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技术哲学卫星会议暨第17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综述 |
2018年-10月-29日 |
2018年是伟大先哲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共和国改革开放40年,同时也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获小平同志批示成立40周年的纪念之年。2018年8月13-20日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第一次来到中国,会议前夕8月10-12日,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技术哲学卫星会议暨第17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召开,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和东北大学主办,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及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联合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一、开幕式 本次会议的开幕式于10日上午8时30分在北戴河培训中心举行,由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健教授主持。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技术与人”,与世界哲学大会“学以成人”的主题交相辉映,在为期2天的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 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党委书记孙正林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尚智丛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凡教授、东北大学副校长孙雷教授在大会上分别致辞。 二、主题发言 9时30分主题发言开始,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陈红兵教授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尚智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朱葆伟教授、清华⼤学社会科学学院高亮华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STS研究所张明国教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夏保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教授、东北大学的陈凡教授先后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与会的学者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 尚智丛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关于人与机器关系的再思考》的报告。朱葆伟教授以《中国古代工艺中的美》为题,带领学者们一同欣赏、体验、感悟了我国古代工艺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情趣。高亮华教授作了题为《人类增强技术与人之为人》的报告。张明国教授结合北京化工工大学得天独厚的科研背景作了题为《化学实验风险形成机制与规避研究——以石墨烯制备实验为例》的报告。夏保华教授以题为《社会-技术转型、国家自主创新与技术哲学发展:一种技术创新哲学视角》的报告,同与会学者们交流了自己多年来关于“技术创新哲学”的思考。段伟文教授再一次将目光聚焦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作了题为《算法生命的数据伦理建构》的报告。东北大学陈凡教授也就“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思考”为题,阐释了“学以成人”与“文以化人”解读,文化科技体系与文化科技创新,文化科技创新的重要功能,文化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战略选择等问题。 ![]() 三、分组讨论 10日下午与11日上午是大会的分组讨论阶段,此次会议以“科技与人”为主题,同世界哲学大会“学以成人”的主题遥相辉映,共包含了二十个分组议题:1.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2.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哲学问题;3.技术与人类、非人类、后人类;4.技术与心灵、大脑、身体、意识、情感;5.技术与权利、责任、正义;6.技术与伦理道德;7.技术与自然、环境、生态;8.技术与人本主义和后人本主义;9.技术与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10.技术与生命、医学;11.技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12.技术与经济、社会、国家、全球化;13.技术与人才、创新、创业、企业;14.技术与科学、工程、产业;15.技术与历史;16.技术与法律;17.技术与语言、民族、宗教;18.技术与政治、军事;19.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其他相关问题。与会的近百名学者分成八组,就以上问题分别展开交流与讨论。 第一组由清华⼤学社会科学学院高亮华教授主持。东北大学姜小慧老师对“形”何以作为技术之源——“形而下者谓之器”进行了当代诠释,她以“形”作为研究技术起源的逻辑起点,展开对技术本体的哲学追问。东北大学杨山木老师围绕《论技术的合目的性本质及意义——康德的技术本质思想研究》作了专题发言。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徐昕谈论了《技术文化与“学以成人”》。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曾云珍的专题发言围绕技术的二重性特征与内在价值负荷展开,提出由自然属性得出技术的工具属性,由社会属性得出技术的价值负荷属性,从技术的二重性特征的统一来看,技术是具有内在价值负荷的。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小青以钢琴这一技术人工物的意向性、要素、结构与功能为例对技术人工物展开系统论分析。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成尧对中国古代技术活动之“善”——基于《天工开物》文本进行了分析。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吴怡从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技术智能化趋向的角度探寻人的本质问题何以可能的问题。 第二组由北京化工大学STS研究所张明国教授主持。 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报告的题目为《论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吴国林教授指出: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研究纲领是分析技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徐旭报告的题目为《认知渗透下技术风险主体表征及对策研究》。湖州师范学院陆群峰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技术人工物的“非自然性”分析何以可能?》。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程文的报告题目为《技术预测的哲学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林润燕报告的题目为《技术知识的“葛梯尔问题”刍议》。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叶路扬报告的题目为《同一性视域下的技术人工物实在性分析》。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孙璐报告的题目为《浅析后人类主义视域下人的主体性建构》。 第三组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夏保华教授主持进行。 东北大学文成伟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亚里士多德的“技术”哲学思想的现代延展》。武汉科技大学罗天强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论技术规律的一般特点》。华中科技大学王健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技术叙事的叙事分析》。大连理工大学王飞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伦克的技术社会哲学》。