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2014年-09月-04日 |
2014年6月28—30日,由荷兰3所理工科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特温特大学)组成的3TU科技伦理研究中心和中国5所理工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组成的5TU科技伦理研究联盟联合主办,由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承办的“第3届3TU—5TU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霍文(Jeroen van den Hoven)教授、伊波•普尔(Ibo van de Poel)教授、维姆(Wim Ravesteijn)副教授、弗马斯(Pieter Vermaas)副教授,特温特大学布瑞(Philip Brey)教授、纳根博格(Michael Nagenborg)副教授、研究助理阿尕塔(Agata Gurzawska),大连理工大学王前教授、西宝教授、王国豫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范春萍教授、东北大学王健教授、曹东溟副教授,东南大学陈爱华教授、夏保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闫坤如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会议共分为以下四个主题:“负责任创新”的理论进展、港口和高新园区的“负责任创新”研究、欧洲科技伦理评估研究和其它研究、有关3TU-5TU未来合作的讨论。 在 西宝教授作了题为“为未来准备着:负责任创新的组织和治理”的报告。他分析了当代人类危机作为一种非传统危机具有升级的趋势,需要通过三重学习循环来寻求价值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呼吁技术哲学家要从多重视角关注“负责任创新”问题。 维姆副教授在“荷-中负责任的港口创新”的报告中,就“负责任创新”理论在港口扩建和港口发展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以荷兰鹿特丹港和中国一系列港口的比较研究。他利用Stilgoe的“四维度”理论探讨了“负责任创新”在港口研究方面的内容和方法,并提出了“负责任港口创新模型”,以及将欧洲港口和中国港口进行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和启发作用。 博士研究生晏萍代表以 伊波•普尔教授作题为“高新园区的负责任创新:一个计划书”的报告。他指出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早期的创新研究强调在网络中建立合作时“邻近性”的作用,对于高新园区来说,既包括地域的又包括技术的邻近性。高新园区“负责任创新”研究的部分目的,即1)开发相关指标体系和方法,以了解负责任创新在一个创新网络中的程度;2)研究在行动者之间的“邻近”类别和程度是否影响网络中“负责任创新”的实现。最后提出可能的假设和具体的研究问题。 博士研究生、大连高新园区管委会于晶代表以 纳根博格副教授作了题为“高新园区和其所在城市”的报告。他指出高新园区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是理工类大学与城市关系的中间环节,认为3TU联盟的三所理工类大学从不同的视角中代表着大学与当地城市的三种不同关系类型。以往虽然有大量对城市概念的解读,但却很少有对“好的城市”的理念的认同。通过对“宜居城市”和“知识城市”等类型的哲学分析,他提出是否可以通过高新园区与大学的联系促进高新园区自身的“负责任创新”的开放性问题。 曹 布瑞教授作了题为“欧洲语境中研究与创新的伦理评估:SATORI项目”的报告。他介绍说SATORI项目是为欧洲开发一个包含共同原则、协议流程和最佳实践的研究与创新的伦理评估框架,旨在改进伦理评估实践并增进对伦理原则的重视。该项目历时45个月,分三个阶段,参与成员除了欧盟还包括众多大学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他指出伦理评估分为内、外两种类型,前者关注研究和创新自身,后者关注研究和创新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后果,而SATORI的伦理评估是将二者进行交叉的综合评估方法。他最后介绍了该伦理评估的主体、客体、路径和框架,以及该项目对中国的意义。 布瑞教授的研究助理阿尕塔作了题为“SATORI影响评估”的报告。她认为,影响评估是能够帮助行动做出最好决定的工具,是SATORI项目中具体的伦理评估方法之一。她指出影响评估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与“负责任创新”的诉求相似,又可以分为环境和社会两种影响评估,二者的相同点是对研发过程和伦理维度的关注。 闫坤如副教授作了“科技伦理与负责任创新”的报告。她分析了技术人工物的双重特性,并通过对风险、复杂性等的分析指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张力,最后通过案例分析了“负责任创新”理念中对环境和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关注的必要性。 会议最后围绕3TU—5TU未来合作展开讨论,由布瑞教授主持,双方在学术研究、学术项目合作以及教师与学生交换等多个领域达成进一步合作的意向,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同时确定第4届、第5届3TU—5TU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时间和地点。 本届3TU—5TU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来自荷兰和我国五所“985”理工科大学的专家、学者,针对“负责任创新”和科技伦理评估等新兴学术领域展开广泛的对话与交流,探讨了诸多前沿问题,既是对以往中—荷在科技伦理领域合作的一次总结,同时也为双方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晏萍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