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
以“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为主题的2010年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9年-03月-22日

  2010年7月29日,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在北京紫玉饭店举办了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年高峰论坛。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是“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专家顾问等40多人参加了会议。

  本会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本会副秘书长、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张明国作为联席会议的顾问、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史秋秋主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和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满运来致辞。

  国务院参事、亚洲低碳经济促进会会长、本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筹)主任牛文元等专家学者,应邀先后发表了题为“北京世界城市的绿色之路”、“发展低碳经济与北京能源结构转变”、“对于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建议”、“世界城市建设与北京交通发展”、“智能网络与城市低碳”、“生活模式与建筑能耗的关系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北京节能立法”的基调报告和主题演讲。

  他们发言的主要观点有:

  一、作为经济大国的中国必须建设自己的世界城市,历史的长安、开封等被称为当时的世界城市。建设世界城市必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地域规模和经济成熟度。世界城市是先进生产力产生的平台。

  二、世界城市应具备经济实力强、交易量大、交通便捷、法制完善、国际形象好等特点。

  三、走向绿色世界城市的基础理念是自然和生态平衡及生态文明;其本原是大自然,是对自然美的学习和对自然平衡的体验;其发展有两大主线: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四、世界城市要具备三大元素:动力元素——创新,质量元素——平衡,公平元素——实现共享、共同发展与和谐。

  五、世界城市发展要通过三条“倒U型曲线”:业态构成的“倒U型曲线”、生态应力的“倒U型曲线”、贫富差异的“倒U型曲线”。

  六、世界城市要实现三个“零增长”:人口自然规模的“零增长”、资源经济消耗速率的“零增长”、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七、世界城市要突出五大特点:自然人文的均衡性、生态经济的示范性、社会幸福的成熟性、产业结构的合理性、适宜人居的满意性。

  八、世界城市建设要达到六大目标:生态赤字为零、环境胁迫为零、实现“脱沟发展”、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之比保持常数、自然进化与人文发展保持平衡、实现代际平衡。

  九、世界城市建设要实施五大转移:从传统型业态向现代型业态转移,从传统型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移,从“末端产品”向源头绿色创意产品转移,从打造名牌向创造绿色标准转移,从国家城市向世界绿色城市转移。

  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世界城市是一个复杂性问题,为此要善于学习,让人文引领科技,通过信息职能网络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世界城市。

  十一、把北京建设成世界城市,首要的是改变城市结构;改变市民的上、下班时间,把停车场建在市区以外;重点致力于节能减排;建立生产和生活两类指标;把世界低碳机制内化为北京市的建设机制,政府积极参与并推进“碳交易”工作;发展边际非稀缺经济资源;实现“引海入京”、“南粮北牧”、“建造圆明园大学”;改变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开展“新生活”运动。

  十二、先进的建筑技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实现建筑节能,先进技术不能决定节能,节能并非一定能靠技术实现,应该倡导良好的生活模式和生活习惯,倡导独立的生活模式。

  (张明国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