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外技术交流史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
2009年-02月-20日 |
2008年12月6日至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湖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外技术交流史国际学术会议在湖南省长沙召开。来自中国、美国、以色列等3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位中外技术交流史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是第一届中外技术交流史国际学术会议的继续和发展。上届会议曾于2007年9月在莫斯科召开,由俄罗斯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发起和主办,俄罗斯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承办。 本次会议由中国军事科学院王兆春研究员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刘戟锋教授任组织委员会主席,由俄罗斯科学院院士Alexey V. Postnikov、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薛理泰研究员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会议从2008年1月开始征集论文,至2008年11月截稿,共收到来自3个国家的应征论文近60篇,每篇论文经学术委员会评审,最终决定会议录用论文30篇。论文围绕技术交流史、中苏军事技术交流史、中外火器技术发展史和技术哲学4个专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涵盖了技术交流史、军事技术交流史、技术哲学与技术文化等多个前沿研究热点。 刘戟锋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国防科技大学教育长杨学军教授代表学校致辞,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高度评价了中外技术交流史研究在促进文明对话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张柏春研究员、薛理泰研究员也先后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在大会主题报告阶段,三位学者先后做了主题报告。国际军事技术史学界著名学者、以色列希伯来大学Martin van Creveld教授的报告题为“技术与战争的关系”,以军事技术史和战争史为主线,对技术与战争的互动关系、战争与军事技术的交流扩散等问题做了阐述。他认为,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的进步,对于推动军事变革和战争模式变迁发挥了重大影响;但是技术的局限也同样明显,它们必须依赖正确的组织编制和作战理论等军事要素,同时也受制于作战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技术优势与技术局限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合理规划军事技术的发展路径、技术引进的战略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Martin van Creveld教授认为我们还应继续挖掘孙子的军事思想,尤其是《孙子兵法》中对军事战略的强调,而非一味推崇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他还就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薛理泰研究员题为“中美决策机制研究”的报告,以历史上中美战略决策过程的差异为基础,分析了中美两国战略思想的差异、技术交流机制的异同等问题。刘戟锋教授题为“新一轮无核世界构想的来龙去脉”的报告,以国际视野分析了新一轮无核世界构想产生的政治诱因、技术前提,以及这一构想对今后军事技术交流、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与对策。 以上报告为本次会议的相关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大会专题研讨阶段,有15位与会专家分别围绕技术交流史、中苏军事技术交流史、中外火器技术发展史和技术哲学4个专题做了专题报告。美国阿肯色州中央大学历史学副教授Roger Pauly就火器技术的早期发展与传播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火器技术的发展及西传、欧亚大陆早期火器技术的发展及完善等问题上提出了新观点。尹晓东博士则围绕16-18世纪中国使用的西方火炮问题做了报告,对于在此期间西方火炮技术进步的关键要素作了分析,揭示出中国从西方引进火炮的深层原因。李婷婷博士则聚焦于近代中西火器技术优势逆转问题,分三个阶段比较了1840年以前中西火器技术的相对优势,并指出,火器促成了欧洲和中国的近代化,也促成了中国的世界化。张煌、陶新华、赵可等人则围绕近代中西军事技术交流的重点、途径和传播方式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黄嘉、庞超伟、吴迪、欧海洋、梁对等人则关注现当代技术合作与交流领域的相关问题,尤其是中国与巴西的技术合作、中国与苏联的军事技术合作等问题。范东萍、李军、赵仕英、刘兵等学者的发言更多围绕技术哲学领域展开的,涉及到科技决策、技术合作中的跨文化管理、军事技术哲学,以及杨柳青年画技术的文化分析等问题。 会议举办期间,国防科技大学还邀请张柏春研究员、Martin van Creveld教授、刘兵教授、薛理泰研究员、Roger Pauly副教授举行了“中外技术交流史前沿研究”系列讲座,得到该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 在闭幕式上,刘戟锋教授致闭幕词。他回顾了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传播和影响,以及近代以来技术引进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高度评价了技术的传播和交流在推进技术创新中重要作用,强调了推进中外技术交流史研究的重要性,并梳理了本次会议的主要成果。至此,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盖立阁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