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动态
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行海洋科普与海洋科技文化研讨活动

2019年-09月-04日
自从十八大党和国家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以来,山东一直走在向海而兴的前沿阵地。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期许山东“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对山东的先行试点与带头作用寄予了殷切期望。同年5月1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吹响了挺进海洋、建设山东海洋强省的号角。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本着“为国服务”的一贯方针,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利用专业优势,为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做出贡献,拟于今年11月份联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科普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在青岛召开海洋科普与海洋科技文化学术研讨会。

为开好这次会议,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继2019年4月13日面向全体会员下发“海洋科普与海洋科技文化”参考选题、6月6日进行论文征集活动、7月30日发出作者集体研讨会预备通知以及7月8月7日正式通知之后,于8月18日上午8:30-12:00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千佛山校区教学楼105室顺利举办了这次“海洋科普与海洋科技文化”学术研讨会。研究会理事长马来平教授高度重视这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森林教授莅临现场指导。理事长马来平教授、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佰莲教授、副理事长郑强教授,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王书明教授等同志作为会内评议专家出席会议。座谈会由马来平教授主持。

会议已征集到30余篇论文。这次到会参加交流的有全省11所大学、1个市级科协共13位作者。围绕“海洋科普与海洋科技文化”这一主题,交流论文内容大略分为三个版块:

一是海洋强国战略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王书明教授的《海洋史研究能突破“西方中心论”吗?》、山东大学常春兰副教授的《海洋生态学家爱德华·里基茨的超越哲学》、齐鲁工业大学胡令启副教授的《海洋意识的历史脉向及未来提升研究》、济南大学牛秋业教授的《海洋命运共同体:建构和谐海洋的新范式》、青岛科技大学赵青霞副教授《系统视域下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统一的思考》、济宁医学院葛洪刚教授的《习近平海洋强国战略思想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论》;二是海洋文化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崔瑞兰教授的《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药物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山东科技大学谢鸿昆教授的《海洋生态文明的科技基础》、张庆伟副教授《海洋史观视野下的孙元化》、山东建筑大学王竹青的《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三是海洋科普研究:潍坊医学院赵洪武副教授的《海洋科普资源调研》、临沂科技馆副馆长张纪昌博士的《海洋科普:科技场馆的使命与担当》。

研讨会的基本程序是:先由论文作者简要阐述问题及研究的基本思路,紧接着由与会专家点评,再由作者简要答辩。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各位学者的阐述之后,针对每篇论文给予了精彩的点评,在此不一一赘述,仅将频繁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关键性问题择要简述如下:

第一,选题是否是“真问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意义与价值比较大的学术研究,应以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为核心。目前不少与会学者的论文主题,难以摆脱表象性研究的困境。从根本上来说,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与主题有关的前人研究成果缺乏了解。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在后续的研究进程中注重海洋文化文献的搜集、阅读与分析,提炼出其中最核心、最关键、最要害的问题,对既有研究思路进行客观公允的品评、查漏补缺,争取推进问题更好地解决。

第二,选题是否是“好问题”。过于宏观的问题也许是真问题,但不一定是好问题。与会专家指出,真问题、好问题往往通过具体问题或小问题呈现出来。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将研究主题限定在可操作的范围之内,进行小切口深挖掘的“滴水藏海”式研究,更有利于做出意义与价值比较大的研究成果。此外,“好问题”很多时候还体现在各部分标题的设计上。一个好的标题,一定要抓住研究主题的要害,与研究内容互相照应,同时还要尽可能的一目了然。

第三,在具体的理论探讨上,与会专家强调指出必须正视海洋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理念张力问题。毋庸置疑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建基于大陆的农耕文明,与脱胎于环地中海地区之海洋文明是有重大区别的;关于海洋科普现状研究,专家指出,海洋科普文献、场馆方面的研究,需立足于必要的、充分的实证调研,做好参照系,兼顾国内与国外、内陆与沿海。

研讨会形式灵活、紧凑有序,在坦诚、活跃的气氛中进行。与会者普遍认为,此次研讨会对于作者熟悉海洋科普与海洋科技文化研究的边界、现状乃至基本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下一步论文的修改和完善,从整体上提高下半年在青岛召开的学术年会的论文质量非常有帮助。


(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处 张庆伟 供稿)