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
2018年-01月-16日 |
2017年12月7~8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刘孝廷副理事长、吴彤副理事长出席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刘华杰、于翠玲、周程、王骏、杨虚杰、徐保军、余节弘等诸多学者。 12月7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主持下,博物学文化专业会筹委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进行,会议推选出了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并就第三届博物学文化论坛事宜进行了讨论。经推选,由北京林业大学的徐保军担任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一职;副主任(按音序排列)由丁宏伟(洛阳龙门海洋博物馆)、姜虹(四川大学)、李猛(厦门大学)、杨虚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余节弘(商务印书馆)、郑笑冉(国家广电总局)担任;秘书长由商务印书馆的熊姣商务印书馆担任,副秘书长由西北大学的杨莎担任。在征求相关学者同意后,专业委员会拟聘请以下人员担任专业委员会顾问(按音序排列):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兵(清华大学教授)、刘华杰(北京大学教授)、刘孝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国盛(清华大学教授)、吴彤(清华大学教授)、于翠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2月8日上午的会议在北京大学对外交流中心星光厅举行,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吴彤教授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代表研究会致贺词。根据会议议程安排,徐保军主讲《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筹备过程回顾及未来工作展望》、刘孝廷主讲《博物学与哲学》,吴彤主讲《博物学是什么,在哪里》,于翠玲主讲《复得返自然:今天我们如何对话》,刘华杰主讲《回到恩格斯:也说博物学的定位》。 刘孝廷副理事长代表研究会祝贺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宣布了专业委员会人员的顾问、主任、副主任等人员构成,代为诵读了江晓源、刘兵、田松等人的贺词。刘孝廷指出:博物学的发展对中国而言意义重大,以刘华杰及其团队为代表的博物学研究者在过去数年里取得了很大成绩,拿了很多项目,也创办了《中国博物学评论》,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博物学研究建制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由衷地祝愿专业委员会的发展越来越兴旺。刘孝廷老师建议将《中国博物学评论》变成专业委员会的会刊。在随后的报告环节,刘孝廷从《礼记》中包含的博物学思想出发,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博物学思想值得深究,价值毋庸置疑,刘老师引经据典,认为博物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行动模式和精神。 徐保军在报告中回顾了专业委员会的筹备过程,感谢了刘华杰、刘兵、田松、詹琰等诸位学者在筹备过程中的帮助,指出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拥有雄厚的基础和必要性,而倡导博物学文化有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的意义:宏观上反思工业文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文化资源;微观上,博物理念的推广能为公众提供切实的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复兴博物学意在重申人类从属于大自然这一基本事实,强调通过观察、体验大自然,增强人类个体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演化的精致性、复杂性,提倡分享,反对掠夺。 吴彤教授从文献溯源、学科分类谈起,做了《博物学是什么,在哪里》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博物学是对自然事物进行人文意义阐述的学问,是一种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尺度的人与自然打交道的观看、探究和行为的方式。在中国古代,博物学在文人的诗词、绘画与实践活动之中,在他们的审美之中;在今日中国,我们要尊重本土知识,警惕西方博物学的帝国传统、殖民传统,防治博物学成为资本手中的工具。我们要以朋友的视角看待其他生命,与其他物种友好相处,以大美之眼,博物之心,融览万物。 于翠玲教授从中西两位隐者陶渊明和梭罗说起,认为二者虽各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资源,却也殊途同归。接着,于老师以民国学者的研究为例谈了中国古代博物学的文献,指出《诗经》《离骚》《尔雅》都可以视为中国古代博物学的文献,中国的博物学与文学有这共同的源头。于老师认为,博物文化蕴含着哲学思辨、诗意情怀、人文精神,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下危机,批判现实,追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刘华杰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回到恩格斯:也说博物学的定位》,他重点追溯了恩格斯的历史贡献,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心词是自然,不同于科学史、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后者的中心词是科技。刘老师也谈及了自然科学的四大传统,即博物、数理、控制实验和数值模拟,指出博物学与自然科学长期共存,互不隶属,我们应该建构我们的博物学,强调一阶、二阶、三阶参与的有机融合,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依然能像我们的祖先一样感触、感受、认知、合理利用我们生活其中的大自然。 12月8日下午的会议由北京林业大学的徐保军主持,继续在北京大学对外交流中心星光厅举行,会议分三个环节。 会议第一个环节,主题报告有蒋澈的《西方博物学史研究中的文献学问题》,袁剑的《博物学与中国的近代知识转型》,陈正洪的《气象与博物学探索》,付敬辉的《朱利安·赫胥黎——科学博物学家的典范》,杨舒娅的《塞奥弗拉斯特与古代植物分类》,熊姣的《词典是不是博物学》,许玲的《宗教中的植物》。蒋澈认为语言隔阂,文献源流、史料状况不熟悉,地域知识传统不同三个层面的原因造成了今天学者在西方博物学史研究中的困难,他指出西方古代博物学史文献学应该成为一个有效的学术主题。袁剑在其报告中指出19世纪博物学经历了一个机构再组织化过程,博物学有一个近代转型。陈正洪从相风鸟、二十四节气等,探讨了气象学中的博物学内涵,令人大开眼界。付敬辉向大家系统介绍了朱利安·赫胥黎,认为朱利安致力于弥合自然科学的两大传统——博物学传统与实验传统,堪称博物学家的典范。杨舒娅梳理了塞奥弗拉斯特的主要著作及其分类思想,通过《植物志》、《植物成因》等书展示了古代植物分类的依据。熊姣从形式的演变、内容的变迁等角度探讨了词典对于博物学的意义。许玲从自身经历谈了植物的宗教内涵和文化内涵。 会议第二个环节,主题报告有丁宏伟的《博物馆与博物学教育》,王彬的《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博物教育——开启全民博物运动》,李聪颖的《博物绘画的前世今生》,郑笑冉的《博物学与新科学对生活的启示》,刘灿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与古茶树的保护》,张冀峰的《博物学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许晓东的《启蒙理性与人类自由——从博物学的视角看二者的困境及其超越》。丁宏伟从博物馆的博物教育出发,梳理了博物馆和博物学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介绍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等相关情况。王彬从当下国家政策、社会及校园支持等方面出发,谈了博物教育的相关内容、文献保障等问题,他以数据为支撑的论证让人印象深刻。李聪颖结合自身的经历及大量精美图片,从博物绘画的历史演变谈起,论述了博物绘画的转型。郑笑冉在简单介绍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的基地阿米什农庄之后,谈论了博物学中的演化与新科学的高度相关性。刘灿辉从文艺复兴谈起,谈论了人与自然关系原则的转变和古茶树的保护问题。张冀峰谈论了博物学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博物学文化的复兴一则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二则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许晓东从启蒙理性与人类自由的角度,以围棋为例,谈论了博物学对二者困境的认知与超越。 会议第三个环节为自由讨论阶段,中国科技出版社的杨虚杰主编谈论了博物出版的现状与前景,博物教育的宋宝茹老师谈了博物项目的项目支持与未来走向,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张劲硕研究员谈论了博物实践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的刘巍教授谈论了农业伦理、农业史与博物之间的关系。 会议的最后,吴彤教授做总结发言,再次祝贺了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感谢了诸位的精彩报告。综观会议议程,有三点令人印象深刻,一则博物学文化建制化态势渐趋明显;二则会议主题多元,但方向明确,研究深入,体现了大家丰富的积累;三则大家热情高涨,对未来充满希望且有所谋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