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环非副教授新作《知识之路:可靠主义的视野》出版 |
2014年-09月-22日 |
由浙江师范大学方环非副教授所著的《知识之路:可靠主义的视野》,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陈嘉明教授主编的“知识论与方法论丛书”中又一部新著作。该书是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知识与确证理论中的可靠主义策略研究”以及第4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当代知识论中的可靠主义理论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可以视为对当代知识与确证理论中的可靠主义理论的专门研究,亦是对戈德曼(Alvin Goldman)的个体与社会知识理论的系统研究。 可靠主义作为重要的理论形态,自二十纪六十、七十年代产生以来,一直在当代知识论中占据突出位置,具有极大的影响,成为知识论领域的哲学家们探究知识与确证时运用的重要语汇。在可靠主义的知识与确证理论发展历程中,戈德曼(Alvin I. Goldman)无疑是其中最为显要开创者与推动者,他除了提出完整的可靠主义理论描述外,还致力于扩大其应用范围,对理论本身不断进行修正。 传统的个体可靠主义强调信念形成过程的利真性( truth-conduciveness) ,试图根据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心理能力的“利真性”来解释知识与确证,只是它基本未考虑认识主体的社会性,仅仅强调理想状态下纯自然个体的心理过程。在其发展中,可靠的内容被延伸至方法、标识、关系等要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该书提出将过程可靠论扩展为“可靠性理论”——一种宽泛的可靠主义,并以此为视域讨论其在知识寻求中的功能与意义。 该书以柏拉图对知识的三元定义为起点,承认确证之于知识的必要性,可靠主义所涉及的过程等则是实现信念之确证的重要路径,在一定意义上是知识之路有效保障。在此前提之下,该书所讨论内容主要涉及四个部分,一是当代知识论中几个主要问题及其与可靠主义的联系;二是可靠主义理论本身;三是可靠主义对于个体与社会维度知识的意义及求真主义;四是可靠主义的社会化策略。 该书以可靠主义为视域探求知识,并试图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这个目标:第一、将可靠主义与当代知识论中的主要问题关联起来,并对可靠主义进行全面梳理与阐发。该书没有只是停留于戈德曼对可靠主义的最初定义,除了对可靠主义与因果论的关系进行新的理解外,还提出改良的可靠主义,以使可靠主义有更大的理论空间与应用范围;同时对可靠主义的普遍性难题尝试提出解决路径,并对难题本身进行重新解释。第二、针对当代知识论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进路的争论,通过对可靠主义的解释,转换内、外之争的视角,试图寻求某种中间路线,实现达成两者之间的一致与相容,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第三、把可靠主义作为评价工具与标准,对戈德曼意义上的个体维度知识与社会维度知识加以验证,尽管求真主义通常被作为标准来评价社会维度的知识,但在“真理关联”的意义上可靠主义与求真主义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第四、为了充分理解社会性对于可靠主义的意义,便于对可靠主义进行社会化重构,该书对求真主义论题本身进行细致解析,并在社会认识实践中检验其有效性,同时对其面临的困境与求真效果进行评价。第五、为了使可靠主义走出传统的个体认知视角,就要求认识主体进行必要的视角转换才能融合其他主体的观念,进而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立场,因此该书立足于认识主体的视角转换,将可靠主义基本观念与社会知识、集体认知实践等进行融合,构建社会认识的可靠主义,进行可靠主义的社会化建构,并讨论其应用限度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该书最终要表明宽泛意义上的可靠主义在知识追求中在一定程度上依旧有效,能够拓宽人类的认识视域,获得更多的理智成果。 