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医学人文发展前沿 推进医学人文创新教育 本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医学哲学论坛 暨教育部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科课程 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综述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和教育部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科课程教指导委员会主办,宁夏医科大学承办的第十一次医学哲学论坛暨教育部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科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于2011年8月14日至17日在宁夏银川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医学哲学领域的专家,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内的学者近100人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 8月15日上午,开幕式在宁夏医科大学会议中心举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安纯人,教育厅副厅长冀永强,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大学人文医学研究院院长张大庆教授,本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杜治政教授,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明杰教授,宁夏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吴世彩教授、校长孙涛教授、党委副书记田淑卿教授、党委马继军副书记、张建中副校长等参加了开幕式。 会议由赵明杰教授主持,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大庆教授致开幕词,教育部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科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乔旺忠教授致辞,宁夏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吴世彩教授致欢迎辞。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关注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前沿,推进医学人文教育与应用的创新”。会议共收到医学人文研究、医疗卫生管理、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等专题论文52篇。 学术交流讨论分为主题报告、大会交流、分组讨论等三个阶段。在8月15日上午的主题报告阶段,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杜治政教授做了题为“技术发展自主论与当代医学”的主题报告。他指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医学与生命科学中出现了诸多如克隆羊、合成生命、人畜混合胚胎、设计婴儿等一批新技术,并引发人类的忧虑与疑惑。这些技术是适应人类需要而出现的吗?是科学家们随心所欲的吗?人们能够阻止这些技术的发展吗?20世纪中叶以后技术哲学界提出的技术自主论或许能帮助我们解答这一问题。当代医学技术是按照其自身规律演进的,这不是人们的意志能够左右的。当代医学及其服务已经完全被技术所浸透,从管理、组织、服务到教育,技术都是扮演最终决定者的角色。当代的医生已经是技术化的医生,患者也是技术化的患者,医患间的种种关系脱离不了技术这一中轴。当代医学已经处于技术环境的包围中,医学的全部过程都已打上了技术的烙印,技术已经成为种种医疗关系的中介。当代医学所处的技术环境,不仅统摄现代医学的一切,而且作为医学的技术意识形态,已深入到所有医学人甚至社会公众的心灵。与此同时,医学人文被医学技术环境边缘化,技术环境占用了人文的阵地。但是,现代许多生物技术的后果是需要长时间、甚至经历几代人才能检验的。如基因切换、基因增强治疗技术的后果,不仅要考虑现时的情况,还有待对后代人的观察,这也给技术控制带来了不确定性。这时,人文学者的责任是什么?人文学者既要做技术控制的积极促进者,也要在尊重技术自主发展规律基础上,注意技术环境、技术生态,以及技术发展的无意识后果等情况,经过周密综合思考,和科学家一道共同努力,以科学伦理观实现对技术至上的调控。” 张大庆教授在题为“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早期发展:协和中文部”的主题报告中,通过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早期发展的协和中文部这一医学史上的标本,阐明了“现代医学作为西方科学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向非西方国家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文化屏障,例如概念、理论、名词的理解与翻译。医学面对的某些疾病不仅具有地域特征,也与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因此,现代医学的本土化是其传播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伴随着近代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高涨,协和医学院的中国教授们“都非常关注中国医学的现代化和民众的健康问题,主张采用中英文并重的教学体系。”协和中文部就是在医学与人文相结合中诞生的,在西方医学本土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一方教授做了题为“推动医学人文融入临床”的主题报告,阐述了医学人文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策略。他在解答“医学人文是什么?医学人文教会人们什么?”等诸多问题时指出:“医学人文不是说教,而是一份领悟,从领悟到顿悟、从觉悟到彻悟。如同佛家讲缘起,讲持戒,讲因果报应,基督讲博爱,讲救赎,讲天堂、地狱之别,无非要追求觉悟之后的无私奉献。医学人文不是数学演算,技术演示,而是哲学与历史反思,文学隐喻,是反弹琵琶,在怀疑、批判中孕育创新。医学人文信奉博雅(自由)教育原则,追求无用之用。医学人文着眼于医学生精神生活的开启与建构,而不只是知识生活的丰富。”要克服当今医学领域内的“一手硬(技术),一手软(人文);讲证据,不讲故事,比技术设备的先进性,收入高企,不比人性温暖、道德高洁,只讲技术解决方案,不讲人文救渡”诸多问题,医学人文的发展方向必须是:“人文教师深入临床一线,参与临床实践,发现真问题,增进真体验;虚心向学,放下训导面孔,与临床大夫共同提炼话题,分别解读,相互启发,思想交锋,只当导演,不当主演,发现两栖专家,邀请临床专家参与医学人文教学,并与主流媒体共同策划,及时报道放大效应。”王教授还通过北京大学人文医学研究院的实践案例说明他们对医学人文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他指出了当今医学界“技术主义/消费主义的两大死穴”──“生死大防:医学有知、有术,病家有钱,但生命依然无常,疾病可治、可救、可防,但生老病死的进程不可逆──技术、金钱无法逾越”。解开“两大死穴”之法──病家顺应性的建立:医学是“来自陌生人(地)的照顾”,何以短期达成信任与顺应?顺应性不仅是当前医改的难题,也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品质服务的基础。美国梅奥医院的经验:顺应性高于、先于技术服务与商业支付(薪酬)。得救与失救,成功与失误患方都认可(人财两空患方也乐意),医生的德行病家内心敬佩。”同时,他也指出了“医学人文的两大‘发力点’”:一是重建疾苦观、生死观:关于疾苦与生死的哲学、思想史、医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立体开掘;二是临床顺应性的建构,共同体文化的缔结。顺应性是患者的认可度、满意度到忠诚度(高端服务业之魂),是患者欣然接纳医生和医院环境,认同医生的建议和忠告,信任医院的服务品质。顺应性还是病人坦然接纳疾苦,接纳死亡与不良预后,接纳医疗风险和代价。顺应性更是员工接纳团队,并被团队接纳,顺从管理并积极参与管理。”他最后指出:“我国医学人文还处在探索阶段,关键是医学人文研究者内功不足,怯于与临床话题交锋,难以从容自信地面对临床纷繁严峻的现实。今后要坚持人文导入的特色,占领道德、学术制高点。