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训同志《找矿哲学概论》再版座谈会纪要 |
2008年-12月-16日 |
2008年6月27日,朱训同志《找矿哲学概论》再版座谈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与会人员有:朱训、张彦英、陈宝国、毕孔彰、王恒礼、石宝珩、吴凤鸣、杜乐天、段怡春、何贤杰、黄顺基、欧阳志远、王玉平、余谋昌、张以诚、吴义生、王维、宋正海、魏宏森、潘云唐、魏乐军、温志坚、徐道一、忻梅、杨超华、余际从、程新、李静静、朱继永、张抗、陈之荣、黄勤、孙文鹏、田雪莲、王巍、刘粤湘、胡轩魁、雷新华、黄健、曲兴元。 会议由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王恒礼教授主持。他说,召开这次座谈会正值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25周年,探讨朱训同志地学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对地学委员会成立25周年的最好总结。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朱训同志提出的“为国服务”的方向,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始终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具有创新精神、生动活泼的队伍。25年来取得不少可喜的成果。 朱训理事长说:见到这么多老朋友和年青朋友,非常高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25周年的时候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研讨地学哲学方面的一些问题。无论从我们学会的传统或者从当前现实的需要都是非常必要的。当前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随着自然作用力增长,矛盾日益突出。建设和谐社会,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两方面缺一不可。从5.12汶川大地震看,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是非常艰巨和非常复杂的。人们的认识往往通过血的教训才能认识到,地质灾害,没出事之前对之认识不深,事情出来了感到问题严重,当然,晚认识总比不认识好。 从1983年福州会议,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第一天起,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所谓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紧密围绕国家大局和国家建设的中心服务大局开展活动,始终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随着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恶化,问题重重,加强地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传统历史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紧紧围绕国家建设大局开展活动,我们应强调地学哲学的实践性。 在新形势下,根据党中央号召,在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大目标下,要更好的发挥地学哲学的作用。从这个方面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当然这个和谐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宇宙变化地壳运动很多是我们不可预料的,短时间也是认识不清的,但是通过世界观、方法论,可以对一些问题提一些预见性、前瞻性的建议。回顾委员会建立之初或建立前期,大家提了很多合理建议,在当时并不为人重视,而今天很多东西变为现实。我们不要期望政府采纳转变为政策,这不大可能,要求太高,也不容易。当然,如果我们全党全国各级干部政府部门都能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办事,多点辩证法,少点形而上学,就可能较早地吸收新的东西,认识新的问题。我们不能要求政府部门立即采纳我们的建议,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不尽责任,不提建议。要争取让这些建议发挥作用。 所以,我今天想说的就是要坚持我们的优良传统,一是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发挥我们的优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国家建设出谋献策,更好地服务大局。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也不能因我们的建议一时没被采纳而泄气、气馁或放松。 我在地学哲学方面有所思考,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我的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是基础;二是实践,在地学实践和地矿实践过程当中,很多哲学问题在地学实践当中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地质现象,反映出一些客观规律,好多地质学家从哲学高度概括这些规律,都有反映;第三个来源就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地学哲学工作者,他们的智慧给我以启发,丰富了我的认识。实际上,我讲话也好,写文章也好,很多都包含在座各位的一些思想观点,并不是我一个人独创的,是我们地学哲学界共同智慧的产物。 我感谢大家积极参与地学哲学研究和支持这个事业,支持我们委员会的活动,尽管一些同志已经年迈,如吴凤鸣老先生。我希望我们的研究和活动能够一直发展下去,很重要的问题是从青年、中年中发现一批积极分子,吸收到我们当中来,壮大我们的队伍。地球在不停地转,年龄就不断增长。我们终有一天要去见马克思,到那里去报到,但不能因此而中断我们的事业。我认为,我们这个学科,今天尽管并不为很多人认识和重视,但它在社会发展当中还是很重要的。希望同志们能继续努力发展我们的学科,也祝愿大家身体健康,诸事好意。谢谢! 黄顺基:首先祝朱训同志健康长寿!朱训同志的健康是自然辩证法界和地学哲学界的幸福。朱训同志是地学哲学的开拓者。地学哲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朱训同志的研究有鲜明特色:一是哲学与地学哲学紧密结合;二是把地学哲学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他的研究和思想充分体现了这两点。《地学哲学概论》是朱训把哲学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王维:朱训先生的《找矿哲学概论》,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系统总结了建国以来找矿实践中的哲学经验,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与矿产勘查学的实践(他35年地质找矿工作的心血结晶)很好地结合起来,创建的一门找矿哲学的新学科。 (王维教授转述了中共中央高级党校邢贲思教授对此书的评价:“开创了哲学研究上应用哲学研究的先河,为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领域,为哲学在经济、业务工作中实际运用,为哲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决策科学的有机结合摸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何贤杰:找矿哲学、地学哲学是科学发展观。(1)朱训同志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同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结合,推动地学哲学的发展;(2)始终体现以人为本,主体是人,社会环境是勘查人员发挥能动性的客观条件;(3)基本哲学内容是:用唯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科学和谐发展。