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中美环境伦理与负责任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成功举办

2018年-07月-06日

 

2018年5月12-13日,由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哲学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系承办的首届“中美环境伦理与负责任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聚焦近年来渐成学术热点的“负责任创新”主题,邀请北德克萨斯大学哲学系主任道格拉斯·安德森(Douglas R. Anderson)教授一行以及国内环境伦理、工程技术伦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会。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王前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指出本次会议的目的是加强中美在环境伦理和负责任创新方面的学术合作,并通过讨论这两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发展过程和前沿问题,进一步深化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尚智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的举办将大大促进中国自然辩证法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扩大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研究的国际合作影响,并期待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围绕环境伦理与负责任创新的大会主题,多位学者做了学术报告。

尚智丛教授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中的政府、专家、媒体和公众:中国的一个案例研究”的学术报告,通过对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估的实地调研,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两大对立方面——支持派和反对派的主要参与者进行访谈,指出科技共同体的民主决策需要得到民主文化和国家民主制度的支持。

道格拉斯·安德森教授做了“The Ethics of Abductive Inference in Innovation”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皮尔士实用主义哲学在负责任创新伦理中的应用。他指出,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查尔斯·皮尔士在其职业生涯之中始终实践着实用主义方法。对皮尔士而言,找出事物在习惯性后果中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上海交通大学的李侠教授做了“负责任创新对基础支撑条件的高度敏感性”的报告,指出负责任创新是善的,但不是免费的。负责任创新的实现是需要基础支撑条件的。缺少必要的基础支撑条件,负责任创新根本无法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负责任创新对条件是高度敏感的。没有必要的基础支撑条件,不仅无法产生创新,也无责可负。

北京理工大学的范春萍教授做了“从人类伦理困境看缄默主体的伦理权利”的报告,提出缄默主体概念和三类潜在缄默伦理主体,分析了缄默主体的伦理权利问题,以及建立伦理代言人和相关伦理治理体系的构想。当人类的发展对自然的侵害超出自然生态自修复能力,人类探索的疆域深入到唯有人类才拥有的意识本身,对人类的本质规定性以及对人类未来形成挑战的时候,伦理关系、伦理主体的概念和边界都不再清晰,许多个体作为伦理主体是缄默的,要借助代言人才能发声。

东北大学的王健教授做了“企业在负责任创新中的责任选择”的报告,认为负责任创新是一个透明、互动的过程,社会行动者和创新者在此过程中多方面呼应,需要充分考虑创新过程及其适销产品的(伦理)可接受性、可持续性与社会赞许性,使科技进步适当嵌入我们的社会生活。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整个负责任创新过程中会面临积极责任和消极责任两种选择,不同的选择结果显示出负责任创新不同的道德关注范围、程度以及对象。

北京工业大学的张恒力副教授在“中国的工程伦理:一个世纪的组织,讨论和规范”中描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的关注,尤其是对1933年后工程伦理规范的继承。他指出,这一描述出自我们对自己的文献以及哲学史的研究结果,也是对从哲学到历史学已经发现的事实的应用。虽然中国的规则制定者参考了西方的准则,但是并非只是机械地将其复制。

大连理工大学的孟伟教授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问题——一种基于现象学伦理学视角的审视”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相关伦理问题的跟进研究。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讨论不仅涉及到一般性的技术伦理问题,而且涉及到未来可能具有自主意识和行为能力的人工智能体所产生的特殊伦理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小伟讲师做了题为“康德学派对价值道德化的批判”的报告。他通过运用荷兰哲学家主张道德物化,使公众的价值更有可能实现的后现象学/分析方法,重新审视康德和荷兰学者的道德观,考察道德物化的尝试是否会破坏我们的道德自治。

东北大学的姜小慧讲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与负责任创新实践”的报告中指出,负责任创新理念在实践应用中有两个主要障碍,一是责任与利益的分配问题,二是责任观念如何嵌入的问题。中国文化中也有一个概念与“利益”相纠缠,那就是“义”。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义利观”涉及了道义与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物质满足与精神追求之间的选择与平衡。墨家以“义”为基础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原则。儒家认为“义”不仅是行事的伦理原则,也是做适宜之事的德性品质。

南京农业大学的刘战雄讲师在“论负责任创新的全责任本质”的报告中,分析了负责任创新中责任主体、责任对象、责任类型和责任时空等相关亲族性概念,指出其所标识的责任是一种“全责任”,即面对责任对象,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责任共同体应该在其可达范围内积极共同地履行或承担全部责任。因此,负责任创新在本质是“全责任创新”。

大连理工大学的于雪讲师在“自动机器的‘道德失败’——以自动行驶汽车为例”的报告中,以丹尼特的立场理论为模型,从物理立场、设计立场和意向立场三个方面入手,将“失败”定义为无法成功地预测某些实体的既定行为。由此,“道德失败”强调的是在道德情境中的错误预测。以自动行驶汽车为例,对自动机器进行“道德失败”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由“道德失败”引起的责任问题,并给出分析自动机器相关责任问题的一种可能模型。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廖苗博士后在“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概念辨析和学理脉络”中指出,“负责任创新”与“负责任研究与创新”是近年来科技伦理和科技政策领域的热门词汇。既有的学术文献中,往往是二者并提、互通、混用,罕有对这两个词组的明确区分。她指出这两个术语不统一且混用现象,反映的是该领域研究者相互之间理念的分歧。

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博士生李晗佶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与技术关系研究——以翻译技术化转向为例”中指出,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浪潮的推动下,人与技术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矛盾。他通过将翻译技术化转向中人与翻译技术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梳理技术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演变,从而提出应该从技术与人两个维度入手才能共同建立和谐的人与技术关系。

在有关环境伦理的主题中,也有很多学者做了报告并开展了讨论。

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米歇尔·汤普森做了“气候、康德、想象力以及环境意识”的报告。他将环境比喻为一个洲际公路体制,以说明在两个有机体中所发现的认知上的缺陷以及想象力的缺失。他指出,想象力的缺失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自身境况认识的不足,同时也忽视了气象学的设定参数。然而,通过运用富有想象力的练习,将重新连接我们与环境的接触,使我们可以从环境的地理和有机体限制的角度来认识我们的周围环境。

北德克萨斯大学的本·约翰逊在他的“走向交叉环境的实践”中就生态女性主义中差异的复杂性理论进行了论述。他重点关注卡德沃斯的基本框架对那些将其理论运用于反抗统治体系的生态女性主义者的意义是什么,并将尝试在有效的环境运动中发挥身份、个性、团结和激进主义的作用。他认为必须考虑到相互交叉、相互冲突的统治体系,以及我们参与的相互交织但又流动的身份。

密西根州立大学的Talley作了“美国西部的环境治理:不断变化的环境伦理”的报告,以案例形式诠释了通过长期生活获得的地方性知识在地域独特环境伦理形成中的作用。他指出随着美国人定居西部,他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环境伦理,表明了他们目前对环境治理的立场。

在会议的自由学术交流与互动环节,与会各位学者对自己所在学术机构的研究领域、主要方向、交流动态和未来展望进行了简要介绍。安德森教授诚挚邀请中国环境伦理和科技伦理方面的学者明年到美国参会或访学,欢迎有兴趣的研究生到去北德克萨斯大学深造。会议期间中美学者还进一步讨论了双方交流与合作的具体事项。

 

(大连理工大学 侯茂鑫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