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简述 |
2008年-12月-16日 |
21世纪是亚洲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世界瞩目东方,举世聚焦亚洲,为全球哲学界关注的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于2008年7月30日至8月5日在韩国首都首尔隆重召开。 本次“世界哲学大会”首次在亚洲召开,是亚洲哲学快速发展的体现,是亚洲各国哲学界人士共同努力的成果。对这次大会的召开,亚洲各国都非常重视,许多国家派出了历年来最大的团队,是亚洲哲学家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会议。 本次大会共有88个国家的2093人参加。其中亚洲的韩国有823人、日本134人、中国126人、印度64人。4国人数已经超过与会总人数的50%。可以说,这是亚洲哲学界的一次盛会。一个哲学的亚洲即将在新的世纪里呈现在世界面前。 韩国哲学界同仁为这次大会的召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我国哲学界克服多重困难,派出了历年来参加世界哲学大会最大的团队。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20余人,是最大的团队;北京师范大学与会12人,是中国高校参加会议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东北大学有6人参加大会和技术哲学分会场,是中国最大的一支科学技术哲学团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牵头组织了中国哲学现状与发展的专题分会场,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组织了价值与文化的圆桌会议。 此次大会还吸收了许多中国研究生参加,这是一个积极的举措,对他们扩大视野,今后多角度、全方位关注世界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世界哲学大会秉承哲学的一贯反思传统,将主题定为“反思当今时代的哲学”,因而非常具有穿透力和自觉意识。大会关注对哲学本身进行反思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当代哲学和哲学史的多样性进行批判性反思。会议反思了当今世界哲学的任务和功能,在与其他学科,诸如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联系中,在与政治、宗教、社会、经济、金融、技术等活动的联系中,在与多样性文化和传统的联系中,考虑其贡献、期求和哲学意识的不同。这不仅反映了世界哲学发展的状况,也表达了哲学家们的渴望。 世界哲学大会安排了4个全会:(1)反思道德哲学、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民主、正义和全球责任;(2)反思形而上学和美学:实在、美和生命的意义;(3)反思认识论、科技哲学:知识和文化;(4)反思哲学史和比较哲学:传统、批判和对话。大会另有5个会议专题:冲突和宽容;全球化和世界主义;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和未来时代;传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东方和西方的视角;韩国的哲学。 此外,本次大会还设置了许多具体的分组会议,例如美学和艺术哲学;古代哲学;应用伦理学;哲学方法;生命伦理学和医学伦理学;佛教哲学;经济伦理学;比较哲学;儒家哲学;伦理学;人权;图像和符号;逻辑和逻辑哲学;中世纪哲学;形而上学;现代哲学;本体论;人格和认同;现象学;哲学人类学;哲学解释学;哲学和经济学;哲学与环境;哲学和未来世代;哲学与性别;哲学与文学;为儿童的哲学;非洲的哲学:当代问题;亚太地区的哲学:当代问题;欧洲的哲学:当代问题;拉美的哲学:当代问题;北美的哲学:当代问题;行动哲学;认知科学哲学;交往和信息哲学;文化哲学;教育哲学;历史哲学;语言哲学;法哲学;数学哲学;心智哲学;自然科学哲学;自然哲学;宗教哲学;社会科学哲学;体育哲学;技术哲学;价值哲学;社会与政治哲学;道家哲学;哲学教学;知识论;时间与记忆等,总计479个分会场,1875位发言者。这些内容体现了时代的个性和包容性,许多分会场讨论得非常热烈、交流得也非常充分,为日后各国举办同类会议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当然,世界哲学大会一向是个“庙会”,在注重广泛性的同时于专题化方面有所疏忽。因此,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既有组织和条件的问题,也有众口难调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大会中加以改进。 为此,中国学者首先发起并会同俄罗斯等国学者一起提出了在世界哲学大会的框架下建立欧亚哲学联盟的建议,以便按照世界哲学大会的精神,更好地推进区域性的哲学合作。该建议很快得到许多欧亚国家的响应。 中国学者还在会上提请世界哲学大会理事会充分考虑中国哲学家的意愿,在他们认为比较恰当的时候为中国提供一次机会,以便若干年后全世界的哲学家能够再次来到亚洲,云集在孔夫子的故乡,恭奉哲学盛事。中国哲学界将像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一样,尽最大的热诚欢迎世界哲学同行,并履行自己的义务。 大会期间,世界哲学大会理事会还召开了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下一届会议的安排,并调整理事会的领导机构。理事会决定,下一届世界哲学大会将于2013年在希腊首都雅典召开。 首尔“世界哲学大会”之后,另有部分中国学者参加了由俄罗斯哲学联合会发起和组织,有中国、俄罗斯、韩国、西班牙、德国、土耳其和斯洛文尼亚七国哲学家参加的国际“哲学列车”。该旅程历时15昼夜,从韩国首都首尔经俄罗斯远东海滨城市伏拉迪沃斯多克,然后乘火车昼停夜行,一路开展了一系列学会活动,最终于8月22日早晨到达莫斯科,完成了世界哲学史上行程最远的会议之旅。 (刘孝廷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