强调人能认识自然。1988年8月第二届“我国矿产国情的辩证分析与对策建议”提出“不要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倡导建立新的大地系统观。 雷新华:1983年,朱部长与夏国治副部长、温家宝副部长来我校视察时就提出了“前瞻性”问题,“计算机和地质学有关系”,朱训的决定改变了我们后来一批青年人的学术命运,把地质学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 王玉平:我从学习的角度谈谈朱训同志的地学哲学思想。朱训同志的地学哲学思想集中在《朱训论文选》、《找矿哲学概论》、《中国矿情》、《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丛书》等二十几部与地学有关的著作中。我认为朱训同志的地学哲学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典范,是认识和利用地球科学百科全书式的理论工具。 朱训同志的地学哲学思想是全面和系统的,要从以下15个角度去学习、认识、领会和把握。(1)他一系列的战略思想;(2)资源勘查战略思想;(3)对广义地学的总结;(4)工业化发展历程;(5)地质科学与社会发展关系;(6)资源勘查科技发展史;(7)发展动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8)自然与社会的关系;(9)构建和谐社会的矛盾;(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三步走战略;(11)我国社会发展阶段;(12)深层次的社会机制和体制;(13)社会管理不够科学的认识;(14)自然观的角度;(15)方法论的角度。 欧阳志远:地学哲学委员会实际上是朱训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领域中,很大的问题是分离,但在这里实现了结合,朱训坚持强调科学研究与应用结合,这是一大贡献。这可能由小科学向大科学转变。21世纪是大科学的时代,科学观必须转变,不转变,中国科学的自主发展就没有出路。 吴凤鸣:朱训同志以辩证唯物思想为指导,有很强的预见性。传统旧观念一直在说“地大物博”、“取之不尽,用之不绝”,朱部长在1988年就指出这个说法不准确,不对。16年后中央才表态改变这个旧的资源观。 张以诚:地学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哲学。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的党性,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研究指南的地学哲学,自然也是有党性的,有与生俱来的党性原则,即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地学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朱训同志曾指出,“中国的地学哲学研究至少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自觉地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开展自己的活动;其二,自觉而不讳言地宣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己的研究指南,是自己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除朱训同志所说的两个鲜明特点,地学哲学还有显著的时代性,以及倡导人地关系的和谐协调。 张彦英:在当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破解资源难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再版《找矿哲学概论》具有重要意义。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同找矿理论和矿产勘查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指导人们找矿理论的研究和找矿实践活动,推动着地矿事业的发展,同时从找矿理论和实践进行哲学的概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朱训同志在理论和实践上所进行的探索和研究,为我国地学哲学研究,以及广大地质工作者和地质工作管理者树立了榜样。 吴凤鸣:《找矿哲学概论》是地学哲学成就中标志性的论著,论证了作为应用哲学一门独立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并分析了找矿哲学理论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背景。 余谋昌:(1)朱训的社会角色是地质学家、管理学家、哲学家,地学的社会角色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人类纪的科学家不应纯粹是自然科学家。近代地质学产生于矿物学,地质学家叫博物学家。 (2)现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出现新形势,为找矿哲学提出新的使命。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需要,需要创造地学找矿新模式,制定和实施“资源再生利用”政策。 (3)为了适应找矿的新形势,建议:国家制定和实施“资源再生利用”政策,鼓励和支持可以再生利用的资源进口;在沿海适当地区建立“资源再生”的产业基地,应用完善的技术工艺,建设废弃物科学拆解和再生利用的流水线,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它的目标是:进口国外资源;利用先进工艺开发利用,注意避免环境污染;安排富余劳力,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宋正海:《找矿哲学概论》是朱训同志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对自己熟悉的专业和有关领导工作的长期思考和总结。此成果对于广大科学哲学工作者也是一个好的榜样,对于如何克服本本主义,如何克服哲学对科学的“优越感”,从而在自己的哲学工作中,能尊重科学工作,更有效指导科学实践。这至少不会造成哲学对科学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在当前学术界新一次拨乱反正之时,我们更要推崇、宣传《找矿哲学概论》。 魏宏森:朱训同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取得理论上的突破:《找矿哲学概论》为自然辩证法开创了地学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篇章,是一本开创性著作;是一本在自己几十年地质找矿实践的基础上加以科学的、哲学的、综合提炼的具有创新性的著作;是敏锐地吸取最新科学技术成就与地质找矿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著作;是一本将辩证唯物法中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与系统观、过程论具体结合的系统性著作。它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王玉平:找矿哲学是地学哲学标志性著作,是地勘工作思维规律的总结,是地学的科学发展观,是地学思想新的里程碑。朱部长在勘查工作中的精神为我国地学工作者和各级干部树立了榜样,对于克服科技界的浮躁具有示范作用。研究会的工作要为地学哲学研究服务,为生态文明服务。 杜乐天:朱训同志的哲学专著《找矿哲学概论》及他在地学哲学领域中发挥的重要开拓作用是多方面的,从个性到共性,从特殊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成绩卓著。他在政府领导者中是一个榜样。他除了在自己专职部门做出业绩外,还注意做学问,并且在学术上也有重要建树,这在我们政府部门的领导者群中尚不多见。他在科学界、学术界是一个开创者,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而且构成二者在地球科学中的交叉学科体系,对今后这方面学科的发展无疑具有深刻影响,在地质学上开拓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