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国际技术哲学研究的动向与进展

2008年-12月-16日

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自1997年以来的过去10年间,分别在德国、美国、英国、美国、荷兰召开,主题分别为“技术哲学的进展”、“技术空间”、“技术与自然”、“技术与全球社会”、“技术与设计”。2007年的第15届国际SPT会议主题是“全球化与技术”,表明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研究近来已经成为欧美技术哲学关注的理论热点。

本次会议由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和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联合举办。来自美国、荷兰、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101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亚洲地区的中、日、韩三国学者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凡教授和马会端博士也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就“技术与全球科技人力资源(HRST)转移”问题与大会学者进行了讨论。

本次会议讨论的理论焦点是“全球化与技术”(Globalization and Technology),主题涉及到全球化的哲学理解与批判,全球化与技术的文化、政治、伦理学论题。学者们考察了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及其权力的分配,技术对社会价值、社会信念、社会伦理的影响,技术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功能作用发挥等问题。除此之外,传统技术哲学研究的问题,如技术本体论、技术认识论、可持续发展等论题依然出现在会议的议程之内,表明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自1997年国际SPT学会创办电子杂志Techné以来,以上问题都成为学会重点讨论的论题。考虑到其重要性,我们分别加以阐述。

一、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论题

可持续发展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一直成为技术哲学研究关注的对象,全球化时代可持续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内涵的嬗变也成为技术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汉森(Sven Ove Hansson)教授从历时性与同时性的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梳理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及其理论内涵,分析在“可持续性的强解释和弱解释”之间的论争,即自然资源能否交换,自然资源的耗竭是否可以通过技术补偿后,汉森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从三种视角展开:从时间视角看,思考传统标准的经济方法论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否相容;从空间视角看,目前许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参考着地理学上的划界比如“可持续的城市”,应当思考这样的概念所依赖的哲学问题假设是否正当,因为其在全球发展和全球地理划界之间做出了割裂;从技术视角看,我们对于技术尤其是未来技术发展的标准化方法这一必然要素,应当明确加以对待。由于所创造技术的不可预期性,标准化的技术方法需要加以分析。

美国德保尔大学赫诺尔德(Rand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