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全国首届科技哲学应届毕业研究生论坛纪要

2011年-07月-14日

2011年6月18日,全国首届科技哲学应届毕业研究生论坛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校区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地区科技哲学专业相关教学科研单位协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承办。

参与论坛活动的专家学者和应届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机构。60余位研究生和导师参加此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主任肖显静教授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孝廷教授在致辞中代表研究会祝贺本届论坛的举办,希望本次论坛能够引发全国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参与论坛、参与交流的热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尚智丛教授介绍了该学院科技哲学专业研究队伍及其对于中国科技哲学事业的贡献,通报了该学院拟每年出资举办科学与人文暑期学校,以及格致论坛的概况。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伯聪在致辞中表示,希望未来的科技哲学研究不仅关注西方哲学中的思想,也要关注中国哲学中的智慧,希望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能够按照《坛经》所说的“平常心是道”,以平常心面对生活,继续提高自己的觉悟。

论坛共收到推荐论文18篇。14位应届毕业研究生做大会报告。每个报告由一位研究生导师点评,点评后均有提问和回应互动环节。

1. 中国传统博戏中对蟋蟀习性的观察和认识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生陈天嘉使用动物行为学(ethology)的概念工具,分析了24部蟋蟀谱,发现中国古人观察到蟋蟀有规律的昼夜行为和生长周期,并能使用蟋蟀盆和相应的人工手段对蟋蟀的生活环境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认识到辨雌、忆雌和厌雌行为影响到雄蟋蟀的斗性,还将现代动物行为学家认识到的蟋蟀争斗模式的“上颚战”与“搏斗”两个层次之间的争斗层次细化描述为10余种“斗品”,通过使用芡草刺激蟋蟀腿部使其弹腿以提高或恢复其斗性。

点评人肖显静教授指出,此项研究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得出中国古代有关蟋蟀的相关知识,这对于丰富和补充现代动物行为学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价值;这项研究还可以启发人们去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相关科学认识之间的关系。

2. 当代西方集体意向性理论研究述评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专业博士生王曼认为,以前的意向性理论中,累加性阐释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个体主义方法论的使用,非累加性阐释理论虽然认识到系统、涉身、建构、发展、行动指向、延展、涌现、分布这8种视角可整合为“认知系统观”,但对此系统观的应用存在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应当是将涌现视为集体意向性现象的发生机制,将多元认知主体所构成的系统视为分布式认知系统。

点评人刘晓力教授认为,该研究提炼出来了“认知系统观”作为总体评价的基点,研究的缺陷则是对“认知系统”的结构构建还不够精致。

3.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新模式及前瞻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丁太顺根据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分析,提出有必要在国家层面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工程、构建法规制度体系、完善动力机制、突出创业主题,拓展服务领域、构筑发展平台,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网络体系。

点评人周程副教授认为,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是否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4. 交易区中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