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系学科建设与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综述

2013年-01月-05日

2012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人文学院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国科大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学科建设与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召开。

国科大人文学院老校友范岱年先生和王国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吾伦先生,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吴彤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崔伟奇副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治立教授等20多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就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的学科建设和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改革问题畅所欲言。本会常务理事、国科大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任定成教授,副院长王大洲教授和本会常务理事、国科大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主任肖显静教授分别主持了各时段的会议。

一、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历史回顾及学科建设研讨

任定成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国科大人文学院成立10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回顾了人文学院的历史,高度肯定了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及其在人文学院发展过程的重要地位。

范岱年先生回忆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全国形势一片大好,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组应运而生,于光远任组长。在此之后,由于国家政治动荡,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势头有所减弱。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成立,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建立,恢复招收并独立培养自然辩证法专业的研究生。30年来,中国科学院科学哲学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

王国政教授回忆了自己当年的求学时光,介绍了“自然辩证法学部”发展为如今的“人文学院”,自然辩证法事业风风雨雨走过的历程,以及以于光远先生、范岱年先生为代表的前辈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他谈到,自然辩证法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它所作出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例如,建国之初,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争论关系到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980年代初天人关系的研究关系到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1990年代初的技术创新研究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国家创新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向始终伴随着国家发展的主旋律,具有超前意识,这是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1980年代初,国家规定将自然辩证法课程纳入理工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从而使该学科的教师队伍迅速壮大,与同时期的软科学、科学学相比,自然辩证法拥有更深厚的根基。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老前辈的辛勤耕耘。没有老领导、老教授们的努力工作就没有今日的辉煌。

崔伟奇副秘书长在致辞中祝贺人文学院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取得的辉煌成就,并表示中国科学院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是我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中流砥柱,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他提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在已有基础上加强与国科大人文学院的合作,推动研究工作的持续发展。

吴彤教授代表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向国科大人文学院成立10周年表示祝贺。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与国科大人文学院多年来在工作上相互帮助,共同为中国科技史与科技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努力,希望双方的合作能够更进一步,取得丰硕成果。最后,吴彤教授衷心祝愿国科大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越办越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吾伦研究员赞颂国科大是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摇篮。张大庆教授祝贺国科大人文学院拥有强大的团队优势,前景辉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小淳副所长代表科学史所向人文学院表示祝贺,并回忆了在这里学习的美好时光。

年轻校友代表、北京工业大学张恒力副教授汇报了个人的学术成长经历,并对国科大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衷心感谢。最后,他给师弟师妹们提了几点建议:多与导师和同学交流;多看书,勤思考,多写文章和发表文章。

肖显静教授介绍了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设想。他从学科建设(特色及其优势)、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三个方面介绍了本系的现状,并提出了五个具有建设性的问题:(1)已成功申报的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如何建设?(2)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无必要申报?(3)如何联络并整合人文学院乃至国科大其他学院、中科院各相关单位科研力量,加强相关学科建设?(4)如何有选择性地加强科技哲学专业和科技史专业方向的人才引进和学术研究?(5)如何有效地引进科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的相关人才,推进该学科方向的建设?

方晓阳教授介绍了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科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方向的建设情况。科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方向以当代视野关照传统资源为特色,崇尚严谨学风和互动开放的学术风气,研究项目获得国内外多渠道支持和资助,在中国传统科学资源尤其是生命文化资源发掘,动物行为学史、中医药史、化学史、古代文字传播技术史、近代科学思想史等领域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在特邀专家和校友的自由发言中,本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副研究员建议加强大工程的研究。张大庆教授肯定了任定成教授和方晓阳教授以具体实验配合中国传统生命文化资源研究的思路。吴彤教授建议在哲学学科建设时要保持科学院的特色与优势。徐治立教授认为国科大科学哲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科学哲学为出发点进行有特色的学科扩展建设这一模式对兄弟院校很有启发。中国人民大学认为国科大科学哲学的建设应该进一步发掘科学院的资源优势。清华大学刘兵教授希望人文学院秉持以往的优秀传统,保持宽松的学术环境。刘孝廷教授认为国科大的科学哲学研究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的主力军与生力军,拥有国内一流的师资力量。王国政教授认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要与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强强联合,重视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东京大学教授佐佐木力先生介绍了他来到国科大之后开展的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