全书目录如下: 导论 知识的寻求 6 第一章 确证、怀疑与证据 14 第一节 知识与确证 15 一、知识之辨 15 二、确证之论 17 第二节 回溯难题 27 一、何谓“回溯” 28 二、为何“确证” 29 三、“确证”的回应 30 第三节 怀疑主义 36 一、认识与怀疑的传统 37 二、知识与怀疑论 39 三、怀疑论与认识可能的错误 40 四、怀疑论与可靠主义 42 第四节 证据观 44 一、证据的认知解释 45 二、证据与可靠主义 49 第二章 可靠主义及其普遍性难题 51 第一节 传统的可靠主义 52 一、可靠主义的源流 53 二、因果论中的可靠观 54 四、“温度计”模型的可靠观 58 五、扩大的可靠观 59 第二节 可靠主义的改良形态 60 一、科学的知识论 61 二、内在主义可靠论 63 三、行动者可靠主义 65 第三节 可靠主义的普遍性难题 68 一、普遍性难题的产生 69 二、普遍性难题解决的条件 70 第四节 可靠主义的普遍性难题的解决与外在化 72 一、施米特的约束条件 72 二、海勒的语境进路 73 三、贝克尔的“求真运气” 75 四、普遍性难题的外在化 77 五、普遍性难题意义何如 78 第三章 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 80 第一节 内外之争 82 一、笛卡尔的内、外统一理想的失败 82 二、内在主义的“内在”视角与评判 83 第二节 内在主义 85 一、内在主义的内在性 85 二、确证中的内在主义 86 三、内在主义的质疑与辩护 88 四,对内在主义的厘清 91 第三节 外在主义 92 一、外在性与知识基础 92 二、外在主义与确证 93 三、模糊的外在主义 95 四、怀疑论中的外在主义 98 第四节 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一致与融合 100 一、概念扩展的对立融合 101 二、可靠主义意义上的融合 102 三、通过认识实践的消解 103 四、非此即彼的选择? 106 第四章 个体维度的知识 108 第一节 认识的确证规则与恰当性标准 109 一、规则与确证 109 二、确证的规则体系(J-规则体系) 110 三、J-规则的恰当性标准 114 四、J-规则的进路 118 第二节 逻辑与确证规则体系 120 一、J-规则逻辑 120 二、J-规则的可衍生性与逻辑 121 三、逻辑与J-规则的关系 123 第三节 解难中的认知要素 124 一、难题与解难 125 二、解难中的认知模块 127 三、解难中的认知思维 129 第四节 个体认知中的网络:以WTA为例 131 一、新联结主义 131 二、WTA网络与认知接受 132 三、WTA的认识论评价 135 第五章 社会维度的知识 142 第一节 社会性与知识的传递 143 一、社会认识的“社会性” 144 二、知识传递的过程 146 三、知识传递的困难 148 第二节 认识中的社会解难 151 一、问题与解决 151 二、难题与解难 152 三、社会解难的形态 154 四、社会解难的评价 155 四、科学中的解难与真理 157 第三节 陈词的社会确证 159 一、陈词及其确证 160 二、陈词的个体间论 162 三、陈词的弱个体主义 164 四、可靠主义与陈词确证 165 第六章 求真主义及其知识策略 168 第一节 求真主义论题的确立 169 一、基于对共识后果论的考察 169 二、基于对实用主义的考察 171 三、基于对程序主义的考察 173 第二节 求真主义概念阐释 176 一、作为唯一目标的真 176 二、求真主义论域的边界 177 第三节 求真中的社会认识实践与置信度 180 一、求真与社会实践 180 二、求真值与置信度 182 三、求真值的测量 184 第四节 求真主义面临的质疑与困境 186 一、艾尔金的内在性要求 187 二、可能的价值困境 188 三、与理性运用的冲突 189 四、后退与自我支持问题 191 五、后果相关的模糊性责难 191 六、主体兴趣困境 192 第五节 求真主义的求真效果与评价 193 一、有关主体兴趣问题 193 二、求真主义的目标 194 三、后退困境的破除 195 四、“真”概念的转向 195 第七章 视角转换与可靠主义社会化策略 197 第一节 视角主义与视角转换 198 一、视角的概念 198 二、视角主义及其转换 200 第二节 社会可靠性的可能维度 202 一、强与弱的可靠主义确证 202 二、社会可靠性的维度 205 三、知识的主体之辩 207 第三节 可靠主义社会化的描述与诠释 210 一、社会可靠主义的描述 210 二、社会可靠主义的诠释 212 三、作为社会认识论的可靠主义 213 第四节 可靠主义社会化策略的评价 216 参考文献 219 后记 个体的挣扎 228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方环非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