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第15次北京青年学术论坛”会议综述

2008年-12月-16日
        2008年5月30日上午,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第15次北京青年学术论坛”在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科协综合业务楼336会议室举行。会议主题是“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的教授、青年学者以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30多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科学知识社会学之后,国内外学者从文化与实践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的“科学实践哲学”进路,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国内诸多学术同仁开始着眼于科学实践哲学的研究,一大批学术著作也于近期翻译、出版。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方向的研究,青年学术论坛特设此专题为研究生和博士后提供展现自己的平台。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孟强博士后以“实践转向:起源、问题与出路”为题,介绍了科学哲学实践转向的基本问题。他认为,实践转向的思想来源首先是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思想,其次是维特根斯坦的遵守规则思想,并认为遵守规则是一种实践。他着重探讨了特纳对实践转向的批判。特纳分析了实践转向的社会学背景,并对实践概念分析指出实践概念具有共享、潜在的双重性质,而作为原因的实践与作为预设的实践都无法克服莫斯问题,无法说明实践的变迁与传递问题,因此特纳认为劳斯的实践转向是失败的。劳斯认为,特纳的批评为任何实践理论提出了限制性条件,劳斯自己给出了规范的实践概念并给出其特征。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博士生徐竹的报告题目是“自然主义,抑或先验反思”。他认为劳斯把科学实践哲学理解为一种“自然主义”的方案是有失偏颇的。科学实践哲学的自然主义色彩在于,它反对任何把基础主义的先验规范性强加到科学实践之上的努力;但这只能证明它反对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