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第二届“科学、宗教与社会文明”论坛综述

2010年-07月-02日
 

探寻文明之间的深度对话

第二届“科学、宗教与社会文明”论坛综述


        2010年5月30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筹)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主办,并得到教育部价值与文化研究基地“理性、信仰与和谐文化建设”重点研究项目等支持的第二届“科学、宗教与社会文明”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吴秀良教授,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教席教授、著名科学家许如艺先生,美国旧金山大学生物系原系主任钱琨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全球伦理与宗教研究中心王忠欣研究员,以及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南京大学教授肖玲,湖南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罗康隆,新疆行政学院贺萍,塔里木大学蒋学玮,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崔伟奇、郭菁,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程恭让,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立志,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张华,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计彤,北京师范大学张百春、刘孝廷、李建会、董春雨、田松,光明日报理论部薄洁萍,现代教育报社朱文英等近40名中外知名学者出席了论坛并发言。

论坛分四个讨论时段进行,学者们围绕主题“历史与现实”,通过重点报告、专家回应、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第一时段议题为“信仰间对话”。讨论由李建会教授主持。张百春教授首先做“信徒与非信徒的情感问题”的讲演。张教授由信徒与非信徒之间的对比指出,社会运行的机制、个人信仰都是建基于情感基础上的。与动物的情感不同,人的情感是有理念做支撑的。在宗教里,宗教生活的目的即是培养信徒的宗教情感。宗教信徒的情感主要有: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对神灵万能的惊异感;对神灵存在的依赖感;对神灵审判的罪恶感和羞耻感;神圣感;感恩之情;对与神灵交往的神秘感;爱的情感。张教授主要分析了宗教信徒的“敬畏感”,与之相对的非信徒则是“怕”的情感。当前,人类内心最大的威胁是情感的荒漠化。因此,我们应该从多种资源中借鉴情感的培养机制。

吴秀良教授以“对比基道的‘律’和儒道的‘礼’在人学中的科学性”为题指出,儒家也具有宗教性,应挖掘儒家“礼”的内涵。从不确定的理论中寻找科学的确定性的结果。他认为,任何文明都是从人开始的,关乎人的。关键在于心。人心有“心志、心思、良心、直觉、敬拜”等不同部分组成,每一种“心”都在人们的生活、思想中发挥不同作用。吴教授基于自身的个人经历谈到儒家对心的修养,他用形象的方式将人不同的心理空间放在人身上的不同部位,例如,人被形容为“胸怀广大”、“狼心狗肺”、“肝胆相照”等。基督教不是像儒家那样劝人的规范,而是讲人需要外来的力量“灵”,使人的“灵”、“心”、“身”及其不同部分平衡且协调发展。基督教与儒教在良心部分有很多共同点。

第二时段议题为“传统与当代文化”。讨论由贺萍教授主持。罗康隆教授以侗族原生态文化的调研为案例,做了“以敬畏自然来耦合生态”的演讲。他认为,在评价文化适应所取得的成效时,前人往往是立足于田野调查的共时面去展开分析,主要依赖研究者的感悟去做经验性的裁断。在侗族原生态文化中存在着系统与层次上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达成了文化与自然的耦合关系。

田松博士的演讲题目为“工业文明的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