肖显静教授最后表示,在各位前辈学者和同行的帮助和其许下,人文学院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将努力取得更大成绩。

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教学研讨

在专题发言中,国科大人文学院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系主任助理李斌博士汇报了国科大《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课程改革情况。国科大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筹改革的背景下,结合年轻教师的实际做出课改安排。为提高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听课质量,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课程的组织形式有较大调整,授课分为自然观、科学认识与方法论、技术实践与方法论及科技与社会四个模块,便于教师发挥所长,多样化的考试形式督促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分组讨论课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则注重与学生科研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科学观,启发学生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课改后学生的课堂表现及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此次课改是成功的,90%以上的国科大学生对此次课程改革表示满意。

本会常务理事、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介绍了教育部《自然辩证法概论》大纲及教材编写情况。他对大纲的指导思想及各章内容进行了解读。新大纲的编写突出了本课程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张教授对教学实施提出了建议,实际教学应适宜调整,勿走极端,授课教师应正面讲授,正视问题并积极解惑,对学生坦诚相待。

本会常务理事、国科大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新和教授谈了国科大将科研伦理纳入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思考与教学现状,并就科研伦理的教学内容提了建议。他认为,科研道德相关内容,例如论文发表、学术规范问题及如何对待被测等实验伦理问题都与国科大学生切身相关,在教育上应给予相当重视。国科大有诸多工科院所,一些工程伦理所讨论的问题,例如对上司、企业的忠诚与社会责任相冲突时如何抉择等,应是工程师基本素养的部分,相关工程伦理教育有其必要性。胡新和教授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建议讲授当代科技发展的相关观念、政策以及传统的科学理性、价值理性在当代的变化与发展。

在自由发言环节,到场的校外专家学者对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课程展开积极讨论。段伟文副研究员认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授课应以讲案例、讲前沿为主,而科技伦理的教学应注意不能将科技伦理作为框架以阻碍科学发展。金吾伦先生赞同段伟文副研究员的观点,并补充道,科学研究首先讲创造性、创新思想,科研伦理要有促进科技发展进步的东西而不是障碍,不能妨碍新思想和新工作的出现。徐治立教授认为自然辩证法课程不宜照本宣科,他肯定了国科大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的灵活性以及将科技伦理纳入自然辩证法课程的安排。刘永谋副教授强调无论从自然辩证法课程还是学科本身的发展来讲都应专业化,要发展学科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张恒力副教授认为自然辩证法具有跨学科属性,专业化困难大,分化不可避免,各校的授课应结合学生特点调整,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立足点、发展点。刘孝廷教授肯定了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专业化的要求,并介绍了自己个性化的授课思路:“自然的发现——自然的死亡——如何使自然复活”。他认为自然辩证法课程就是讲自然观与科学观,帮助学生理解当代文明的本质。

继校外各专家学者的发言之后,国科大《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的几位年轻授课教师邱慧副教授、柯遵科博士和徐竹博士介绍了各种的教学情况。柯遵科博士建议加强课程讨论课环节,徐竹博士建议授课教师之间要更充分地交流各自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肖显静教授对自然辩证法的课程属性定位以及新大纲教材编写思路做了补充说明。他认为自然辩证法课程是一门与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的、切实可行的能受到学生欢迎的政治理论课,应该在突出政治性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这门课程的专业性。

任定成教授指出,自然辩证法课程应回归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解读。他建议授课过程中,应该将基本原理与当今现实情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进行对比。人文学院刘二中教授叙述了国科大(研究生院)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改革历程,他建议这门课程应尽量贴近理工科学生的需求,考核与授课形式相适应,在个性化的前提下尽量统一、公正。孟建伟教授反对按照教科书的条条框框进行完全知识化的封闭性教学,他认为自然辩证法教学应把握新时代新气象以及新的学术方向,进行对学生有实际意义的专题化讲课。

王大洲教授在总结中提到,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改革首先要做到思想开放,以开放的态度真正将讨论带到课堂,而不是某种灌输。在伦理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上,鼓励商谈、讨论和对话,科技伦理课堂同样也不能是观念的灌输。授课内容与形式、考核形式可以是个性化的,但应注意沟通协调。自然辩证法要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最后,王大洲教授强调教师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教育事业上进行启蒙思想的责任。                                   

(丁曼旎、郑淑洁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