角度与大家进行了分享,指出STEAM教育在美国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在我国还仍然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范冬萍教授结合自身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呼吁重视STEAM教育人才的培养,强调跨学科思维的培育,这对我国STS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范冬萍教授对于前沿问题研究的发展方向也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建议加强对区块链研究的重视。 接着哈尔滨师范大学白夜昕教授进行了题为《苏联-俄罗斯技术哲学中人的问题研究》的报告,指出人的问题是苏联-俄罗斯技术哲学极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白夜昕教授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角度揭示了苏联-俄罗斯技术哲学中有关人的问题的主要观点,并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分析其关注人的主要原因,以期为我国技术哲学中有关人的问题研究提供反思和启示。 湖州师范学院陆群峰副教授将我们的视线再次拉回“基因编辑技术”上,对人类基因编辑何以面临更大的伦理挑战进行了分析,陆群峰副教授在对基因编辑技术与克隆技术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强调基因编辑技术打破了人类基因的自然性,对后代人生命是一种“强”控制,其精准化“设计”后代人的基因剥夺了后代人生物学特征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基因编辑技术制造和增强“优势”基因助力优生,更加破坏人类生物学特征的平等性,将对人类尊严、自然权利及社会公正等方面产生新的不可忽视的伦理挑战。 接着东北大学青年教师邬桑从更为基础性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应用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了解析,指出以大数据、云计算和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新型人工智能不仅对伦理和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样也对社会本体论造成了影响,其中一个基本而且重要的影响就是对社会实在的影响。邬桑老师运用塞尔的社会实在理论对人工智能应用对社会实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前提下,从本体论上社会实在将会出现的新特征和新变化。 最后河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田甲乐进行了题为《科学知识价值中立性的寻求》的报告,指出科学知识的价值中立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存在于实践之中,科学认知规范和社会规范能够保证对价值中立性的寻求和最大程度的消除知识生产者个体在知识生产活动中的社会因素,但是无法消除时代背景因素。科学认知规范和社会规范在当代的变化,是人们对科学治理模式的新探索,是人们对科学知识价值中立性的新探索。 吴永忠教授作为会议主持人,对各位学者的发言给予了认真的点评,对范冬萍教授的建议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肯定,认为其所提倡的工作意义重大。吴永忠教授还对白夜昕教授进行了简要介绍,使参会代表对白夜昕教授的研究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肯定了陆群峰副教授的研究,指出对当代前沿技术的伦理考虑必须要通过技术,一定要基于对技术变革的深刻认识和对技术本身的认真反思,同时在当今时代进行学术探索要把工程主义技术哲学和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两大优良的学术传统良好地结合起来。吴永忠教授也对邬桑老师的研究进行了肯定并提出进一步深入的建议。精彩的报告后,学者们针对报告的内容和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回应。 14:00会议继续进行,前半程由哈尔滨师范大学白夜昕教授主持。本次会议也吸引了许多学生的积极参与,在下午的会议中,青年教师、博士后及研究生成为主要力量。 东北大学青年教师杨山木首先进行了发言,与大家交流了康德的技术思想内涵,指出康德所运用的“熟巧”概念蕴含着技术的含义,在康德哲学中蕴含着对技术的深刻思考,在康德哲学中技术与自由相关联。杨山木老师谈到在康德哲学中自由被划分为道德、任意与自由感,并指出只有在自由感的层次上才能够探讨自由与技术的结合,而自由感就体现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技术作为“熟巧”体现了一种对命运本质的揭露,技术是一种主观质料的合目的性,熟巧势必表现出一种历史性。 华南师范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张文俊报告的题目为《因果排除问题的子集实现论解法及其问题》,聚焦于当代唯物论的特殊问题即心灵的形而上学问题,从唯物论的当代形态——物理主义入手,对因果排除问题的子集实现论解法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因此子集实现论对排除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失败的这一结论。 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詹瑞分享了其以孟山都公司为例进行的生物技术风险型企业发展的社会形象问题研究,首先介绍了孟山都公司相关的生物技术产品以及所引起的社会争议,进而分析归纳生物技术风险型企业的特征,建议通过强化政府主导下的客观评价体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担当,以媒介组织为平台加强与公众的交流等方面努力,塑造一个负责任创新的生物技术风险型企业。 北京大学博士后武青发言的题目为《大数据时代隐私经济的哲学反思》,指出大数据技术正逐渐构成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秩序:隐私经济。