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生态文明视阈下东北亚的科技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19年-08月-05日 |
2019年7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四届“生态文明视阈下东北亚的科技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市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以下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生态文明理论的反思与前瞻 在如何评价生态哲学的学科定位与理论价值上,吉林大学刘福森教授提出,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时代全新的哲学,这种哲学不是作为观念的“一般哲学”的具体应用,而是从对旧哲学的反思和批判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哲学观,深入研究生态哲学必须明确其学科定位,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西方传统哲学观当中。生态哲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新的哲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谓的超时间、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普世哲学”是愚蠢的,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生态哲学为指引,历史上的其它哲学都不能承担这个任务。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王妍教授认为,环境伦理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支点,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理论特质在于它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在根本上体现为对人的现实生命的关切。 吉林大学曲红梅教授从环境哲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指出在当代环境问题中,环境哲学理论与环境保护实践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这是人的存在方式与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对立造成的。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理论上实现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主义世界观有助于重新确立人看待自然的伦理尺度,进而弥合环境问题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二、创新发展与技术公信力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推动创新发展,提高技术公信力是与会专家聚焦的话题之一。 北京化工大学崔伟奇教授从创新概念的价值基础、科技创新管理和科技创新文化价值基础的三重维度出发,指出创新文化建设首先要克服创新阻力、超越创新局限和培养创新意识。科技创新管理要协调好科学政策、技术政策与创新政策三者之间的关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当以文化创新为内核,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道路。 浙江大学潘恩荣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新工业革命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集成与资本重组,与传统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压榨最大剩余价值为导向的资本重组方式不同,新工业革命的集成方式表现为一种“智慧集成”现象,既可保持生产速度又可保障生产的社会可接受性,这对于促进公开、公平、公正和共同富裕以及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湖州师范学院陆群峰教授认为,科学技术在加速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产生了技术信任危机。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以及对技术专家的不信任进一步导致了技术公信力下降。因此,重建技术公信力,首先要加强对技术风险和安全性的研究,其次,要加强技术伦理规范和技术应用的限定边界的研究。 三、生态治理与东北振兴 在探讨生态问题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保护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如何处理好东北全面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 华南师范大学范冬萍教授认为,在生态文明实践中,特定的社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对探索社会、经济、自然之间协同进化的可持续性机制有着重要意义。适应性治理作为一种依据特定的生态系统复杂性的治理模式,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应当适应环境并强化对生态环境应对干扰的适应能力。东北经济发展应当引入适应性治理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走独具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 北京市社科院程倩春教授认为,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用地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之义在于确立新的城市观念,建立生态城市;同时,以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取代消费主义价值观,鼓励生态创新以及提高人的素质等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山东财经大学刘长明教授从《周易》研究角度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果。作为易学构建基准原点的“天地之道”具有天然的生态文明向度,人类作为天地共生的产物,应当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相反,如果只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只会导致生态系统不可逆的退化。 东北电力大学姜威教授认为,东北振兴的关键在于明确区域定位和寻找发展突破口,即立足于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和生态屏障区的国土空间定位,协调好经济发展、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三者间的关系,推行保护性开发,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要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要保持定力,稳抓实干,久久为功。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孝廷认为,东北地区相比大湾区、云贵川地区有着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和历史基础,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必须要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人才回流、鼓励科技创新等方面下功夫,经济发展要严格贯彻落实“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促进的共生理念,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动能转换和经济社会转型。 (东北电力大学 姜威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