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举办2011年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培养经验交流会 |
2011年-05月-20日 |
2011年4月12日下午,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2011年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培养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天津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二十多位研究生导师汇聚一堂,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共同研究了自然辩证法专业(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重点讨论了高等院校在招生、培养和毕业答辩等环节的历史经验和存在问题,并就如何加强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教学工作集思广益,为新形势下自然辩证法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前进动力。 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代理秘书长张明国教授主持。他首先阐明了会议的主旨和意义,对会议的召开背景进行了交代。他说,以往我们一直关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但多数时候关注的是自然辩证法公共课教学与研究,今天的会议着重探讨一下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工作。新形势下应该把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目前教学改革的情况下,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也涉及到科技哲学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走向问题。恰逢四月中旬北京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工作都已接近尾声,我们可以就各校的招生情况进行交流。今天到会的都是来自各个学校硕士点、博士点的导师和负责人,希望大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互相交流。 为充分交流不同学科点的教学情况和培养经验,会议以院校为单位安排发言,现将发言内容依序摘录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欧阳志远教授:教育部对自然辩证法课程做出了新的安排,形势对我们压力很大,所以这个会开得非常及时,同时也为新一届理事会开创新局面做一个基础准备。作为引玉之砖,我谈谈多年来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的经验和教训。 一是招生环节。我们这个专业毕业后的经济回报不太好,所以生源也每况愈下。早先是学自然科学对哲学感兴趣的人来报考;后来是学哲学但没有自然科学基础的人来报考;再往后就是学一般社会科学的人来报考;到最后则是许多专业基本不搭界的人来报考。根据现行体制,如果一个学科点连续两三年招不到研究生,就将面临被取消的危险,无法做到宁缺毋滥。我们不能左右这个局面,只能在不太好的生源当中尽可能挑好的、特别是有学习兴趣的录取,同等业务条件下要优先考虑品德,进来后再补课。在招收博士生时,除学校考试以外,导师还可以单独命一小题,让考生立即笔答,现场观察写作水平怎样,思维能力如何,不能只看报考材料。目前研究生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还不是专业基础问题,而是专业思想问题。在现行体制下,招生环节是关键环节,一旦录取,好歹都是你的学生,除非有重大劣迹,一般很难淘汰。在录取前要通过直接或间接关系,尽可能了解考生的真实情况。 二是培养环节。专业方向有三点必须坚持: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二是坚持哲学与自然科学结盟,三是坚持为国服务。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期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从事主干课程的教学。如果他们在自然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都有积累,在就业时是很具竞争优势的,这也是适应教育部课程调整的有效措施。研究生一定要上论文写作课。现在很多论文严重缺乏规范,特别是没有提出前沿性问题,没有问题就无所谓研究。按照《学位条例》的规定,硕士论文要有创新性见解,即在已有研究上推进一步;博士论文要有创造性成果,即做出完全独立的理论建树。目前提交评审的许多文字不是论文,而是教材甚至是资料汇编。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相当部分不会从事本专业工作。写作规范的训练,有利于毕业生在文编岗位的就业竞争中获胜,这一点对硕士生特别重要。 三是毕业环节。目前学位论文的评审普遍流于形式,这种弊病一时很难克服。我们可以做一些正面引导。建议《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每年组织学位论文评比,择优发表,硕士博士论文的评比间年进行。博士论文的质量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作为根本应对措施,建议借鉴俄罗斯的办法,取消博士生培养制度。硕士生毕业在工作中做出成果后,可以到任何授权单位申请博士学位。指导教师由申请人聘请,导师只承担论文指导与推荐,不对论文通过与否负连带责任。这样就可以切实保证博士论文评审的严肃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学单位腾出精力和硬件,夯实本科生教学和硕士生培养。中国不一定要设副博士学位,但可以适当延长硕士生的培养时间,改善目前的形象。参考俄罗斯博士论文答辩,还有两点可以考虑:第一,高度重视学位论文所涉的参考文献,请评委就其中主要内容提问;第二,表决前安排一位研究方向相同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与申请人辩论,看其能否经受反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定成教授:谈一下我在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和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工作中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情况,主要谈硕士生的情况。 在生源方面,我们注意推免生和应试生两类生源都要保证质量。 我主持北大科社中心的工作时,发动教师主动联系,除了接受北大本校的推免生外,还从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接受了不少推免生进入北大科社中心学习。推免生本科教育背景以理工农医类和哲学类居多。 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在哲学、法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科学技术史5个一级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科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技术史两个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由于我们这些专业中的研究方向多以科学为研究对象,比如科学哲学、技术哲学、STS、科技史、知识产权、科学传播、科技政策,我们希望生源主要是理工农医教育背景的。很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只注意高校接受推免生,不太注意中科院研究生院也接受推免生,导致人文学院的推免生生源较少。从明年开始,我们接受推免生的比例将大大提高。我们准备今年暑期联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心理研究所、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申请中科院研究生院教育基金支持,一起办一个“科学人文暑期学校”,从有推免权的高校招收有推免资格的学生100人,经过一周的学习交流,让他们了解我们一院四所和相应的学科前沿状况,经过考核,从中提前预录取一些学生为研究生。没有作为推免生预录取的,参加入学考试,可以优先录取。 应试生方面,在北大的时候,没有被录取的考生中,有不少是英语考得好,专业不及格的。怎么保证应试生的质量呢?专业课方面,我们从入学考试的科目和参考书上,就开始注意考生的纯正的学术基础,要避免他们受到不良书籍的影响。我们只考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门专业课,每门课程只选一本参考书。参考书要用国际上公认的基础教材。科学哲学,现在翻译过来的有好几本不错的教科书,我们一直用亨普尔的《自然科学的哲学》。科学史,我们一开始用的是丹皮尔的《科学史》,后来发现它的材料太陈旧,现在改用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