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年-09月-23日

 

 

 

 

2011年8月20日至21日,由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德州学院承办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德州学院召开。山东省科技厅徐茂波副厅长,省社科联副巡视员、《山东社会科学》总编武卫华研究员,《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起草小组成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肖显静教授,山东省科协学会部邵新贵部长,德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书鹏,德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士新,德州市社科联邹融冰副主席等出席了会议。来自全省各高校、党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德州学院科研处及各系部负责人、教师8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马来平教授主持,山东省社科联副巡视员武卫华、省科协学会部部长邵新贵、德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邹融冰讲话,德州学院党委书记任运河教授致辞。
    马来平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两个主题。他说,对于自然辩证法学科,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和科技创新都带有一定的前沿性和战略性。此次课程改革涉及到自然辩证法的定位、自然辩证法与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的关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十分必要。科技创新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所以,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张体勤理事长在大会报告中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一是抓好四个贯彻落实:贯彻落实中国科协八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思政课改革的精神,贯彻落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新一届理事会的工作部署和安排,贯彻落实山东省“十二五”建设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二是做好四件大事:进一步深化薛凤祚思想研究,做好跟进工作;密切和临沂市等科协组织的合作,做好科学普及工作;做好自然辩证法课程改革相关工作;帮助广大青年研究者提高科研水平,搭建论文发表的平台。

武卫华研究员代表山东省社科联对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近年来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在全省150多个学会中,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工作一直走在前列。他对研究会以后的发展提出了两点期望:一是继续坚持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的宗旨,拓展门路,积极寻求和企事业单位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二是吸收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研究会队伍,使学会更加有朝气和活力。山东省科协学会部邵新贵部长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自然辩证法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作为自然界和科技的方法论体系,自然辩证法研究能够克服科学研究工作中的盲目性,减少伪科学、反科学、迷信等各种思潮的侵袭。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转型时期,国际风云变幻,自然辩证法研究工作无疑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指导下,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已成为山东省科协140多个学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希望研究会今后为振兴山东经济和繁荣文化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张体勤教授主持下,肖显静教授做了主题报告,题目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及思考”。他在报告中一是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属性、主要内容以及该门课程与科学技术哲学概论课程之间的区别,做了简要阐述,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可以定位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二是对本次课程改革的近期影响和长远影响做了系统阐述,并从组织层面、教材层面、学科层面、课程教学层面提出相应对策。

山东省科技厅徐茂波副厅长的主题报告是从编制背景、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山东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他指出,国际上,实现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从根本上还是要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抢抓危机蕴含的发展机遇,加快技术创新、产业突破和发展模式的升级转型,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国内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增加,党中央、国务院把科技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从整体上看,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山东省的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非常急迫,给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山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制定充分体现了其战略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第一组专题发言围绕有关《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进行,由研究会副理事长刘树伟教授主持。

山东石油大学夏从亚教授介绍了《自然辩证法》自编教材编写和使用的几点想法。他指出,按专题讲授,可以使课堂问题化,问题课堂化,课题可以纵向深入展开,并适当采取开放式教学,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做专题报告。山东财经学院刘长明教授指出,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应该以中国哲学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西方科技哲学为参照,创新建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自然辩证法。山东建筑大学刘海霞副教授对中宣部、教育部课程设置与调整意见做了的几点思考。她认为:第一,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归属上,自然辩证法姓“马”(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姓“科”(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领下对科技哲学进行分析、批判、综合的结果;第二,从教学目标上,自然辩证法是既重“道”,又重“器”,“道”与“器”结合,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第三,教学内容从面面俱到让位于主线突出;第四,教师的知识储备上,教师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十分必要。山东轻工业学院许忠明教授认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自然辩证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包括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和意识形态科学技术化两个层面。传统自然辩证法教材中缺少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讨论,这次新课程改革有可能打通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为学术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从而更好地阐释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困惑。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吴文新教授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教学要适恰地把握其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其知识基础的科学性和工具性渗透融合其意识形态性和价值性,以其价值性和意识形态性引导调控和规约其科学性和工具性。山东济宁医学院葛洪刚副教授指出,要注重发挥“自然辩证法”课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双重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综合创新能力,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济南大学牛秋业副教授认为,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山东财经大学乔宗方博士介绍了结合中国易经文化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体会。他指出,中国易经原理讲授辩证法中的社会发展动力,使得学生感到辩证法平易近人,丰富了学生对辩证法原理的理解与学习。青岛科技大学赵青霞讲师结合现实事例指出,课改后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应加强创新思维培养和科技道德意识培养的统一,加强科学素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统一。

第二组专题发言围绕有关科技创新进行,由山东研究会副理事长肖德教授主持。

教育部基础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著名解剖学家、山东大学刘树伟教授介绍了功能脑成像技术、功能脑成像的应用、发展趋势等。他指出,在磁共振成像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它能够描绘脑的功能活动。其进一步发展可以用于研究脑的高级功能,如计算、情感、意志、注意、梦境等,以及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如爱情、憎恨,成瘾、决定等等,对未来的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构成挑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佰莲教授从科技创新基础实力、科技投入组织管理与制度能力和科技创新产出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四大经济省区山东、广东、江苏和浙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较深入的对比分析。她指出,在四个对比省中,山东省R&D资源投入相对低下,其整体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在四省中也是最低的,其科技创新潜力没有较好地发挥出来。为此,山东省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研发的投入和加强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激励措施等。山东中医药大学崔瑞兰教授指出,科技工作者实现科技创新的条件有很多,但基本条件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发散性思维和了解社会需求三个方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杜建国副教授指出,科技创新的内在基础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分为两类:一是批判性的,一是创造性的。其中,批判性的本质是评价,创造性的本质是建构。山东大学王华平副教授指出,从认知角度看,可以把创造力分为四种模式:慎思-认知型、慎思-情绪型、自发-认知型和自发-情绪型,这些类型解释了科学中的大多数创造性行为。山东农业大学苏百义副教授对我国目前科技创新主体的困境和超越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其一,我国目前科技工作者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国的科学影响不高,科技工作者应该有危机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感、使命感。其二,目前科技工作者陷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双重压迫的生存困境之中,主要表现在:(1)情义的困境;(2)物欲的困境;(3)名利的困境。这种为各种欲望所支配的困境就是当前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异化现象。要实现超越,政府的重视是超越困境的关键。山东大学张爱波副教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她指出,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的对策包括打造企业的“学习型组织”、选择适合企业自己的技术创新方式、变革企业文化、成立研发机构、加大创新资金的投入、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政策和法规体系等。山东科技大学王耀东副教授指出,技术向工程的转化具有多重价值属性,既具有正价值,又具有负价值。媒体是技术向工程转化的重要建构主体。媒体的报道应及时向公众传播有关技术和工程的真实信息,报道要全面、深度、严肃。

闭幕式由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夏从亚教授主持。副理事长马来平教授做了会议总结,对课程改革问题谈了以下三点意见:

第一,要准确地把握这次课改的基本精神。新大纲旨在强化意识形态功能,即突出其马克思主义性质,主张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自然辩证法;

第二,课改的道路必将是曲折的和漫长的。因为课改存在诸多困难:目前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有待加强;教学对象即学生的思想状态对实现该目标有一定差距;课改所引发的许多理论问题有一个研究的过程;

第三,课改过程中,要进行理论上的积极探索,实践上的大胆尝试。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各位代表都做了积极认真的准备,整个会议发言紧凑,精彩纷呈,与会学者感到受益匪浅。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佰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