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天地
刘永谋新著《行动中的密涅瓦》出版

2014年-10月-10日

 

 

     中国人民大学哲刘永谋教授的新著《行动中的密涅瓦——当代认知活动中的权力之维》于2014年9月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行动中的密涅瓦》认为,现代的知识的权力研究可以分为4个主要传统:马克思传统、知识社会学传统、尼采-福柯传统和技治-反技治传统。当然,四大传统一开始就相互交织,到21世纪之交,更是有相互融合的明显倾向。该书并没有细致地描绘四大传统产生、流变和汇合的完整图画,而是挑选其中的相对更重要的关键点或典型代表进行勾勒,说明它们的基本旨趣、线索和立场,并按照大致的历史顺序编排,极力赋予研究以思想史的基本形态,并尽力阐明了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线索。

全书分为11章。本书的第1章导论勾勒了知识的权力研究兴起的理论背景,即主体分析学向群体分析学的转向,进而概括了知识的权力研究的传统、问题和趋势。第2章讨论了马克思的机器哲学思想,并与后来者凡勃伦的机器哲学思想进行比较,以说明机器哲学革命理想的失落。第3章以凡勃伦的“技术人员的苏维埃”(Soviet of Technicians)为例,勾勒了技治主义(Technocracy)的主要源流、理想框架以及平行的反技治主义的发展。第4章分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被知识社会学修正的线索:曼海姆知识社会学将它修正为意识形态分析,而到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SSK)那里直接就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乌托邦色彩的利益博弈学说。第5章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将批判的触角扩展到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第6章审视了今天被广为传播的福柯知识-权力理论,他的知识-权力理论不仅与尼采,而且与马克思、知识社会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第7章以波兹曼为例,描绘了人文主义反技治主义者的基本立场。第8章所分析的芬伯格,是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传统最新的继承人。而第9章所阐述的劳斯思想,既是分析哲学的反叛者,亦是知识社会学的支持者,更是福柯知识-权力理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移植者。第10章涉及知识社会学在21世纪之交最新分支,即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Science, Technology and Public Policy, STPP)研究,它的主旨实际上赋予公众或人民以权力。更重要的是,STPP正在整合知识的权力研究中所有异质性的理论资源。第11章算是STPP研究的一个案例,即物联网技术极权倾向的分析,亦是对网络的技治主义应用的某种批评。

全书目录如下:

 

前  言 

第1章 导论:群体分析学与知识的权力研究 

一、群体主义知识论的兴起 

二、知识的权力研究鸟瞰 

第2章 机器与阶级境遇:马克思与凡勃伦的观点 

一、马克思的观点 

二、凡勃伦的观点 

三、马克思及其后的机器批判 

第3章 论技治主义 

一、技治主义源流 

二、技治主义框架:以凡勃伦为例 

三、对技治主义的批评 

四、技治主义的“真理城邦” 

第4章 意识形态批判:从马克思、曼海姆到SSK

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 

二、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三、曼海姆与科学知识社会学 

四、批判、分析与“学术闲逛” 

第5章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批判 

一、科学成为统治工具 

二、技术理性的总体化控制 

三、“隐形意识形态” 

四、科学技术的革命性 

第6章 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 

一、从微观处审视知识-权力 

二、知识在真理制度中争斗 

三、知识-权力奴役现代人 

四、通往解放之路 

第7章 反技治主义者波兹曼 

一、社会信息二级控制模式 

二、官僚主义的技术统治 

三、技术无神论的对策 

四、人文精英主义的反技治主义 

第8章 芬伯格:技术中的权力斗争与社会主义 

一、技术设计是权力斗争的过程 

二、走向社会主义:重构文明与技术 

三、非决定论与现代性、技治主义批判 

第9章 劳斯:实验室与权力规训 

一、科学是一种实践活动 

二、实验室权力模式及其扩散 

三、科学的跨学科文化研究 

四、劳斯的定位与创新 

第10章 以赋权为目标的STPP研究 

一、从SS、SSK到STPP

二、STPP研究的立场和方法 

三、STPP研究的内容与问题 

四、STPP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第11章 民主与极权:物联网的偏好与风险 

一、圆形监狱的概念、机制与隐喻 

二、物联网的界定、发展与愿景 

三、从圆形监狱看物联网 

四、作为极权工具的物联网 

五、补充:从无标度网络模型看物联网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刘永谋,生于1974年6月,湖南常德人。哲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2007),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筹)秘书长,北京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公派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10-2011)。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已出版《育种大师:袁隆平、李振声》(2012),《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2010),《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从知识考古学到“人之死”》(2009),《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导论》(2006),《警醒中国人——走进陈独秀》(2005)等各类著作十余种,研究成果还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2012),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3),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2012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