目标是由点到面,寻找整体人文氛围好的医院共同探索人文化管理的系统流程和整体解决方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教后研),开辟医学人文临床结合基地同时还要广结善缘,寻求医院和媒体的理解和支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万学红教授在题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的主题报告中,通过对“全球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的介绍与分析,着重论述了“医学毕业生胜任力”的问题,由此引发对当今医学教育的一些思考。万教授提出:“今后医学教育要针对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个人特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助知识、成就导向和行动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并提出:“在培养医学生时三种学习模式并重:授予式学习(informative learning):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专业能力;形成式学习(formative learning):着重于社会价值观的形成,目的在于培养卫生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转化式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着重于培养领导能力,目的在于培养推动变革和有能力领导改革的改革者”。最后,万教授提出:“在设计医学教育时,要更宏观,更具有全球性观点,培养医学人才有能力思考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和卫生公平性问题。广开经费来源投入医学教育,并提升使用效率。未来将是一个医学教育新时代:一个能协调好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各系统关系的时代;并将产生一个比现在更公平、更高效的卫生体系,为人民带来福音。” 王心如教授在“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的主题报告中着重对“人文的内涵、科学与人文、医学的真谛、医学教育的内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医学教育的内涵在于“医学教育是一个教、学和培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经验、技能、品质、责任和价值观不断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独立行医。”同时他还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交相辉映,协调、高效发展的历史,无不彰显医学与人文融通,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与应用结合的理念。 田淑卿教授在“愿善良成为医学生的灵魂──人文医学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主题报告中指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宁夏医科大学创造性地将医学生的人文医学教育与学校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全面实施“塞上堡垒”党建工程,制定了《宁夏医科大学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模块化教育教学实施方案”》, 发挥“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和 “身心医学实验室”的作用,提高师生人文医学技能和心理素质;学校组织编印《宁夏医科大学教师人文素质读本》,提高全校教师的人文素质,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把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启动人文学科教学改革,实施人文医学模块化教育教学,第一课堂模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人文课程、医学人文交叉课程、人文技能课程、专业课程;第二课堂模块:文化教育活动、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读书颂经典遗体告别宣誓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第三考核评价模块:《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长记录册》:文化教育活动(2.5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5分),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服务活动(2.5分),读书颂经典遗体告别宣誓实践活动(2.5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2.5分)。她最后指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塑造精神、更新观念、改进思维、充实内涵的系统工程, 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但我们相信,只要认准目标,长抓不懈,扎扎实实,在实践中探索和前进, 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21 世纪要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生。 8月15日下午在大会交流阶段,侯洁、邱鸿钟、刘虹、程伟、赵美娟教授等11人做了交流发言。大家针对医学人文教育及课程设置、医学伦理、医院管理等领域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 8月16日上午,教育部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科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宁夏医科大学召开了年会,研究讨论了学会今后的发展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与此同时,会议进入分组讨论阶段,按照医学人文教育、医院人文管理、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等研究方向分为三组进行学术讨论,在分组讨论中,大家对人文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热烈的争鸣,畅所欲言,绽放思想、彰显智慧,形成了本次论坛又一次学术争鸣的高峰。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的杨国利副主任医师急切呼吁: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要吸收更多的临床医师参与,让医疗卫生事业的一线人士参与到我国人文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之中,让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彰显人文医学发展的无限魅力。同时,他还呼吁人文医学理论的“顶层设计”,拨开层层迷嶂,厘清人文医学真谛,才有利于学科今后的建设和发展。 8月16日上午在分组讨论后,举行了隆重的闭幕式,由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程伟教授主持,张大庆教授做总结讲话,他高度评价了这次论坛在医学哲学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坛上形成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将对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他指出:这次论坛的最大成果就是通过研讨,大家认识到人文医学发展的出路和方向在于和临床医学的相结合。医学人文教育已经走过了“探讨其重要意义”的阶段,其重要性已经被医学教育界普遍接受,如今是迈向了如何做?怎样做?探索其实践模式及学科建设的新阶段。最后,2012年年会的主办方山西医科大学校长段志光教授邀请与会代表们明年相聚美丽的山西太原! (宁夏医科大学徐萍风、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