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齐承水的报告题目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生态意蕴》。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董瀚臣的报告题目为《近五年国内科学技术哲学高影响力论文探析》。中国电科(CETC)第五十研究所上海协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信工程师施伟的报告题目为《关于技术哲学的辩证思考》。东北大学本科生吕经纬作了题为《形而上学研究中的新神秘主义的途径是否可能》的报告。 第四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教授主持进行。东北大学王健教授和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林津如对护理机器人“补位”子女养老问题的伦理风险进行了探究。河南师范大学刘科教授对技术风险社会中的媒介角色进行了探析。山东科技大学黄仕军教授根据多年来编辑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文章谈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贾璐萌对技术伦理实现的路径划分进行了研究与对比。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吕阳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基督教伦理规约进行了探讨。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彭康宁提交的论文题为《技术属性与技术价值负荷理论间的冲突——一种动态的技术价值传导论》。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张稚晗、赵书靓关于大数据技术对隐私的重构问题进行了探究。东北大学本科生王晶对古建筑修复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五组由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春艳教授主持进行。东北财经大学徐祥运教授以《机器学习的哲学认识论:认识主体、认识深化与逻辑推理》为题深入分析了机器学习的本质。东北大学邬桑老师针对《人工智能的自主性》作了专题发言。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高华围绕服务机器人对人的认知的双重影响展开分析。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付尧报告的题目为《后人类主义视域下语音助手技术与人之间的双向建构》。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杨鹏对大数据技术的伦理规约进行了探析。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明豪对人工智能应用前的审查机制建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第六组由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成伟教授主持进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向东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前沿型技术创新与节俭型技术创新——关键概念的讨论》。东北大学陈红兵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新卢德主义的人文主义价值诉求》。东北大学毛牧然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论科技价值论视域下社会工程哲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价值》。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蔡振东的报告题目为《技术工人弱势地位建构及社会化困境解析》。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武青的报告题目为《新卢德主义技术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及其立足点》。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侯天舒的报告题目为《工匠精神与技术》。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浩煜的报告题目为《网络社群正义观探析——基于桑德尔社群主义正义观的视角》。 第七组由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佳副教授主持进行。江南大学万长松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论工科教育人文化与俄国技术哲学的发端》。东北大学本科生刘博达的报告题目为《德性论对于培养工程师伦理意识的启示》。东北大学本科生何媛宁的报告题目为《试论中文“工程”和英文“engineering”的理解和翻译问题》。 第八组由河南师范大学刘科教授主持进行。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陈静的报告题目为《互联网社交问题探析》。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林泽报告的题目为《浅析新兴技术发展对交往范畴的影响》。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孙宗岭报告的题目为《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研究边缘化原因探析——兼评<创新驱动发展与资本逻辑>》。咸阳师范学院助理编辑张力老师报告的题目为《论科技进步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11日上午9:40,分组讨论结束,与会学者收获颇丰。随后,借着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独有的资源,学者们一道参观了位于北戴河培训中心的明清家具艺术展,切实体验了朱葆伟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所谈论的中国古代工艺之美,领略神秘的东方文化意蕴,至此本次会议也将至尾声。 四、闭幕式 闭幕式于11日10时10分,在北戴河培训中心多功能厅举行。首先由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万长松教授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渝玲教授主持了分组综述报告。随后,由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红兵教授主持进行了本次会议的闭幕式。 首先由北京化工大学STS研究所张明国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张明国教授谈到:本次会议意义重大,经过多方的努力顺利召开,是一次成功的集会。本次会议提交论文八十余篇,分组讨论有条不紊,总结陈词高效概括。与会者有许多新面孔、年轻人,尤其是本科生表现优秀,体现出本科生培养成果卓著。交流通畅,收到满意效果,论文内容与议题十分契合,作为卫星会议,本次会议涉及二十多个专题,几乎涉及到技术哲学的方方面面,既有对基础经典的解读也有对前沿问题的概览,是对技术哲学的检验和盘点。同时,此次会议具有世界特色和国际化视野。此外张明国教授将此次会议定位为一次继往开来的会议,提出:我们应该按照陈昌曙先生所提出的35个基本问题进行一次盘点,这既是继往的必须,同时也是开来的基础。 在会议临近尾声之际,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凡教授为大会致闭幕词,对与会代表提出期望和建议。陈凡教授希望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要成为一个有学术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期盼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老中青三代学人,在今后能够为技术哲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希望各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会议,鼓励哲学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的师生参与会议,希望主办单位能够动员更多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甚至工匠工人参与我们的技术哲学会议,邀请政府的科技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参与会议,倾听各种建议与声音。我们的技术哲学需要群策群力,不能只关在屋子里华山论剑,要开展多方位的协同性创新研究。 经过两天的交流讨论,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技术哲学卫星会议暨第17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的所有议程进行完毕。 (东北大学 陈红兵 孙璐 陈凡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