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第五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8年-12月-16日

第五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7月30日至8月1日在齐齐哈尔大学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齐齐哈尔大学承办。全国各地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围绕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这一主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讨。会议收到论文86篇。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 科学技术价值观研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醒民教授向大会提交论文对为科学而科学命题做了阐释和辩护。他提出,科学的目的有二:理论目的和实用目的。理论目的是致知求真,这进一步被逻辑地提升出为知识而知识或为科学而科学,这种追求有理由得到辩护。(1)为科学而科学是人的本能的求知欲的自然流露,能够满足人的理智的适意和心理的快乐;(2)为科学而科学十分有利于科学理论的进步,为人类创造伟大的文化产品和精神文明;(3)为科学而科学有助于争取研究自由和保障科学自主;(4)为科学而科学有利于科学理想主义的恢复和光大。实用的目的是功利主义的,这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在某些历史时期和与境中促进科学发展,也能在不同的景况下对科学构成威胁,尤其是在极端的功利主义猖獗之时。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知识基本上是价值中性的,它本身无所谓善和恶。科学家把为科学而科学作为科学的目的,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追求科学知识的美是合情合理的,并且能使人变得更完善。

华中科技大学韩东屏教授在以《科学价值中立之惑》为题的大会发言中提出,由韦伯论证的科学价值中立原则是指科学研究者一旦选定课题开始研究,就应该只做事实判断而不做价值判断。该原则提出后,在西方和中国均引出激烈论争,即:科学研究者究竟应不应该做价值判断?科学价值中立原则是否会因反对价值判断而妨碍科学服务于社会?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科学的理解。如果把科学视为与人文学相区别的学问,那么在科学研究中,就不是该不该做价值判断的问题,而是根本不能做价值判断。

齐齐哈尔大学王树松教授探讨了高科技的价值实现及其合理性的评价标准问题。他指出,高科技价值具有二重性,高科技价值实现的整体性结构包括社会、生态和人本三个层面,依此建立高科技价值合理性的评价标准体系:一是高科技目的或目标的价值应定位于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二是高科技实践过程和结果从整体上应正价值大于负价值;三是高科技负载和创造价值的结构和功能应最优化。

2. 现代科学技术的反思

清华大学卢风教授提出并论证了从本质主义科学观到非本质主义科学观转向的必然性。他强调,工业文明时代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本质主义科学观,它包括承认普遍主义、追求确定性、坚持还原论、倡导知识统一论、设定主客二分等基本观点。20世纪下半叶以来,非本质主义科学观已悄然兴起。科学未必非追求普遍性知识不可,地方性知识也可以是科学知识;科学不仅应追求表述的确定性,也应承认科学知识有其不确定性;放弃极端还原论,分析与综合并重;消解知识统一论;放弃严格的主客二分,把科学看做人与自然的对话。如果说本质主义的现代科学支撑着现代工业文明,那么现代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性已表明了现代科学的严重局限。非本质主义的、多样的科学将支撑着未来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才是真正可持续的文明。我们应该摒弃本质主义的科学观,确立非本质主义的科学观。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孟建伟教授在题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