大数据利用的前提是开放和共享,开放和共享又往往导致个人用户隐私的泄露,这一隐私悖论成为掣肘大数据经济发展的根本挑战。武青老师通过探析大数据经济的运行方式及其本质,挖掘大数据经济运行方式导致数据隐私悖论的原因所在,为学界认识和解决大数据隐私悖论、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认识论上的理论支撑。 中国科学院大学肖珈从认识论的角度再次对NBIC会聚技术进行了哲学反思,指出基于科学技术哲学历史发展诉求与认识论的理论需要,对NBIC会聚技术开展认识论研究尤为重要。肖珈同学从NBIC会聚技术与认识论主体、认识论客体、认识论中介的关系展开系统的认识论研究,总结出NBIC会聚技术的认识论特点,归结出NBIC会聚技术的认识辩证运动的路径。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刘阳对转基因作物推广争议的成因及“反转”氛围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转基因作物推广饱受争议,是政府、科学共同体、媒体与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多元叙事的结果。刘阳认为在现代性的心理焦虑下,公众对以转基因育种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风险的恐惧与拒斥,在激进的心理对抗、文化对抗和社会对抗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反转”氛围,呼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科学精神的启蒙,在理性中审视和适应常态化的不确定性技术风险。 下午的后半程会议由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陈佳副教授主持进行,首先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高华进行了题为《人工智能能够超越人类智能吗》的发言,对人工智能的优越本质进行了深刻分析,分别从“认知”维度和“心智”维度对智能进行界定,并借助心灵哲学的理论观点,从社会视角透视了人类智能有别于人工智能的独特创造性、情感性和意向性,强调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只能,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或增强人类智能。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潘宝君对“专家权威”问题进行了哲学反思,首先对“权威”、“专家”及“专家权威”等关键概念进行了分析界定,进而阐明专家权威具有技术性、真理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强调从哲学上深入分析专家权威实质的现实意义,指出专家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权威是技术性、真理性、实践性的权威,坚守本心,避免被资本裹挟,必须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只有这样的专家才是权威性的专家。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卓伦发言的题目为《数字时代的劳动批判》,指出人类社会经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发展到当今的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劳动形式也经过了从物质劳动到非物质劳动进而发展为数字劳动的过程。王卓伦同学通过对数字劳动发展历程的考察,对数字劳动进行了分类并阐释了数字劳动的突出特点,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数字劳动异化现象,突出数字劳动中剥削的全方位性。 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回亮澔发言的题目为《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匠文化体系建构研究》,指出中国制造业发展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工匠文化是人类创造文明的基础。回亮澔同学通过对工匠文化体系的考察、科学分析及建构,探索和挖掘其系统工程的价值理论,并给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为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徐舸发言的题目为《“可持续性科学”的现状、内涵及意义》,对“可持续性科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界定了“可持续性科学”的基本内涵并指出其中要意义。指出“可持续性科学”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度,在对这三者关系的研究中逐渐发展出“强可持续性科学”与“弱可持续性科学”两种相互对立的范式,强调“可持续性科学”的出现在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 一下午的会议,各位学者还就“康德的熟巧概念”、“康德的熟巧概念与波兰尼的难言知识之间的联系”、“物理主义与非物理主义之间的争议与其实在论立场的关系”以及“物理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工匠文化、工匠精神何以必要”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讨论,陈佳副教授也对下午会议后半程的发言做了点评,鼓励各位研究生在基础的综述研究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本次会议至此也圆满告一段落。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时代与文明的进步,作为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必将肩负起对科学技术理性审视和对时代发展审慎批判的重大责任,因此继往开来,传承优良的学术传统,探索未来发展的可行道路应是每一位学者的自觉意识和历史使命,我们期待自然辩证法事业更广阔的发展与人类命运更美好的未来。 (陈红兵 孙璐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