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新时代科技创新文化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8年-06月-21日

 

由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淄博市哲学学会三家单位联合主办,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新时代科技创新文化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研讨会”,于2018年5月26日在山东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中心杏园宾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会议开幕式由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马来平教授主持,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周忠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董春雨教授、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胡兴禹、淄博市哲学学会会长杜吉泽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崔瑞兰教授作学会工作报告。

本次会议还邀请了国内系统与复杂性哲学领域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董春雨教授、国内著名科学哲学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志强教授到会并作主题报告。此外,来自北京、南京、上海、湖北、长春等地区和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淄博市哲学学会的7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共收到会议论文35篇。

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省社科联副主席周忠高代表省社科联对年会和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说,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紧密团结全省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希望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出更大贡献;董春雨教授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和支持,他说,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全国省级学会中一向十分活跃,他希望研究会继续发挥聪明才智,取得更大成绩;胡兴禹副书记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对大会主题高度赞誉,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创新是发展科技的重大引擎,并预祝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杜吉泽教授介绍了淄博市哲学学会的成绩,并分析了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的基本特征。崔瑞兰教授所作的年会工作报告,总结了研究会在2017年度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主要成绩,汇报了研究会获得的多项荣誉,分析了研究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改进研究会工作的建议等。

大会围绕“新时代科技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这一主题,安排了主题报告。主题报告会由马佰莲教授主持,董春雨教授和胡志强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董春雨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大数据时代个性化知识的兴起与认识方法的转向”,董春雨教授在报告中分析了传统的知识观及其不足,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个性化现象的迅速崛起、个性化知识的兴起及特征以及大数据个性化知识引发的认识论转向等,指出在大数据条件下知识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客观世界经由数据化方法转化为镜像世界再经由算法产生各种知识,这种个体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相互依存、共生发展;从个性化入手去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式,将更能有效地应对复杂性问题。胡志强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技术与遗忘”,胡志强教授指出,人类的记忆功能具有记忆和遗忘的双重效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记忆被物质化并意味着遗忘的终结;遗忘对人类生活具有独特的价值,而技术手段进步的谬误之处在于破坏了记忆和遗忘之间的平衡。

26日下午安排了专题研讨会。专题研讨会分为科研一组和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科研二组两个组两段进行。科研一组由副理事长刘长明教授、郑强教授主持;教学-科研二组由副理事长孙世明副教授、夏从亚教授主持。与会代表就新时代科技观、科技思想、自然辩证法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科技观方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马来平教授提出了新时代“核心综合国力科技观”,其主要内容不仅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还包括科学技术是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力和科学技术是先进文化软实力。长春师范大学蒋学杰教授分析了科技文化与市场文化的关系,指出科技发展应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福利最大化为根本目的。

在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方面,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佰莲教授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的核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忠武教授阐述了“创新文化体系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模式和推行“思想--制度—科技”三维创新文化持续均衡化推进战略。山东社科院刘良海研究员分析了创新的科学逻辑,认为功能需要、结构要素改变和科学的理论分别是是创新的动力、本质和基础。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月琴博士分析了战略性科技创新人才心理资本探析与培育的问题,指出创新人才心理资本包括使命感、自信、专注、韧性和超越五个要素。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常柱教授聚焦风险社会视阈下的现代科技及其伦理关涉,指出科技风险引发了强烈的伦理问题。淄博市哲学学会孙征文介绍了打造产业集群、进行产业智库建设的实践经验。国网淄博供电公司张远镇介绍了基于“物联网”创新思维的充电服务网络运维实践,主要包括规划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

    在科技与传统文化方面,山东财经大学和谐发展研究中心刘长明教授描绘了思想家周期性显现的自然历史隆起带现象,并指出其周期约为2500年左右。淄博市哲学学会高行之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的关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指导。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葛洪刚教授阐释了中国传统医德视角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医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庆伟博士在“17世纪科学革命与明清间的中国”的演讲中指出,十七世纪欧洲的科学新知、新方法在明清间的中国实现了最大限度的保真与本土化。

在技术哲学方面,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宁教授分析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姜翔硕士分析了新旧动能转换视域下企业文化创新路径,从认知路径、过程路径、物化路径三维度研究山东企业文化创新。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树松教授阐述了技术合理性评价的一般标准,认为应该将真善美及其统一看成是技术合理性的一般标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STS研究中心邵艳梅博士后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与艺术的聚合现象,指出虚拟技术与艺术的聚合呈现出“High Techné”的艺术品格和表征。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刘国涛教授概括了从工程哲学到工程法学的学理路径,指出工程哲学的勃兴促进了工程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商学院陈玉和教授例分析了实践理性在科学管理中的运用,指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是实践理性的典范之作。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孙硕硕士阐述了对京杭运河的哲学思考,认为哲学视角有助于得到对大运河工程的整体认知。

在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方面,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瑞兰教授介绍了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了挖掘中医理论中的思政资源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的心得。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叶立国副教授介绍了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思政课应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是课程的设计师等新型教学理念。青岛科技大学赵青霞老师总结了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对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定位、教学理念、教材内容等进行了阐释。

 

 

(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 刘海霞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