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委员会2019年年会会议综述 |
2019年-08月-26日 |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重点探讨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以及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逻辑。7月6日至7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委员会2019年年会在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 本次年会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委员会、黑龙江省“三农问题”学术交流基地主办,由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与实践学科团队承办。参加年会的专家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委员会名誉主任张法瑞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严火其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巍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委员会副主任邓心安、郭洪水教授,此外还有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学者以及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农”理论与实践团队的全体教师及学生代表5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充分研讨了中国农业哲学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引领与实践指导,其年会主题主要集中以下领域: 一、农业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张法瑞教授做的“农业哲学研究的发展及特点简析”报告系统回顾和梳理了农业哲学体系的构建和研究发展领域。提出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咨询服务;建议进一步关注国外农业哲学的研究和动向,加强与农学家、农业管理工作者的联盟,加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六个二级学科的关联性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郭洪水教授做了“农业哲学建设的存在论思考”的学术分享,在主题交流中着重阐述了农业问题除了从产业角度、生活方式角度的理解,更应思考其在后工业时代亦或“后工作时代”作为绿色健康的生存方式的哲学理解。 福建农林大学符彬老师提出“乡土文化对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影响研究”的话题,分析了中国古代和古希腊科学精神产生的不同社会背景,探讨乡土文化中融入古希腊科学精神的可能性。 二、农业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严火其教授做了“农业的伦理审视”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农产品必需是安全的,农产品要有利于人体健康;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不能破坏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要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所创造的价值,包括农产品生产功能、经济功能、社会治理功能、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等必需被充分认识,农民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必需充分实现;提出农业要实现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东北农业大学武卉昕教授做了“中国农业伦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学理依据”的学术分享,分别从农业伦理学范畴论、中国农业伦理学的研究主题、农业伦理学的学理依据以及基于研究主题和学理依据的“人之维”等几个层面系统概括了当前中国农业伦理学的研究现状:在中国,农业伦理学仍处于体系建构阶段。农业伦理学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中国农业伦理的起源与发展,农业伦理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农业伦理的原则规范,农业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农业道德教育以及农业道德建设。农业伦理学的学理依据包括:农业伦理学的自然科学依据,农业伦理学的社会科学依据,农业伦理学的哲学依据。农业伦理学学术体系中的“时”、“地”、“度”、“法”四个维度是统一结构中的关联要素,而将这四个要素联系在一起的第五要素--“人”,是贯穿四维体系的线索。 三、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刘建荣教授交流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启示”,她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自始至今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基本文化思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构新时代乡村生态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一是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文化奠定了思想传统,二是为绿色发展的乡村生态文化丰富了方法论基础,三是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借鉴。 厦门大学陈玲教授分享了“《吕氏春秋》农学思想简论”的主旨报告,报告中介绍了《吕氏春秋》中的《上农》等四篇是我国最系统、最古老的农业文献,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渗透着春秋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农学思想,奠定了传统农学理论的基础,是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依据。在中国农业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概括了农业“三才”( 天地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三才”理论将农业生产看作是各种因素相互联系、运动的整体,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整体观、联系观和动态观思想,这与系统论的组织性、过程性和或然性特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云南农业大学赖毅研究员做了“价值与事实融合的生态农业伦理”的主题发言,阐述中国传统农业伦理和现代生态农业伦理的内涵与关联。传统农业伦理中有利于环境维护的元素只有纳入到现代社会价值和经济运行模式中,有助于环境改善的现代科技应用、社会组织方式以及法律法规也应在环境改善和人们日常生活意义的认同中为传统农业伦理所诠释。 四、农业现代化的社会学研究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胡晓兵教授做了“现代化大农业社区社会变迁的技术动力”的主题发言,阐述了受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影响,农业社区发生了组织形式、人际交往方式、思维逻辑以及对知识的认知态度等方面的变化。现代化大农业社区特征表现为农业高度产业化、社会组织形态以单位制为主、社区文化独具特色的军旅文化、熟人社会与理性社会融合的社会关系、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自上而下的形式为主、农业产业与工业化生产方式并存的基本特征。技术在社会变迁中改变了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人口结构、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改变了社会组织结构、改变了社会价值观念、改变了科学技术分布和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邓心安教授做了“基于五轮模型的农业绿色化分析初探”的主题发言,他基于生物经济的发展背景将五轮模型应用于分析生物质涉农企业的绿色比较优势与绿色化水平。 五、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吴玲教授为与会专家介绍了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课题组进行的“2019年粮食种植意愿”调查问卷情况,基于实际调研的结果,提出“如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破解市场、自然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与限制性因素?现有政策支持重点与农业经营主体特征如何匹配?以及农业政策选择在开放条件下外部约束日趋增强,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政策何去何从?”等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问题。 东北农业大学潘文华教授结合亲自参与的多项精准扶贫研究工作的实际,梳理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分享了用唯物辩证法思考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性衔接的逻辑关系与实现路径。 哈尔滨商业大学陈江波教授做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人的现代化发展”的主题发言,提出通过塑造平等赋权的外环境和激发农民主体内动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人的现代化发展。 天津大学陈印证教授做了“科技对‘华北棉田’的建构与解构”的研究分析,梳理了科技在华北棉田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据此分析出科技影响农业,表现为全产业链的相关性;通过科技降低劳动强度,是农民技术选择的决定因素;单纯的提高农业补贴数额,不能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 与会专家学者所做的相关研究的学术分享,从学理和实践等不同层面聚焦“三农”问题,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讨论热烈,是一场思想交流的盛宴。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委员会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