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自然辩证法教育改革及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8年-10月-29日

 

2018年6月30日-7月1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和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自然辩证法教育改革及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研究生代表等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本次会议不仅促进了相关思想理论及教育方法改革探讨,在推动“自然辩证法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中起到了凝聚共识的基础性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彭南生副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华中师范大学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和研究方面有着优良传统,李以章副书记、任定成教授曾是该学科学术带头人。近年来为了顺应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部下的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为华中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他希望这次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能开成一个具有丰富成果的大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吴彤教授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阐明了此时此地召开此次会议的特殊意义,以及围绕主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宗旨。其他相关领导也作了致辞。

主题发言环节,吴彤教授、肖显静教授、桂起权教授、徐治立教授、刘立教授、董春雨教授、张明国教授、郑文范教授、龚耘教授、李宏伟教授等分别进行了大会发言。清华大学吴彤教授对研究生公共政治课《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修订情况及本次大会议题进行了介绍。他分析了近年来自然辩证法学科在一些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上面临的困难,认为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和科研的学者要自觉服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要求,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他承诺在不损害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的前提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应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建立自然辩证法的二级学科作出努力。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作为自然辩证法界的前辈,从科学实践的视角论证了自然辩证法归属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

肖显静教授受首席专家、山西大学副校长殷杰教授的委托,首先转达了“马工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的基本情况。他接着对比“马工程”教材《科学技术哲学概论》的修订做了说明,比较了两个版本的差异,主张《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为马工程教材,一定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他最后表达了就自然辩证法原理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的设想与徐治立教授共同提出四条建议,认为实现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但学术界同仁必须围绕这一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实事、出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治立教授和清华大学刘立教授对新时代自然辩证法的思想理论创新和学科定位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徐教授认为,习近平虽然没有提到自然辩证法,但习近平有丰富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自然辩证法学科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制面临许多困难,既有政策困境,也有我们学界自身的困境。他主张一定教好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守住自然辩证法教学和科研阵地。刘教授认为自然辩证法本来就属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在建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时,并没有考虑把自然辩证法纳入到其中作为二级学科建设。北京师范大学董春雨教授赞同徐教授的主张,他认为学科可能边缘化了,但研究生公共课中,自然辩证法口碑最好。要利用自然辩证法学科教学以及学术研究,体现出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特质。

北京化工大学的张明国教授作为教育部研究生思政课教指委成员,强调要提高习近平新时代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他认为自然辩证法的教学要讲逻辑性;面对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局面,北京化工大学的经验是采用专题式、图表式教学。他还对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教材提出了几点建议。东北大学郑文范教授从创新视角探讨了习近平的创新观以及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创新,主张创新系统观。他认为国内自然辩证法脱离了实践,成为领导不爱学生不爱的学科,主要在于创新不足;要重振学科就要回归马克思主义;相关对策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研究人工自然本体论、揭示自然界辩证运动、研究创新等。海军工程大学的龚耘教授作为湖北省自然辩证法学会秘书长,对湖北的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状况做了分析阐述。华中师范大学李宏伟教授分析了自然辩证法学科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所面临的形势、挑战与机遇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改革探索等,他谈到的恢复“自然辩证法”教研室、进行的教学机构调整等观点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东北大学的陈红兵教授介绍了自己承担的“马工程”《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相关部分修订的过程和思路。

上述大会主题发言后,与会学者还进一步探讨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自然辩证法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现实可能性、自然辩证法的教学特点及其为国服务的特性、恢复“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和队伍机构调整策略等问题。

在分组讨论环节,与会代表分别就“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然辩证法思想研究”三个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方面,中国科技大学史玉明教授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归属的思考—从教学、科研谈起》对自然辩证法学科定位做了深刻分析,受到与会学者的认同。万长松教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研究》,对于自然辩证法学科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提出了很好学科的行动计划。西南大学的李慧琴在《论习近平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论文中提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要求,自然辩证法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点课程和培养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课程,必须要从发展、创新和改革自然辩证法教育出发,提出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性、科学性、确定性和实效性。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程现昆在《自然辩证法教学应强化科技伦理教育》一文中提出,将“创新发展”理念及其实践作为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对象,把握国家创新发展实践的特征和规律,丰富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内容。武汉理工大学的黄涛等人在《习近平科技强国思想探略》中提出习近平科技强国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张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论文中提出,应当做好习近平同国外知名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比较研究,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贯彻执行研究。覃世艳老师的《新时代<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话语创新之我见》颇具新意,回应了郑文范教授所说的话语权问题。张渝政的《习近平生态思想融入<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是体现新时代思想“三进”的具体案例研究。谢瑜的《自然辩证法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及王娜老师的《如何解决自然辩证法课程中知识碎片化和体系化之间的矛盾》都从教学细节入手,提供了做好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极好方案。马存孝老师的《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专题式教学的几点思考》,管开明老师的《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融于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的思考》,曲新英老师的《习近平新思想融入<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研究》,闫坤如老师的《新时代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思考》等,围绕课程教学提出了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体现了时代性的教学改革趋势。

这次会议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展开了热烈讨论,一些论文如杨山木和徐富梅的《习近平创新思想探析》,吴俊杰的《习近平科技人才思想探析》;张铁山教授的《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中的生态哲学思想》;程宏燕的《习近平科技文化思想研究》,刘科的《习近平底线思维方式及其当代价值分析》等,都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此外还有一批研究生在小组讨论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张琳的《论马克思自然观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杨姗姗的《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中的自然辩证法思想研究》。陈俊波的《作为系统论的马克思主义》等,显示了面对新时代,一批年轻的自然辩证法领域的学习者开始了深入思考。

此次会议最后,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杨帆老师代表本单位自然辩证法同仁宣读了“自然辩证法学科纳入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的倡议”,引发与会专家学者的讨论与共鸣。

闭幕式上,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副理事长兼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吴彤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肯定了此次会议的积极成果,表示要不断促进自然辩证法界的交流,推动自然辩证法成为一级学科。

此次研讨会为我国自然辩证法领域的专家学者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入教材和课堂意义深远,也对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学科建设共识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契机。

(高杨帆、李宏伟、徐治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